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厚對實踐美學的建構與解構
本文關鍵詞:李澤厚對實踐美學的建構與解構 出處:《銅仁學院學報》2015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李澤厚先生最先根據馬克思的有關語錄提出并闡述了實踐美學的核心精神,從而"創(chuàng)建"了"實踐美學"。面對"實踐美學"存在的諸多問題,他作了多次修補。在修補中,"實踐美學"漸漸被他解構。
[Abstract]:According to Marx's quotation, Li Zehou first put forward and expounded the core spirit of practical aesthetics, thus he "created" "practical aesthetics" and faced many problems existing in "practical aesthetics". He made many repairs. In the course of repair, practical aesthetics was gradually deconstructed by him.
【作者單位】: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
【分類號】:B83-0
【正文快照】: 一、實踐美學的基本觀點實踐美學的邏輯起點是把“實踐”定義為人的“本質”或“本體”。我們知道,哲學對“本質”的解釋是“現象”得以發(fā)生的“內在規(guī)定性”。說人的本質是實踐,也就是說人的一切行為都被這個實踐所規(guī)定。而人的一切行為及其成果則都是這個“實踐本質”的外在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的善惡報應作品散論(續(xù))[J];蒲松齡研究;2006年03期
2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仙人小說的喜劇色彩[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3 朱立元;路程;;新時期朱光潛美學思想中實踐觀念的發(fā)展及其啟示[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4 宋傳東;李澤厚美學批判[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5 韓德民;李澤厚與20世紀后半期中國美學[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6 喬東義;李澤厚實踐論美學的問題與反思[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7 張蓊薈;沈曉紅;;淺析散文翻譯中的意境重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8 李海燕;;“自然人化”探微——評李澤厚的“自然人化”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9 潘曉霞;;論藝術美對生活丑的重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李慧;;阿城小說中知青身份敘事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春鼎;;形象思維的環(huán)節(jié)和過程[A];中國思維科學研究論文選2011年專輯[C];2012年
2 龔舉善;;轉型期美學的現代化行程[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汪濟生;;建設能夠直面經驗、介入實踐、前瞻未來的美學——關于當前及未來美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策略的思考之一[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嚴春友;;論實踐美學的理論缺陷[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5 李心峰;;“審美意識形態(tài)”說與新時期藝術本質研究[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6 王偉;;從經典化到大眾化——李澤厚“美的歷程”[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費鄧洪;費茸;;我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不可忽視的內容——音樂的數學性[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8 高建平;;改革開放三十年與中國美學的命運[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9 王馨曼;;馬克思《手稿》與中國美學熱[A];中國創(chuàng)意設計年鑒論文集2012[C];2013年
10 曹萬生;;美感心理與藝術活動——茅盾藝術美學觀札記[A];茅盾研究(第三輯)[C];198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楊紅光;約翰·科里利亞諾創(chuàng)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3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領域[D];西南大學;2011年
4 羅紱文;李澤厚“情本體”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朱羽;“社會主義”與“自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來兵;什么是教育史[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趙周寬;后形而上學與美學[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吳時紅;實踐論美學在中國[D];浙江大學;2011年
9 張鑫;中西古典繪畫美學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謝華;翻譯美學的文化考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翔娟;文化沖突及其精神反映:“五四”女作家自我意識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劉群;傳統(tǒng)服飾中造物思想的探析[D];江南大學;2010年
3 蔣園園;王蒙文學思想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弘強;高中作文創(chuàng)意中的美學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林軍;傳統(tǒng)竹文化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文爽;裝飾陶瓷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東華大學;2010年
7 張玉婷;中國古典美學“興”范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解淑慧;時尚文化語境中白領青年服裝審美取向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李兆坤;黃藥眠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陶冶;生態(tài)美學主旨與當代人和自然關系的審美建構[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耀農;開放性:實踐美學的發(fā)展策略[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年02期
2 曾耀農;實踐美學開放性初探[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3 王慶衛(wèi);對實踐美學的再認識[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4 曾耀農;論實踐美學的開放性[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5 邵瀅;從“實踐”的界定反思實踐美學[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李丕顯;實踐美學的時代意義[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7 曾耀農;開放性:實踐美學的發(fā)展策略[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8 李社教;中國文化視野中的實踐美學[J];汕頭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9 田智祥;;質疑“后實踐美學”對“實踐美學”的批評[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周全田,付靜;對實踐美學的反思[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嚴春友;;論實踐美學的理論缺陷[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陳士部;;實踐美學的新變:新實踐美學與實踐存在論美學——兼論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的中國化問題[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12年
3 張黔;;實踐美學的現象學維度[A];東方叢刊(2002年第2輯 總第四十輯)[C];2002年
4 陳曉春;熊良智;;從中國傳統(tǒng)本然美學看實踐美學[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5 林朝霞;;實踐存在論美學:實踐美學的發(fā)展與困境——評朱立元《簡論實踐存在論美學》[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薛富興;;李澤厚前期實踐美學的基本理路[A];東方叢刊(2002年第4輯 總第四十二輯)[C];2002年
7 汪濟生;;“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還是“勞動生產了美”——對一個源自經典的美學核心命題的辨析與追蹤[A];社會進步與人文素養(yǎng)——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文集(2006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6年
8 張奎志;;體驗美學:當代美學的一種可行性選擇[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9 汪濟生;;是相映生輝之作,還是自相抵牾之筆?——評實踐美學的孿生概念“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A];全國第三屆生態(tài)美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10 汪濟生;;動物是否在自然面前永遠被動和無能——評蔣孔陽及實踐美學派的一種有代表性的動物觀[A];2004生態(tài)美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彭公亮;內在視域的“實踐美學”新構建[N];文藝報;2008年
2 蘇州大學文學院 王懷義;繼往開來 銳意創(chuàng)新[N];社會科學報;2008年
3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 張法 章輝;追問美的真相[N];社會科學報;2003年
4 吉林大學文學院、吉林大學認知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 李志宏;在“美的事物”中尋找“美”如同水中撈月[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5 栗永清;“偉大的詩”與“超越”之思[N];中華讀書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弓;歷史視野中的實踐美學[D];復旦大學;2007年
2 季芳;實踐美學的生態(tài)維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陳全黎;現代性的美學話語:批判理論與實踐美學[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賀麗;實踐美學論爭的歷史考察及其哲學反思[D];黑龍江大學;2007年
2 賀季方;實踐美學:歷史選擇與現實命運[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付書朋;實踐美學自然美論的反思與發(fā)展[D];山東大學;2010年
4 周敏;馬克思實踐觀視閾下中國當代實踐美學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4年
5 黎祥倫;論審美超越的價值取向[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梁玉水;實踐美學與認知美學作為科學研究綱領——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與當代中國美學狀況闡釋[D];吉林大學;2004年
7 劉業(yè)明;對美學中“實踐”的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8 羅金成;李澤厚、朱光潛實踐美學比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喬東義;李澤厚實踐美學思想論要[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杜曉沫;當代中國審美發(fā)生研究述評[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36462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eixuelunwen/136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