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朝鮮實學者的燕行與西洋美術(shù)
發(fā)布時間:2021-06-30 15:14
18世紀的朝鮮是內(nèi)部實學思潮和外界西洋文學肆無忌憚地刺激傳統(tǒng)學術(shù)秩序的時期,這一現(xiàn)象在藝術(shù)領(lǐng)域也不例外。同時,燕行,即在北京的旅行,對建立這種新學術(shù)和文化生態(tài)起了極大的刺激。本文將重點放在以實學研究為基礎(chǔ)的燕行者如何運用自然科學知識分析西方美術(shù),從而展示18世紀朝鮮自然科學和藝術(shù)相關(guān)的一面。
【文章來源】:美術(shù)大觀.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ˉ左:洪大容肖像(洪大容燕行時杭州文人嚴誠繪制的肖像)ˉ日下題襟集ˉ1850年ˉ北京大學圖
ertFridelli,1673—1743)再次訪問法華寺,贈予了自鳴鐘、千里鏡、日晷、兩本《坤輿圖說》、兩本《天主實義》;同時,南堂的傳教士張安多(AntoindeMagalhaens,1677—1735)贈予了八張地球圖、天文圖、西洋畫。^此外,李器之在北京停留時,經(jīng)常借閱西方草木百科全書和西方畫集,體驗了西方學術(shù)和美術(shù)。姜世晃經(jīng)內(nèi)弟柳慶種(1714—1784)結(jié)識了代表18世紀實學者的李瀷,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密切學術(shù)交流。姜世晃受李瀷的囑托,為紀念他70歲誕辰制作了描繪退溪滉(1501—1570)的陶山書院和其周邊的《陶山圖》(圖4)&!短丈綀D》中姜世晃題跋如此:夫畫莫難于山水,以其大也,又莫難于寫真境,以其難似也,又莫難于寫我國之真境,以其難掩其失真也,又莫難于寫目所未見之境。以其不可臆度而取似也。世晃未曾身至陶山,世俗所傳《陶山圖》多有異同,莫辨其孰得其真,而此圖則從先生舊所藏本而移模舊本不知出誰氏手行筆拙劣,不能狀物,位置乖謬,漫然無理。圖4ˉ陶山圖ˉ紙本水墨ˉ26.5cm×138cmˉ姜世晃ˉ1715年ˉ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圖5ˉ靈通洞口ˉ松都紀行帖ˉ紙本淡彩ˉ32.8cm×53.4cmˉ姜世晃ˉ1757年ˉ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圖6ˉ開城市街ˉ松都紀行帖ˉ紙本淡彩ˉ32.8cm×53.4cmˉ姜世晃ˉ1757年ˉ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圖7ˉ槎路三奇帖ˉ紙本墨書ˉ22.7cm×13.2cmˉ姜世晃ˉ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恐?。哉C?剩?啾紉帳跫遙?笛д?們反而更容易發(fā)現(xiàn)這樣的技術(shù)方法。他們已經(jīng)知道必須用數(shù)學理論去理解幾何學和繪畫“遠近法”之間的關(guān)系。在研究朝鮮實學者對西洋畫法的論議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利瑪竇的想法。1607年,克拉維于斯《幾何學原論》的15本書中前6本被利瑪竇與徐光啟(1562—1633)一起翻譯成了中文,隨后出版了名為《幾何原本》的書。果不其然,利瑪竇在幾何學專門書籍的序文中提到了“透視和遠近”:圖8ˉ參考圖解,《湛軒書外集》中的“比例句股”圖9ˉ參考圖解,《湛軒書外集》中的“比例句股”圖10ˉ參考圖解,《湛軒書外集》中的“比例句股”
本文編號:3257983
【文章來源】:美術(shù)大觀. 2020,(06)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7 頁
【部分圖文】:
ˉ左:洪大容肖像(洪大容燕行時杭州文人嚴誠繪制的肖像)ˉ日下題襟集ˉ1850年ˉ北京大學圖
ertFridelli,1673—1743)再次訪問法華寺,贈予了自鳴鐘、千里鏡、日晷、兩本《坤輿圖說》、兩本《天主實義》;同時,南堂的傳教士張安多(AntoindeMagalhaens,1677—1735)贈予了八張地球圖、天文圖、西洋畫。^此外,李器之在北京停留時,經(jīng)常借閱西方草木百科全書和西方畫集,體驗了西方學術(shù)和美術(shù)。姜世晃經(jīng)內(nèi)弟柳慶種(1714—1784)結(jié)識了代表18世紀實學者的李瀷,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密切學術(shù)交流。姜世晃受李瀷的囑托,為紀念他70歲誕辰制作了描繪退溪滉(1501—1570)的陶山書院和其周邊的《陶山圖》(圖4)&!短丈綀D》中姜世晃題跋如此:夫畫莫難于山水,以其大也,又莫難于寫真境,以其難似也,又莫難于寫我國之真境,以其難掩其失真也,又莫難于寫目所未見之境。以其不可臆度而取似也。世晃未曾身至陶山,世俗所傳《陶山圖》多有異同,莫辨其孰得其真,而此圖則從先生舊所藏本而移模舊本不知出誰氏手行筆拙劣,不能狀物,位置乖謬,漫然無理。圖4ˉ陶山圖ˉ紙本水墨ˉ26.5cm×138cmˉ姜世晃ˉ1715年ˉ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圖5ˉ靈通洞口ˉ松都紀行帖ˉ紙本淡彩ˉ32.8cm×53.4cmˉ姜世晃ˉ1757年ˉ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圖6ˉ開城市街ˉ松都紀行帖ˉ紙本淡彩ˉ32.8cm×53.4cmˉ姜世晃ˉ1757年ˉ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圖7ˉ槎路三奇帖ˉ紙本墨書ˉ22.7cm×13.2cmˉ姜世晃ˉ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
恐?。哉C?剩?啾紉帳跫遙?笛д?們反而更容易發(fā)現(xiàn)這樣的技術(shù)方法。他們已經(jīng)知道必須用數(shù)學理論去理解幾何學和繪畫“遠近法”之間的關(guān)系。在研究朝鮮實學者對西洋畫法的論議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利瑪竇的想法。1607年,克拉維于斯《幾何學原論》的15本書中前6本被利瑪竇與徐光啟(1562—1633)一起翻譯成了中文,隨后出版了名為《幾何原本》的書。果不其然,利瑪竇在幾何學專門書籍的序文中提到了“透視和遠近”:圖8ˉ參考圖解,《湛軒書外集》中的“比例句股”圖9ˉ參考圖解,《湛軒書外集》中的“比例句股”圖10ˉ參考圖解,《湛軒書外集》中的“比例句股”
本文編號:325798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3257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