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淮南子》的美學新蘊涵及其成因
本文關(guān)鍵詞: 《淮南子》 美學蘊涵 揚棄 成因 審美需要 出處:《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淮南子》美學新蘊涵體現(xiàn)在:在"道事合一"哲學思考中將美學問題現(xiàn)實化和政治化,對儒道兩家美學思想進行了揚棄;自在自覺的空間意識帶來三重審美意蘊。因而以宏闊的視角、辯證的眼光觀照美的一切,既看重美的審美性,又看重美的功利性和現(xiàn)實性,就成為《淮南子》美學新蘊涵的主導內(nèi)容。哲學觀的新變和審美需要的新變是《淮南子》美學新蘊涵生成的兩個主要緣由。
[Abstract]:The new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Huainan Zi" is embodied in: the realization and politicization of aesthetic issues in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integration of Tao and matter", and the sublation and abandonment of the two aesthetic thoughts of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The sense of freedom and consciousness of space brings about triple aesthetic implication. Therefore, from a macro and broad perspective, the dialectical view of beauty takes into account the aesthetic nature of beauty, as well as the utility and reality of beauty. The new changes in philosophy and aesthetic needs are the two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new aesthetic implications.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B83-09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雅飛;中國古代書畫領(lǐng)域中"氣"論的邏輯演進[J];藝術(shù)百家;2002年04期
2 張愛波;彼皆絕代才 形去留其神——歸有光與蒲松齡古文藝術(shù)相通論[J];蒲松齡研究;2002年03期
3 陸建華;荀子禮法關(guān)系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謝樹放;;試談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關(guān)系[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5 徐華;人事可為 強者當先——墨子“強”論及其精神價值的再探討[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6 廖名春;從郭店楚簡和馬王堆帛書論“晚書”的真?zhèn)蝃J];北方論叢;2001年01期
7 喬永強,陳元欣,周曦;中國園林與道家思想[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陳洪捷;取士:科舉制度的觀念基礎(chǔ)[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年03期
9 蔣重躍;說“禪”及其反映的王朝更替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10 張奇?zhèn)?“為政以德”的當代解讀──論儒家“德治”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8條
1 卞敏;;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和諧精神[A];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劉小梅;;理學的“窮理盡性”與杜麗娘的游園驚夢——湯顯祖“以情格理”的再理解[A];'2006中國·撫州湯顯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肖仕平;;傳統(tǒng)儒學的“誠”、“信”:愿望的道德和義務(wù)的道德——兼由“誠”、“信”意蘊差異看當代誠信道德建設(shè)的理路[A];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卷二)[C];2004年
4 龔妮麗;;孔子樂教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A];紀念孔子誕生2555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卷三)[C];2004年
5 王智;;改造、“革命”與建設(shè):當代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語境轉(zhuǎn)換[A];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孔德立;;儒家的心靈家園——“孔顏樂處”[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7 鄭大華;;論嘉道經(jīng)世思潮對晚清社會轉(zhuǎn)型的影響[A];傳統(tǒng)思想的近代轉(zhuǎn)換[C];2007年
8 黃海波;;《內(nèi)經(jīng)》形神兼養(yǎng)的醫(yī)學思想[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第十六屆醫(yī)古文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斯懷;道家與漢代士人心態(tài)及文學[D];山東大學;2007年
2 魏治勛;禁止性法規(guī)范的概念[D];山東大學;2007年
3 張白露;郭熙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4 陳業(yè)新;災(zāi)害與兩漢社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姜曉敏;略論西漢對犯罪的預(yù)防與懲治[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6 何宏波;先秦玉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7 劉文勇;價值理性與中國文論[D];四川大學;2002年
8 錢永生;論墨子思想結(jié)構(gòu)的生成[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9 李曉春;天命之性與氣質(zhì)之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戴兆國;孟子德性倫理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靜婷;《宣和書譜》書法批評詞語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2 成慶;尋找秩序[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秀玉;儒道人性論與治國理論的關(guān)系[D];西北大學;2001年
4 梁錫鋒;漢代的《詩經(jīng)》學與政治關(guān)系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5 黃紹堅;神話-愿型批評理論之應(yīng)用:以唐代小說與中國古代人鬼神仙觀為例[D];廈門大學;2001年
6 陳友良;理性化的思考與啟蒙——嚴復(fù)思想體系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7 許明哲;新羅佛教文化研究[D];延邊大學;2002年
8 高偉潔;西漢前期儒學發(fā)展的新動向[D];鄭州大學;2002年
9 韋峰;先秦城市空間格局研究[D];鄭州大學;2002年
10 彭世文;晚清士大夫覺醒與嚴復(fù)天演哲學[D];湖南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王治理;《論衡》的文藝鑒賞思想[N];文藝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趙建軍;魏晉般若與美學[D];復(fù)旦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謝娜;《淮南子》美學思想述論[D];安徽大學;2012年
2 方國武;《淮南子》審美理想論[D];安徽大學;2002年
3 邢利梅;《淮南子》的美學思想探究[D];安徽大學;2011年
4 王文君;《淮南子》生態(tài)美學智慧探微[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5 李黎;《淮南子》美學思想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6 丁鵬;氣韻:生命之力與生命情致的融合之美[D];中南民族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203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520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