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乃”類測度問句的感情色彩
本文關鍵詞:“無乃”類測度問句的感情色彩
【摘要】:目前學界對"無乃"類問句的研究比較薄弱,某些結論也不夠可靠。我們選取上古十四部文獻和中古七部文獻作為考察語料,對其中的"無乃"類問句進行窮盡調(diào)查,從語用功能的角度探討該類問句的性質(zhì)和特點,通過與其它測度問句的對比分析,指出"無乃"類問句屬于測度問句而不是反問句,一般都有較為明顯的感情色彩,屬于貶義測度問句。
【作者單位】: 中國礦業(yè)大學文法學院;
【關鍵詞】: 測度問句 感情色彩 無乃
【分類號】:H141
【正文快照】: 易孟醇的《先秦語法》認為“無乃”是表反詰語氣的副詞,是以否定的反詰表肯定的判斷,因此“無乃”類問句屬于反問句。[1](p348)這一觀點值得商榷。我們知道反問句是無疑而問,一般不需要受話人回答,因此有答句比例較低,“無乃”類問句并不具有這一特征。通過對上古《論語》、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塑;;名詞后綴“佬”的感情色彩[J];咬文嚼字;2002年09期
2 張振安;詞語感情色彩的變化[J];德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3 劉婷婷;;從語義看英漢基本顏色詞所表達的感情色彩[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22期
4 馮建民;許麗紅;;民族文化心理因素對英漢語言感情色彩差異的影響[J];黑龍江農(nóng)業(yè)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5 張向群;;量詞的錘煉[J];唐都學刊;1991年01期
6 葛全德;“始作俑者”辨[J];咬文嚼字;1995年12期
7 馮英;;水語“ni~4”構成的復音詞[J];南開語言學刊;2005年02期
8 段納;;試論詞義感情色彩的存在方式及其演變[J];語文學刊;2006年14期
9 李仕穎;王向陽;;從《紅樓夢》看近、現(xiàn)代漢語詞匯感情色彩的變化[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10 鄧夢燕;;從網(wǎng)絡詞語非理性義看網(wǎng)絡語言[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先耕;;紅客與藍隊[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2 王壇;;Yellow——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lor Metaphor In Chinese and English[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厲兵;;說“分子”[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4 袁金亮;李小琴;;普通話“掉了”與樂安方言“啊哩”的異同[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周玲;;理解對譯者意味著什么[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四期)[C];1997年
6 杜文霞;;漢語昵稱的文化制約及其他[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7 阮緒和;;江西武寧(上湯)話的程度副詞“死、幾、蠻”[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諶金中;;論招牌語言的結構和語用價值[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三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張春新;;芻議漢外雙語學習詞典的釋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五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郭英珍;;隱喻的語用文化對比與翻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瑩;巧用重疊增文采[N];萊蕪日報;2009年
2 連錦添;兩岸文通:你的話語我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3 張慧;讓美妙的聲音永駐誦讀[N];萊蕪日報;2010年
4 郎錦華;“作”、“做”之辨[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5 曹聰超;成語意義的褒貶轉(zhuǎn)化[N];協(xié)商新報;2005年
6 劉效仁;標語應彰顯人本意識[N];人民代表報;2006年
7 于宏;東北方言在娛樂中的語用功效[N];吉林日報;2010年
8 吳寧 樊文新 江蘇省南通市安監(jiān)局;是什么 為什么 怎么辦[N];中國安全生產(chǎn)報;2009年
9 本報記者 王樂;“海派清口”難引孩子共鳴[N];文匯報;2009年
10 梁朝文;布依語漢語語氣和語氣詞對比研究[N];貴州民族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劍波;冒犯稱謂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殷相印;微山方言語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王進;語言類型學的詞匯語義研究維度[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4 侯昌碩;衍生與借用—新時期舊詞新義現(xiàn)象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5 李巧蘭;河北方言中的“X-兒”形式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6 楊俊芳;漢語方言形容詞重疊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7 徐小婷;晚清四大譴責小說稱謂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8 黃紅娟;漢語詞匯負面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9 邵軍航;委婉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10 白云霜;當代漢語詞匯新增義位研究[D];河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悅舟;論不同文化背景以及語境下英漢詞匯的感情色彩[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覃興華;《莊子》程度副詞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3 李麗;漢語體態(tài)成語芻議[D];天津大學;2008年
4 李翠娟;《韓詩外傳》疑問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5 田美;《說苑》疑問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張霞;形容詞的修辭作用與中學生作文語言表達效果[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7 古麗娜爾·胡吉西;漢語詞語的色彩意義及其在維譯中的表達[D];新疆大學;2006年
8 邱志明;漢語“被”字句和越語“b(?)”字句的語形、語義及語用對比[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9 楊根增;夏邑話“子”尾詞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09年
10 初玉;“NP+一M”及其對比構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96022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96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