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國畫苦難題材的藝術表現(xiàn)及審美內涵
本文關鍵詞:論中國畫苦難題材的藝術表現(xiàn)及審美內涵,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處于外族入侵和內部動亂的困苦時期,從當時至現(xiàn)在有許多畫家創(chuàng)作出大量反映這一時期社會劇烈動蕩的作品。在全國各級畫展中這類作品也很多,它們又可細分為苦難題材、抗戰(zhàn)題材和苦情題材。通過對比分析發(fā)現(xiàn),苦難題材作品有獨特的繪畫語言和藝術特色,值得我們去深入探討和學習。文章探討以《礦工圖》為代表的苦難題材的界定以及與抗戰(zhàn)題材、苦情題材的關系,通過比較可以看出苦難題材展現(xiàn)了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民,抗戰(zhàn)題材作品是表現(xiàn)“抗爭”這一主題,激發(fā)人民的抗日熱情和斗志,而苦情題材主要表現(xiàn)下層民眾艱辛生活。論文的重點在對苦難題材中國畫的繪畫語言分析上,以蔣兆和的《流民圖》和周思聰?shù)摹兜V工圖》為例,本文詳細論述了苦難題材作品的構圖、造型、用筆、用墨和用色。由《流民圖》的眾生象并置的構圖到《礦工圖》人物交錯重疊的構圖,由融寫實與筆墨渲染的造型到表現(xiàn)主義夸張變形的造型,以及運用了粗筆澀線、重墨疊加的用筆和用墨,畫家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中國畫繪畫語言,營造出壓抑沉重、觸目驚心的畫面效果,呈現(xiàn)了那段時期人民流離失所、受盡迫害、災難深重的沉痛經(jīng)歷,是對侵略暴行的有力控訴和抗議。通過對苦難題材中國畫的分析研究我們可以看到這一類作品具有激發(fā)人們不忘國恥、奮發(fā)圖強的現(xiàn)實意義,彰顯出藝術家的人文情懷和對現(xiàn)實世界的關注,并且在繪畫語言上創(chuàng)造出與之極度融合的表達方式,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本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1.首次提出“苦難題材”中國畫的概念,探討了與之相近題材的區(qū)別。2.具體分析了苦難題材作品的繪畫語言,揭示這類作品在構圖與筆墨上的藝術表現(xiàn)特征。本課題研究深化了對苦難題材的認識,同時,他們的成功會對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帶來有益啟示。
【關鍵詞】:苦難題材 藝術語言 精神內涵 社會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21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11
- 第一章 中國畫苦難題材的概述11-16
- 1.1 苦難題材的界定11-13
- 1.1.1 苦難題材的定義11-12
- 1.1.2 “苦難”立場的形成12-13
- 1.2 苦難題材與抗戰(zhàn)、苦情題材的比較13-16
- 第二章 苦難題材的幾個典型案例16-24
- 2.1 中國畫中表現(xiàn)苦難題材的作品16-20
- 2.1.1 中國傳統(tǒng)繪畫體現(xiàn)苦難的部分16-17
- 2.1.2 周思聰《礦工圖》17-18
- 2.1.3 蔣兆和《流民圖》18-19
- 2.1.4 黃胄《黃泛區(qū)寫生》19-20
- 2.2 西方繪畫中表現(xiàn)苦難題材的作品20-24
- 2.2.1 珂勒惠支《苦難》20-21
- 2.2.2 畢加索《格爾尼卡》21-22
- 2.2.3 席里柯《梅杜薩之筏》22-24
- 第三章 中國畫苦難題材的繪畫語言分析24-36
- 3.1 苦難題材作品的表現(xiàn)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24-25
- 3.2 苦難題材作品的構圖25-29
- 3.2.1 眾生象并置 巨幅長卷 苦難無盡的構圖 以蔣兆和《流民圖》為例25-27
- 3.2.2 平面分割組合 人物重疊交錯 壓抑沉重的構圖 以周思聰《礦工圖》為例27-29
- 3.3 苦難題材作品的造型29-33
- 3.3.1 巨幅再現(xiàn) 觸目驚——融素描寫實與筆墨渲染的造型29-32
- 3.3.2 扭曲壓抑 佝僂蜷——表現(xiàn)主義夸張變形的造型32-33
- 3.4 苦難題材作品的用筆、用墨和用色33-36
- 3.4.1 粗筆澀線的用筆34
- 3.4.2 重墨疊加 色彩暗淡的用墨和用色34-36
- 第四章 苦難題材作品當中的審美內涵36-40
- 4.1 苦難題材作品當中的精神性36-38
- 4.2 苦難題材作品的價值與啟示38-40
- 結語40-41
- 參考文獻41-43
-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43-44
- 致謝4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文喜;;情有所神 形無定象——記單桂福的中國畫藝術[J];農(nóng)業(yè)工程技術(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化);2006年01期
2 莊壽紅;;承前啟后 共創(chuàng)中國畫的輝煌[J];藝術沙龍;2009年02期
3 王學俊;;談中國畫表現(xiàn)[J];國畫家;2013年03期
4 邵大箴;;大漠神韻,胡楊風采——簡評楊永家中國畫藝術創(chuàng)作[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3年02期
5 邵大箴;;志在拓展與創(chuàng)新——童乃壽的中國畫[J];中國美術館;2013年03期
6 許群 ,吳蓉蓉;中國畫,敢問路在何方[J];記者觀察;2004年01期
7 宋鳴;中國畫的傳統(tǒng)與傳統(tǒng)的中國畫[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8 孫墨龍;;枕硯一覺四十年[J];國畫家;2000年05期
9 邱正倫;;面對中國畫的現(xiàn)代時刻——西南師大美術學院中國畫陣容[J];國畫家;2000年05期
10 孫恩同;;學畫中國畫瑣談[J];美術大觀;200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黃鴻儀;;論中國畫的“內美”[A];新世紀美學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第七屆會員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2 黃鴻儀;;漫議“中國畫畫家”[A];'2007中國畫創(chuàng)作觀摩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黃鴻儀;;呼喚科學、準確的美術評論[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4 葉青;;論中國畫寫實傳統(tǒng)的基本特征[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浩滿;中國畫必然升值的原因[N];文藝報;2004年
2 特約記者 張迎春;探索中國畫在新疆發(fā)展的新思路[N];阿克蘇日報;2007年
3 白茹;石齊 玩兒好的藝術[N];中國改革報;2006年
4 范達明;我的中國畫觀[N];美術報;2006年
5 西沐;中國畫市場投資逐步走出風險期[N];美術報;2007年
6 錢曉鳴;大力促進中國畫的和諧發(fā)展[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7 王向華;“中國畫·畫中國”走進四川[N];四川日報;2007年
8 劉為;略解中國畫“筆情”[N];美術報;2008年
9 馬鴻增;中國畫“寫畫”美學體系的自覺[N];中國藝術報;2011年
10 紫瑯職業(yè)技術學院藝術系 姜冬蓮;中國畫藝術在家紡圖案設計中的運用[N];中國紡織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嚴健民;中國當代山水畫在美國東部的認知[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妍玫;論中國畫課程在我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yè)開設的必要性[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毛軍;簡論中國畫的傳承[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3 紀玉強;關于中國畫觸覺語言的猜想[D];中國美術學院;2009年
4 鄭墨;“傳統(tǒng)筆墨”在中國畫基礎教育中的價值[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馮艷艷;淺談我對中國畫民族性的認識[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肖日增;論中國畫的虛實[D];山東大學;2015年
7 周曉霞;論中國畫線條的美學內涵[D];貴州大學;2015年
8 張勇;個性化筆墨方式流變[D];湖北美術學院;2008年
9 吳雪蓮;媒介中的觀念:從箔的運用看中國畫[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10 李偉;論中國畫之音樂美[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關鍵詞:論中國畫苦難題材的藝術表現(xiàn)及審美內涵,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671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267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