審美判斷力在康德哲學中的地位
本文選題:康德 + 審美判斷力。 參考:《文藝研究》2005年05期
【摘要】:本文分兩個層次論述審美判斷力在康德哲學中的地位問題。一方面,長期以來審美判斷(或鑒賞判斷)與目的論的關(guān)系似乎是個不解之謎,而實際上,審美判斷力是整個目的論中惟一的先天原則,目的論判斷力則是從中引申出來的一個觀點,兩者都屬于目的論,但有審美判斷力和目的論判斷力的層次之分;另一方面,審美判斷力作為目的論中的最深層次,又構(gòu)成整個康德哲學體系的“入門”,不但是自然形而上學的入門,而且是道德形而上學的入門,因而具有高階自律即“再自律”的特點。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ition of aesthetic judgment in Kant's philosophy in two levels. On the one h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judgment (or appreciation) and Skopos seems to be a puzzle for a long time, but in fact, aesthetic judgment is the only innate principle in the whole teleology. Skopos judgment is a view derived from it. Both belong to Skopos theory, but they are divided into aesthetic judgment and Skopos judgment. On the other hand, aesthetic judgment is the deepest level of Skopos theory. The "introduction" of Kant's philosophy system is not only an introduction to natural metaphysics, but also an introduction to moral metaphysics, so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order self-discipline, that is, "re-discipline".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哲學系
【分類號】:B83-0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彤;藝術(shù)家與藝術(shù)美[J];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01期
2 曹俊峰;試析康德美學中的若干矛盾[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6期
3 莊其榮;;論康德“第二審美范疇”[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1年03期
4 王元驤;;情感——文學藝術(shù)的基本特性[J];文學評論;1983年05期
5 張凌;審美判斷力的啟發(fā)性——康德美學思想之一[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4期
6 辛潮;;審美經(jīng)驗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判斷力批判》學習札記[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6期
7 俞兆平;詩歌語言的組合張力[J];當代文壇;1986年05期
8 吳調(diào)公;創(chuàng)作與學養(yǎng)[J];江蘇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1987年01期
9 韓鐘恩;音樂審美判斷——對音樂審美經(jīng)驗起點的構(gòu)想與描述[J];人民音樂;1987年07期
10 勞承萬;;康德“判斷力”原理與文學主體性[J];文學評論;1987年05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宋景芳;攝影藝術(shù)的時間與空間[N];中國文化報;2001年
2 張政文;康德美學思想對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的影響[N];光明日報;2001年
3 趙沛林;漫步在西方文學的密林[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
4 陳學明(作者為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21世紀有望成為中國的哲學世紀[N];文匯報;2002年
5 鄧曉芒;康德《判斷力批判》中譯者序[N];中華讀書報;2002年
6 吉素英;素質(zhì)教育與教師素質(zhì)[N];山西日報;2003年
7 周文;視覺營銷體現(xiàn)服務功能[N];中華工商時報;2004年
8 洪治綱;文學評獎呼喚真誠公正[N];北京日報;2005年
9 徐圻;人文精神與人類關(guān)懷[N];貴州日報;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姚愛斌;中西美學審美類型論比較——康德美學與中國古典美學的對話[D];安徽大學;2001年
2 張靜靜;審美與自由——席勒的審美教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影響[D];安徽大學;2001年
3 潘永輝;康德哲學美學與中國心性哲學[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4 王國英;《滄浪詩話》思辨的方式及其詩評品格[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207397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207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