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復歸意識美學蘊涵的現代闡釋
本文選題:中國文藝思想史 + 道家復歸意識; 參考:《學習與探索》2010年05期
【摘要】:中國文藝思想史上復古意識極為濃烈,文藝上的退化史觀極為盛行。在許多中國古代藝術理論家看來,樸散、法立的文化歷史是一部詩性精神日漸凋落、藝術靈性益發(fā)枯萎的歷史。后世復古詩學所描述的晉、宋以來"真樸漸漓"、"淳樸愈散"這一詩歌淳樸渾融境界日漸散失的詩史觀,就是老子"樸散則為器"的"歷史哲學"在詩學中的移植。而嚴羽、七子派所崇尚的"氣象混沌",亦更多的沿襲了道家渾一不分、混沌未鑿的元古精神。老莊所稱道的"樸"、"混芒"、"渾沌"、"大",就是其復古詩學所稱"氣象混沌"的文化原型。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ought, the retro consciousness is very strong, and the degenerate historical view of literature and art is very popular.In the view of many ancient Chinese art theorists,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Pu San and Fali is a history in which the poetic spirit is fading day by day and the artistic spirituality is increasingly withered.The poetic historical view of Jin, "true Park dripping" and "simplicity and dispersal", described by the retro ancient poetics of later generations, is the transplant of Laozi's "historical philosophy" of "Park San as an instrument" in poetics.Yan Yu, the "weather chaos" advocated by the Seven Zi School, followed the Taoist spirit of the Yuan Dynasty.Lao Zhuang's "simple", "mixed Mand", "chaos" and "Big" are the cultural archetypes of his retro poetry called "Meteorological chaos".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B83-0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杰;;論《聊齋志異》中的儒商形象[J];蒲松齡研究;2009年03期
2 劉銘;;《金瓶梅》成書年代小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2期
3 劉力永;馬克思與海德格爾批判形而上學的根本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4 李霞;論儒道生命觀的理性精神及其歷史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5 沈素珍;;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中的“德治”與“和諧”——以《大學》為中心的解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劉偉菁;孔子啟發(fā)教育思想的時代詮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7 袁曉薇;;韓愈對李杜的推尊與王維詩歌地位的轉折——兼論李杜獨尊的詩學意義[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8 蘭珊;;神話型理想面對現實的執(zhí)著追問——試析《堂吉訶德》中鏡子-本文的指示作用和主要本文的寓意[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9 黃世福;朱熹思想與佛禪[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10 李道先,侯曙芳;試論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審美教育[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麗坤;;關于休閑道德的幾點思考[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2 胡源;;辛派詞人劉過論傳[A];2008年詞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張?zhí)礻?;莊子美育思想探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馮賢亮;;明清江南州縣的衙署[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二)[C];2007年
5 劉泰然;陳雪;;圖像意志與時間意識:對一種“看的方式”的梳理與分析[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張立波;;從“原理”到“導論”:哲學基本觀念的變遷[A];“《哲學通論》與哲學教育改革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周計武;;現代主義的焦慮[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何方形;;論劉基山水詩的屈騷精神及其他[A];劉基與劉基文化研究[C];2006年
9 李卓穎;;地方性與跨地方性:從“子游傳統(tǒng)”之論述與實踐看蘇州在地文化與理學之競合[A];社會·經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 國際青年學術會議暨第二屆清華青年史學論壇 論文集上[C];2010年
10 郭丹;周晶純;;《左傳》行人辭令賦詩取義類型考論[A];《春秋》三傳與經學文化[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雷國雄;不確定性、創(chuàng)新不足與經濟演化[D];暨南大學;2010年
4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5 楊學功;本體論哲學批判[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7 戴兆國;孟子德性倫理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田廣林;中國北方西遼河地區(qū)的文明起源[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劉生良;《莊子》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郭美華;熊十力本體論哲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平安;探驪中國武術中“黃金分割”思想[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閆娜娜;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辰;明代私債探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郭艷鳳;海德格爾與莊子美學思想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華;論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D];蘇州大學;2010年
8 楊丹;《滄浪詩話》的語言觀[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宋玉紅;一道醒目的叛逆風景[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崔景秋;河北省普通高校音樂審美教育的調查與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輝剛;梅莉;;略論老莊的鬼神思想[J];華中人文論叢;2011年01期
2 李曉倩;;莊子生態(tài)美學思想探微[J];蕪湖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韓煥忠;;亦為南華鳴不平——李屏山居士的護莊論[J];中國道教;2011年03期
4 子規(guī);;道法自然 生死雙美[J];文史雜志;2011年05期
5 徐芳玉;;從“莊子個性”切入“道家思想”教學[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1年02期
6 dx1618;;如何練就金剛不壞之身[J];農場經濟管理;2011年07期
7 王立光;;莊子的寓言故事[J];遼河;2011年09期
8 郭虎;;浪漫者[J];雜文月刊(原創(chuàng)版);2011年09期
9 李啟軍;胡牧;;生態(tài)美學視閾下人與自然的關系[J];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10 胡艷;;淺析莊子言“道”方式[J];改革與開放;2011年1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衛(wèi)紅;;絕棄“仁義”之后——老、莊的道德教育在哪里?[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伍德勤;;論老莊積極的道德觀在中小學德育中的滲透[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3 郭慧;;王船山對精神自由的祈向[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4 張梅;;《莊子》的語言藝術——卮言——從莊子的立言態(tài)度與立言方式談起[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5 金尚理;;逍遙:莊子人學思想解讀[A];《國學論衡》(第四輯)[C];2007年
6 任增輝;;《莊子-內篇》的心理分析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譚佛佑;;莊子與道家教育思想的發(fā)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張曉芒;;莊子“辯無勝”新探[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9 郭繼民;;對“技”的另一種認識——從莊子與西方后現代哲學貫通的角度[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10 戴勝利;;簡述道家的修身教育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任民 李迎春;老子、莊子環(huán)境倫理思想探析[N];光明日報;2002年
2 ;教育得為文學負責任[N];遼寧日報;2010年
3 ;上善若水——老子與水[N];中國水利報;2010年
4 ;上善若水——老子與水[N];中國水利報;2010年
5 王是;郵票的力量[N];河南日報;2000年
6 熊春錦;共享老子“唯德大唯物主義”的智慧[N];農民日報;2009年
7 特約記者 張弘;王蒙,,與莊子共舞:讀莊子,給現代生活“去火”[N];南方日報;2010年
8 王蒙;與韓國讀者共享莊子[N];中華讀書報;2011年
9 曾繁仁 山東大學文藝美學研究中心;生態(tài)美學究竟有哪些新突破?[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駐河南記者 陳關超 通訊員 張瑩瑩;河南民權被命名為“莊子文化之鄉(xiāng)”[N];中國文化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鳳遠;莊子生態(tài)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胡真;先秦思想與中醫(yī)養(yǎng)生理論相關性研究[D];湖北中醫(yī)學院;2008年
3 林光華;魏晉玄學“言意之辨”的詩學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范為;一種作為現代性批判的歷史哲學[D];黑龍江大學;2012年
5 孫雪霞;文學莊子探微[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6 時曉麗;莊子審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7 黃丹麾;當代西方生態(tài)建筑的美學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8 龐天佑;秦漢魏晉南北朝歷史哲學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00年
9 王諾;歐美生態(tài)批評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10 陳玉霞;西方文明的危機與出路[D];黑龍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邵豐;當代視域下的莊子生態(tài)美學思想[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2 孫曉玲;論傳統(tǒng)道家思想對林語堂的影響[D];青島大學;2007年
3 黃敏;老莊生命觀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4 王悅;老莊自然狀態(tài)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5 夏紹熙;海德格爾與老莊思想的初步比較[D];西北大學;2006年
6 李希;郭象哲學對山水自然的導出及意義[D];吉林大學;2008年
7 呂強;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試論莊子的“逍遙游”[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黃大鵬;多恩與道家美學比較[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高深;論莊子對語言局限性的認識與超越[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會芳;莊子與濟慈:“物化”論與“客體感受力”[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7339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733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