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意志的直觀顯現(xiàn)——叔本華美學思想的現(xiàn)象學闡釋
本文選題:表象 切入點:意志 出處:《學術(shù)研究》2013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叔本華的哲學思想包含著豐富的現(xiàn)象學元素,他對于直觀活動的分析與胡塞爾的直觀學說和意向性理論之間有著內(nèi)在相似之處。從現(xiàn)象學角度看,叔本華所說的觀審實際上是一種本質(zhì)直觀活動,在這種意向性活動中,意志把自身顯現(xiàn)為理念,這也就是美。因此,美是意志的直觀顯現(xiàn)。
[Abstract]:Schopenhauer's philosophical thought contains abundant phenomenological elements, and his analysis of intuitive activities is intrinsically similar to Husserl's intuitionistic theory and intentionality theory. Schopenhauer's observation of trial is in fact an essentially intuitive activity, in which the will shows itself as the idea, which is also the beauty. Therefore, beauty is the intuitive manifestation of the will.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中文系;
【基金】: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基金資助項目“審美直觀問題研究”(NCET-10-073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B83-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仙人小說的喜劇色彩[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2 馮正強;;個性的解釋學張力——從康德的天才論美學到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解釋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姚愛斌;康德、叔本華崇高論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4 洪永穩(wěn);簡析康德美學中審美與人的自由[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5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6 胡萬年;;奧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維度——兼與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7 胡友峰;;實踐理性:康德美學的超驗之維[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8 王建軍;;康德自由理論的兩個前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9 劉梅;;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兼論“自由勞動”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本體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10 錢雯;;生態(tài)論文藝學的社會生態(tài)維度[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顧曉偉;;歷史學的中庸之道:融通“歷史解釋”與“歷史表現(xiàn)”的嘗試——重思“亨佩爾-德雷論戰(zhàn)”的現(xiàn)代意義[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宮睿;;作為理性的批判的“啟蒙”——對康德“啟蒙”思想的一個闡釋[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shù)前沿論叢(上)[C];2011年
3 代峰;;論康德的尊嚴觀[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劉月嶺;;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5 陶鋒;;丑與美的變奏——阿多諾論現(xiàn)代藝術(shù)[A];中央美術(shù)學院青年藝術(shù)批評獎獲獎?wù)撐募?011年)[C];2012年
6 張灝;;沒有經(jīng)驗支持,陳述如何為真?——論分析陳述特有的證實方式[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7 許健;;論國際合作原則在國際環(huán)境保護領(lǐng)域的拓展[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8 張建永;;沈從文文學理論的審美現(xiàn)代性問題[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9 徐長福;;馬克思主義:從建構(gòu)性理想到調(diào)節(jié)性理想——借康德的視角來看[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10 韓志偉;;生產(chǎn)與技術(shù):馬克思實踐哲學的嬗變[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3 張美宏;生生之道與圣人氣象:北宋五子萬物一體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吳舜立;自然審美:川端康成的文學世界[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9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孫經(jīng)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建敏;《文賦》“應感之會”說[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汪洵;蕭紅小說的感傷品格論[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趙媛媛;中國意象油畫的色彩表現(xiàn)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呂錚錚;中國當代藝術(shù)中艷俗因素研究與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石小嬌;救贖之道:馬爾庫塞倫理思想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10 于瀟嵩;王國維“新學語”與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國棟;蔣麗霞;;理念:在意志和藝術(shù)之間——叔本華的“理念”學說的美學意義分析[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2 金惠敏;論叔本華的美學本體論[J];哲學研究;1995年10期
3 胡新華;;康德審美無利害關(guān)系芻議[J];時代人物;2008年04期
4 郭志今;;叔本華的美感論和創(chuàng)作論[J];學術(shù)月刊;1989年08期
5 王小明;神圣的物質(zhì) 神圣的精神——心靈活動的審美探討[J];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6 唐忠偉;;直觀與美[J];貴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楊文藝;;意志論美學的合唱與變奏——叔本華與尼采美學思想淺探[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邵君秋;;蓋格爾美學思想的現(xiàn)象學特征[J];滁州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9 鄭義;;老莊哲學中“道”的審美意義——兼與柏拉圖的“理念”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10 謝靜;;發(fā)展中的美——對黑格爾自然美的梳理[J];語文學刊;2010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正江;;蔡元培美育哲學思想初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張節(jié)末;中國美學史研究法三題[N];光明日報;2001年
2 張涵;建構(gòu)新世紀中西美學的對話框架[N];光明日報;2003年
3 沈陽師范大學黨委宣傳部長 朱愛軍;審美范式轉(zhuǎn)換與文化精神建構(gòu)[N];光明日報;2005年
4 ;毛澤東美學思想研討[N];山西日報;200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政文;批判哲學框架中的康德美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吳澤泉;從理念走向生活[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2 黃丹;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鮑映輝;叔本華美學與《奧義書》思想的溝通[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4 賴_g煌;論王國維美學思想中的叔本華[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5 鄒建林;阿波羅的眼光[D];中央美術(shù)學院;2004年
6 王瓊;知識作為健康身體的隱喻[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石俊英;劉邵《人物志》的人生美學思想[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5731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7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