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開創(chuàng)
本文關鍵詞: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開創(chuàng) 出處:《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李大釗 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 中國現(xiàn)代學術 五四時期
【摘要】: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開創(chuàng)是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后中國學術發(fā)展的必然。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 ,李大釗就闡發(fā)勞動創(chuàng)造美的思想 ;他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不僅引進馬克思主義的美學原理 ,而且在中國介紹西方的美學思想 ,并根據(jù)馬克思主義的美學理論對美學的諸多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李大釗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開創(chuàng)者
[Abstract]:A China Marx aesthetics is inevitable in China academic development Chinese spread after 54 period of the Marx doctrine. Under the effect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Li Dazhao explained his labor to create the thoughts of beauty; aesthetic principle he not onl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arx doctrine in the Marx doctrine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roduces the Western aesthetic thought in Chinese, and the exploration of many fields very fruitful according to Marx's theory of aesthetics to aesthetics. Marx Li Dazhao is the pioneer of China Aesthetics
【作者單位】: 徐州師范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
【分類號】:B83-09
【正文快照】: 十月革命對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和學術進步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李大釗美學思想的發(fā)展也與十月革命的影響密切相聯(lián)。李大釗于 1 91 8年以后開始了宣傳十月革命的歷程 ,并在思想上逐步接受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 ;1 91 9年李大釗發(fā)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文章 ,系統(tǒng)傳播馬克思主義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漢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李大釗的早期思想[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2 蔣天平,肖云華;漢詩英譯中的人稱可譯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張旭;黑格爾藝術哲學研究方法概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4 李道先,侯曙芳;試論工科院校大學生的審美教育[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5 錢江;“象征”之辯[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宮維明;全球化背景下價值沖突的邏輯進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彭鋒;從狹義美學到廣義美學——兼論蔡元培美學的現(xiàn)代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顧建華;審美教育與藝術教育[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9 張占國;試論高校美育課程體系建設及教學問題[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10 徐曉風,張艷濤;現(xiàn)象學視域的人的主體性[J];北方論叢;2003年05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鄭工;演進與運動:中國美術的現(xiàn)代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0年
2 曾紅;傳統(tǒng)人格的結構轉換和現(xiàn)代延伸[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3 楊平;康德與中國現(xiàn)代美學思想[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盧永華;會計科研方法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5 鄧慶坦;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歷史整合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大學;2003年
6 田春;審美知覺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7 于平;中國現(xiàn)當代舞劇發(fā)展史綱要[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8 鐘以俊;美學視野中的學校教育及其變革[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曉明;非強制行政的法理學思考[D];吉林大學;2004年
10 李龍;認識論的先驗轉向和生存論轉向——以生存論維度重新理解認識論[D];吉林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陶火生;我國小生產文化心理及其當代轉型[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2 湯廣全;蔡元培“兼容并包”的辦學思想的哲學基礎[D];云南師范大學;2000年
3 郭永紅;論美與生命[D];鄭州大學;2000年
4 周麗;論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D];西南師范大學;2001年
5 何金俐;論藝術理性精神[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岳友熙;人類精神的諾亞方舟[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郎曉玲;“黑暗中的笑聲”[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8 汪宏;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美育思想流派對學校課程設置的影響[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楊偉濤;論高職德育中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10 張穎;朱自清語文教育思想新探[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施立峻;;首屆中英馬克思主義美學雙邊論壇綜述[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朱印海;;中西馬克思主義美學與政治意識比較分析[A];馬列文論研究——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十九屆、二十屆、二十一屆、二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本文編號:14284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428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