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韻超邁的藝術之美——魏晉審美文化論
本文關鍵詞: 玄學 品味 藝術美 審美文化 魏晉風度 出處:《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魏晉玄學通過有無、形神等的討論,第一次明確地提出并區(qū)分了現(xiàn)象與本體、外在與內在、有限與無限的關系,不僅形成了新的美學范疇,而且將有限與無限同人生問題聯(lián)系起來,就找到了建構美學體系的立足點,使美學超越了對日常生活現(xiàn)象的具象分析,具有了嚴密的理論性和深刻的思辨性。表現(xiàn)于具體的藝術,這一時期不僅出現(xiàn)了一大批獨特的藝術家群體,進行多種藝術形式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同時還在理論上不斷進行總結與提升,從而取得了輝煌的藝術成就,因之也就形成了魏晉審美文化的獨特風貌。
[Abstract]:The metaphysics of Wei and Jin put forward and distinguish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enomena and Noumenon, between external and inner, between finite and infinite, for the first time,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existence, shape and spirit, etc., which not only formed a new aesthetic category. Moreover, by connecting the finite and infinite with the life problem, we find the foothold of constructing the aesthetic system, and make the aesthetics transcend the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daily life phenomenon. With the rigorous theory and deep speculative. The performance in the specific art, this period not only appeared a large number of unique groups of artists, for a variety of artistic forms of 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been summarized and promoted in theory, thus it has made brilliant artistic achievements, thus forming the unique style and features of the aesthetic culture of Wei and Jin dynasties.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
【分類號】:B83-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厚實;郭彤;;宮體詩與花間詞文本生成背景比較解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4期
2 洪增流,彭發(fā)勝;詩歌語言的維度:“Image”與意境的差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3 王海洋;;薛寶釵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評價[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4 鳳文學;畫見大象,不為斬刻之形──郭熙關于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一個美學命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5 丁玲;韓拙《山水純全集》中“氣”的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6 朱志榮;論宗白華美學思想的貢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7 王念東;氣韻與文氣辨[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高飛;空白與意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9 王德軍;《世說新語》中的"形神"觀及其影響[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周中明;姚鼐追求自我的思想嬗變過程及其時代特色[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宋丹;俞書偉;;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2 黃培清;;從《紅樓夢》詩歌的翻譯看譯詩三難[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3 余偉偉;;論筷子與刀叉的比較分析對現(xiàn)代設計的啟示[A];第十一屆全國包裝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二)[C];2007年
4 宋丹;俞書偉;王俊濤;;設計無格,借景有因——淺談產(chǎn)品中的透明性設計[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5 王國綬;;聞一多“繪畫美”內涵的再探究[A];2004年聞一多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選[C];2004年
6 張伯昭;;構建京劇學的重大課題:經(jīng)典化和現(xiàn)代化[A];京劇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第二屆京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紅霞;唐代隱逸風尚與詩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2 郭錦玲;意蘊不同的經(jīng)典[D];暨南大學;2001年
3 伍世昭;比較詩學視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D];暨南大學;2002年
4 葉幫義;北宋文人詞的雅化歷程[D];蘇州大學;2002年
5 彭文釗;俄語語言世界圖景的文化釋義性研究:理論與方法[D];黑龍江大學;2002年
6 向明禮;多酸藥物電子結構及其與抗腫瘤活性間的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7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黃漢華;抽象與原型——音樂符號論[D];暨南大學;2003年
9 李瑞明;雅人深致[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楊合林;玄言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毛明;魏晉玄學“自然”概念的美學解讀[D];四川師范大學;2003年
2 張勝利;論文學的宇宙境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3 葛偉;新詩史上的流星雨——論“小詩運動”[D];河南大學;2001年
4 童偉;論文學價值[D];揚州大學;2001年
5 劉水平;精英藝術:神的誕生與隱退[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6 范慶偉;民間意識與臧克家的前期詩作[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7 呂強;生命的困境和超越的自由——試論莊子的“逍遙游”[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王慶衛(wèi);論“氣韻”的藝術理念[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9 于德清;智與美的協(xié)奏[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10 王磊;基督的天國與佛佑的人間[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少雄;神韻超邁的藝術之美——魏晉審美文化論[J];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2 朱立元;應當正視的負面效應──略論市場經(jīng)濟下的審美文化建設[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3 吳新穎,吳岱霞;審美文化教育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求索;2004年05期
4 劉雁琳;九十年代成人審美文化趨勢[J];中國成人教育;1997年02期
5 鄭海英;唐宋審美文化意識的嬗變──從“逸”的范疇談起[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6 宋生貴;當代中國審美文化前瞻研討會綜述[J];哲學動態(tài);1994年12期
7 周憲;審美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表現(xiàn)理性[J];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04期
8 劉偉林;21世紀:審美文化與比較美學[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9 ?×;略論現(xiàn)代科技對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的影響[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10 王德勝;審美文化批評與美學話語轉型[J];求是學刊;1994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安翔;;審美文化視野下的生態(tài)寫作[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桂強;;景觀美學的自律與他律[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姚文放;;新中國的三次“美學熱”[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傳統(tǒng)”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楊嵐;;新世紀中國審美文化發(fā)展的六大趨勢[A];現(xiàn)代化的特征與前途——第九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1年
5 黃河濤;;企業(yè)審美文化與審美文化產(chǎn)業(yè)[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6 王旭曉;;現(xiàn)代消費審美化與美學在經(jīng)濟領域的作為[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肖建華;;新疆自然風光的現(xiàn)代美學價值[A];“和諧社會中的美學與高校美學教育”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于乃昌;;走進邊緣——中華美學格局中的中國少數(shù)民族美學[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9 童慶炳;;毛澤東的美學思想三題[A];紀念毛澤東——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傅守祥;;大眾文化時代的審美生態(tài)與身體美學[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晗寧;促進審美文化向現(xiàn)實拓展[N];中國文化報;2008年
2 揚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姚文放;審美文化呼喚“中國經(jīng)驗”[N];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在實踐中提升上海審美文化[N];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畢會娜;新形勢下的新發(fā)展[N];文藝報;2008年
5 趙勇;審美文化與消費文化[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薛永武;從審美文化看人才美學[N];光明日報;2005年
7 張晶;審美文化的現(xiàn)代性內涵[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陳靜;審美文化研究的新拓展[N];文藝報;2004年
9 宋潔;無處不美的美學[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10 曉剛;在堅持中不斷創(chuàng)新[N];中華讀書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龐飛;中國古代選官制度與審美風尚的變遷[D];山東大學;2005年
2 劉繼平;周來祥和諧自由論美學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艷艷;先秦儒道身體觀及其美學意義[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水芬;生態(tài)美學與當代中國審美文化的價值倡導及建構[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2 劉月;轉型期的中國當代審美文化[D];曲阜師范大學;2001年
3 楊愛紅;電子傳媒對審美文化的沖擊與傳承[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4 王瑩;論宋代審美文化與宋代日常生活的融合[D];蘭州大學;2008年
5 趙立如;審美文化的傳播者—常任俠美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6 傅前景;當代中國農(nóng)民審美心理特點及審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7 洪暢;論中國古代市民階層審美文化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特點[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茁;生命美學與中國當代審美文化的建構[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7年
9 蘇文寶;日常生活審美化批判:審美的沉淪與超越[D];西北民族大學;2007年
10 郭少丹;消費與審美的對話[D];西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49341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9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