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美學理論的新探索——聚落美學理論構(gòu)建初探
本文關(guān)鍵詞: 聚落環(huán)境 城市美學 美學理論 鄉(xiāng)村聚落 美學研究 聚落形態(tài) 聚落地理學 研究內(nèi)容 理論體系 研究領(lǐng)域 出處:《美與時代(上)》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聚落是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們所營造并據(jù)此生活的場所環(huán)境。聚落既是人類的生存載體,也是人類文明的標志。對于涉及聚落的相關(guān)研究,有多個分支,如"人文地理學"、"聚落地理學"、"城市美學"、"鄉(xiāng)村美學"等,這些理論都在各自的范疇內(nèi)對聚落進行了分析與研究。隨著美學研究領(lǐng)域的拓展,有必要對聚落與美學研究相鏈接,對聚落進行系統(tǒng)的美學理論研究開發(fā)構(gòu)建。目前對聚落美的論及,見于相關(guān)美學分支(如城市美學),已取得了可觀的研究成果,但以聚落作為主體展開研究,基本上還是美學較薄弱的領(lǐng)域。這便給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研究課題,即如何盡快地確立聚落美學意識,構(gòu)建聚落美學的理論體系,并不斷探索,力爭完善,從美學理論與實踐應用兩個方面形成研究成果,為聚落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美學意義上的科學依據(jù)。
[Abstract]:Settlement is the place environment that people build and live accordingly in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development. Settlement is not only the carrier of human existence, but also the symbol of human civilization. For example, "Human geography", "settlement geography", "urban aesthetics", "rural aesthetics" and so on, all these theories have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and the research to the settlement in their respective scope. It is necessary to link settlement with aesthetic research and to develop and construct systematic aesthetic theory of settlement. At present, the discussion of settlement beauty can be seen in the relevant aesthetic branches (such as urban aesthetics). Considerabl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chieved, but the settlement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study, basically is still a relatively weak field of aesthetics, which gives us a new research topic. That is, how to establish the settlement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s soon as possible, to construct the settlement aesthetic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to constantly explore and strive to improve, from the aesthetic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wo aspects of the form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To provide aesthetic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ettlements.
【作者單位】: 山東工藝美術(shù)學院建筑與景觀設(shè)計學院;
【分類號】:B83-0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E.Г.雅科夫列夫 ,趙潔珍;馬克思列寧主義美學的對象和結(jié)構(gòu)[J];國外社會科學;1987年07期
2 彭修艮;美學是研究審美活動的科學[J];江漢論壇;1987年09期
3 何明;直指心源 明心見性——嚴羽美學理論思維的內(nèi)向性[J];民族藝術(shù)研究;1993年05期
4 劉冠君;全球化格局下的中國美學發(fā)展淺論[J];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5 王彥永;;“有”與“無”——莊子美學思想的辯證法[J];商丘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6 牛宏寶;;美學的場域轉(zhuǎn)換[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楊糧稱;;論中國美學在發(fā)展中的創(chuàng)新[J];才智;2010年08期
8 劉志一;如何評價王國維和蔡元培的美學理論?[J];學術(shù)論壇;1982年03期
9 楊樅;美學理論范式界說[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2期
10 毛慶;從表述方式看中國美學理論的特色[J];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冠青;陳志超;;“主體間性”美學理論對中國美學發(fā)展的意義[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2 黃水嬰;;《論“審美無利害”在中國美學中的變異》概要[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全國美學會議繼續(xù)舉行學術(shù)報告會并對美的本質(zhì)、中國美學史等問題進行座談[A];中華美學學會第一次全國美學會議簡報[C];1980年
4 朱印海;;中西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政治意識比較分析[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王向峰;;《手稿》的美學解讀[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3—2004年度)[C];2003年
6 李志宏;;60年來美學基本原理的研究與科學化闡釋——認知美學概述[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郭定國;;論審美與做人[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8 李慶本;;美學史方法論[A];面向二十一世紀:中外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9 皮朝綱;劉方;;中國20世紀美學與傳統(tǒng)美學[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10 王旭曉;;中國美學的歷程與轉(zhuǎn)向[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下卷)[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鑫 作者單位 延安大學文學院;城市美學與現(xiàn)代城市構(gòu)建的美學實踐[N];延安日報;2006年
2 劉家友;關(guān)于《美學基礎(chǔ)理論簡論》的若干問題[N];盤錦日報;2010年
3 劉蓓;西方環(huán)境美學理論[N];文藝報;2004年
4 汝信;美學也應關(guān)心民生[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5 張晶;審美文化的現(xiàn)代性內(nèi)涵[N];中國文化報;2009年
6 錢競;一位在左翼營壘中具有獨立個性的美學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7 韓德信;生態(tài)美學——美學轉(zhuǎn)型的一種嘗試[N];文藝報;2004年
8 曾永成;“充實之謂美”的本義闡釋和美學問題[N];文藝報;2006年
9 邢煦寰;美學需要走向行動[N];中國文化報;2008年
10 張晶;“日常生活審美化”呼喚學理建構(gòu)[N];中國文化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文臣;當代西方環(huán)境美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2 石長平;劉綱紀實踐本體論美學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3 梁成帥;從身體哲學到身體美學[D];揚州大學;2013年
4 陳李波;城市美學四題[D];武漢大學;2006年
5 趙千帆;從哲學到美學:阿多諾摹擬概念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6 周舒;20世紀英美美學原理的對象和范圍[D];中國人民大學;2006年
7 劉琴;審美自律性的歷史考察與反思[D];復旦大學;2009年
8 谷鵬飛;應用美學學科模式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7年
9 余銳;論黑格爾的象征型藝術(shù)理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10 羅曼;蔣孔陽美學思想新釋[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靈;當代城市美學形象塑造與文化傳播[D];四川師范大學;2013年
2 魏林;城市美學四論[D];西南大學;2009年
3 宋雪杉;生態(tài)城市美學中的若干問題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4 高陽;呂o偯姥Ю礪厶逑笛芯縖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彭沈莉;阿多諾否定美學的現(xiàn)時觀照及其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意義[D];四川師范大學;2007年
6 毋燕;非同一性的藝術(shù)重構(gòu)[D];西北大學;2008年
7 李芳;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美學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8 崔涵瀟;韋爾施美學思想的“多元性”特征[D];山東大學;2011年
9 張峗;阿諾德·柏林特的參與美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李斌;馬爾庫塞美學的生存論闡釋[D];黑龍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4929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9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