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與出路:當代審美文化研究20年
本文選題:審美文化 + 當代審美文化研究 ; 參考:《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摘要】: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已有20余年的歷史。這期間不僅實現(xiàn)了知識的有效積累,也開拓了美學研究的新向度。在研究內(nèi)容上,對核心概念、基礎理論進行了闡發(fā);對當代審美文化文本、現(xiàn)象進行了歷史梳理與多元闡釋;對當代審美文化熱點問題進行了富有成效的爭鳴。在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文化批判"、"語境化的權力批判"、"價值中立"和"形式分析"等概念,表現(xiàn)出鮮明的方法論自覺意識。但是,已有研究還存在耽于理論闡述、弱于現(xiàn)象深描,用道德憤慨壓制學理分析,誤置批判對象、有意避重就輕,以及非此即彼、非假即真的斗爭思維等問題。在當前的社會語境下,當代審美文化研究亟需在視野上從文化學拓寬到社會學,在方法上實現(xiàn)"價值中立"與"權力批判"的結合,而對自我學術立場的提前清理也是保證當代審美文化研究合理有效的關鍵。
[Abstract]: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20 years. This period not only realized the effective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but also opened up a new direction of aesthetic research. In the research content, the core concept, the basic theory has been elucidated; the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text, the phenomenon has carried on the historical comb and the multiplex explan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fruitful conten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esthetic culture hot spot question. In terms of research methods,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concepts of "cultural criticism", "contextualized power criticism", "value neutrality" and "formal analysis", showing a clear consciousness of methodology consciousnes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such as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weak description of phenomena, suppression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with moral indignation, misplacing of critical objects, deliberate avoidance of the important points, and thinking of struggle between one or the other and real struggle. In the current social context, the study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needs to be broade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science to sociolog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value neutrality" and "power criticism" should be realized in terms of methods. It is also the key to ensure the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study of contemporary aesthetic culture.
【作者單位】: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作者主持研究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規(guī)劃青年基金項目“社會領域分化與當代審美文化發(fā)展”(12YJC751033)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83-0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滕守堯;大眾文化不等于審美文化[J];北京社會科學;1997年02期
2 李揚;;對新時期文學批評的回顧與反思[J];廣東社會科學;2010年02期
3 趙勇;誰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怎樣做“文化研究”?——與陶東風教授商榷[J];河北學刊;2004年05期
4 徐敏;政治美學:一個新的學術課題——“回歸實事:政治美學與文藝美學”學術研討會綜述[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沈奇;批評:自足的寫作——有感當前文藝批評[J];美術觀察;2003年08期
6 陳炎;心態(tài)的轉(zhuǎn)變 話語的更新 情緒的調(diào)整——答《南方文壇》記者問[J];南方文壇;1997年02期
7 王德勝;批評的觀念:當代審美文化理論的主導性意識[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年04期
8 張法;審美文化:范圍、性質(zhì)和操作方式[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1994年04期
9 姚文放;當代審美文化的社會心理背景[J];社會科學輯刊;1997年04期
10 潘知常;當代審美文化的基本特征──在解釋中理解當代審美文化[J];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明;;1949年以來中國大陸的糾紛解決機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2 金文杰;;后危機時代全球信用評級機構監(jiān)管的改革及啟示[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1年02期
3 汪璇;;三十年來安徽職業(yè)階層結構的變遷[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張旭;探析杰姆遜后現(xiàn)代美學理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6期
5 張公善;海德格爾美學的歷史地位及當代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6 袁文彬;;馬克思主義語言哲學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7 李明;;晚期資本主義文化邏輯與大眾文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8 強昌文;;權利:社會公平的“阿基米德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張勁松;;擬真時代:鮑德里亞媒介理論的后現(xiàn)代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馬奔;試論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與共產(chǎn)黨黨員成分變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業(yè)進;莫志宏;;論社會科學的事實[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下)[C];2011年
2 劉業(yè)進;莫志宏;;從集中控制到框架條件管理——城市規(guī)劃的演化理論視角[A];2011城市國際化論壇——全球化進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論文集)[C];2011年
3 黃建明;;在社會階層構成變化中提高黨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能力的路徑探析[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晏鷹;朱憲辰;;理解諾斯制度分析理論的變化[A];2009年度(第七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09年
5 鄭丹丹;;彌散的低度不平等——對我國性別分層狀況的解讀[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唐艷妹;;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哲學底蘊——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A];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問題研究——重慶市研究生馬克思主義論壇論文集[C];2010年
7 張勁松;;論政府治理城市轉(zhuǎn)型中突發(fā)公共事件的策略[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張小平;柳林;;城市規(guī)劃的社會職能——以新生代農(nóng)民工居住為例[A];轉(zhuǎn)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康艷;;當代美學發(fā)展中的日常生活審美化現(xiàn)象[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李倍雷;徐立偉;;大眾傳媒背景下的審美教育研究[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明;我國度假體育發(fā)展模式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4 郁方;中國銀行業(yè)壟斷與規(guī)制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6 張富田;權力和權力博弈推動的平滑轉(zhuǎn)型[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芳;中國兒童素質(zhì)的影響因素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鄺小軍;科技工作者社會分層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李利平;中國公務員規(guī)模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波;“第三代”詩歌論[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屈怡;湖北省農(nóng)村勞動力轉(zhuǎn)移就業(yè)法律問題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聞婧;古代青銅器紋飾與傳統(tǒng)建筑彩畫紋飾的語義探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3 連青;后現(xiàn)代廣告設計語言的風格及其操縱性[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4 王帥;我國優(yōu)秀運動員的社會責任問題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彭雙雙;社會轉(zhuǎn)型期我國利益矛盾的政治協(xié)調(diào)機制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黃明宇;廣西北部灣經(jīng)濟區(qū)社會資本培育中的政府行為分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8 李湘;論虹影小說的河流意象[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9 王傳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10 王海娜;法蘭克福學派與費斯克大眾文化理論之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滕守堯;大眾文化不等于審美文化[J];北京社會科學;1997年02期
2 朱文;;斷裂:一份問卷和五十六份答卷[J];北京文學;1998年10期
3 劉藝書;關于我國城市發(fā)展模式的爭論[J];城市問題;1999年04期
4 趙勇;文化批評:為何存在和如何存在──兼論80年代以來文學批評的三次轉(zhuǎn)型[J];當代文壇;1999年02期
5 葛紅兵;趙牧;;延續(xù)過渡與總結提升——2007年文學理論批評熱點問題評述[J];當代文壇;2008年02期
6 查建英;黃子平印象[J];當代作家評論;1989年03期
7 柳冬嫵;在城市里跳躍[J];讀書;2004年11期
8 金亞娜;蘇聯(lián)的審美文化研究[J];國外社會科學;1991年03期
9 童慶炳;文藝學邊界應當如何移動[J];河北學刊;2004年04期
10 趙勇;誰的“日常生活審美化”?怎樣做“文化研究”?——與陶東風教授商榷[J];河北學刊;2004年05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童慶炳;[N];中華讀書報;2005年
2 陶東風;[N];中華讀書報;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宗偉;游戲化生存——社會學視野下的席勒美學新解[J];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2 舒斯特曼;曾繁仁;;身體美學:研究進展及其問題——美國學者與中國學者的對話與論辯[J];學術月刊;2007年08期
3 王振復;;草根性:跨文化美學研究的人文立場[J];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05期
4 魏建培;;審美何以生成知識——哲學解釋學的視角[J];泰山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19088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90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