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村客家方言“開”的語法功能及跨方言比較
發(fā)布時間:2017-09-27 21:28
本文關鍵詞:陳村客家方言“開”的語法功能及跨方言比較
【摘要】:本文以廣西陸川陳村客家方言的“開”為研究對象,對其所有句法語義功能進行描寫,并將它與其他客家方言點的“開”和其他方言中起相似功能的語法形式進行比較,以探討此地客家方言“開”的類型特點。 本文一共分為五章: 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陳村的地理和語言概況、本課題的研究現狀以及本文的研究目的、意義、材料來源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詳細描寫陳村客家方言“開”的功能,它的功能達九個之多,根據它的位置可分為兩組,第一組“開”位于句中: “開1”為一般動作動詞,主要有十三種用法。 “開2”為結果補語,既可以出現于粘合式結構“V開”中,這時主要有四個義項:(一)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分開;(二)表示事物隨動作展開;(三)表動作的“完畢”;(四)與“V”構成“V開”比喻“清楚、開闊”。另外,還可出現于組合式結構“(有)V口εt2開”,整個結構表(不)能做某事。 “開!睘橼呄蜓a語,表位移義,沒有明確的立足點和方向性。 “開4”為動相補語,處于結果補語和完整體標記的虛化鏈之間,表動作的實現。 “開!笔怯蓜酉嘌a語進一步發(fā)展而來的完整體標記,表動作的實現,但虛化程度還比較低,只能用于表未然的句子,不能直接位于動詞后面表動作的完成。 第二組“開”位于句末: “開!蔽挥诰淠┳鳛闃擞,有三種情況:(一)動作或事件重復的標記;(二)動作或狀態(tài)持續(xù)不變的標記;(三)表數量增加/程度加深的標記。 “開7”位于否定祈使句句末,表示“先不要做某事,而須在完成另一件事之后才能做”。 “開8”位于句末,表勉強過得去的意義。 “開9”為語氣詞,主要表達兩種不同的語氣:(一)表肯定、強調的語氣;(二)表超出意料語氣。 第三章將陳村客家方言的“開”與廣州話的“開”、一百年前新界一帶客家方言和博白嶺坪村客家話的“開”以及其他方言中的“開”進行比較。 第四章將陳村客家話的“開”與普通話的“還”、廣西漢語方言的“去”進行比較。 第五章結語,對文章內容進行總結,指出本文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客家方言 “開” 功能 跨方言比較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176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緒論11-23
- 1.1 陸川陳村的概況11-12
- 1.1.1 地理概況11
- 1.1.2 語言概況11-12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義12-13
- 1.3 相關研究現狀13-21
- 1.3.1 趨向動詞的總體研究現狀13-19
- 1.3.2 “開”的研究現狀19-21
- 1.4 本文的材料來源及研究方法21-23
- 第二章 陸川陳村客家方言中“開”的功能類型23-44
- 2.1 “開_1”23-24
- 2.2 “開_2”24-27
- 2.3 “開_3”27-28
- 2.4 “開_4”28-29
- 2.5 “開_5”29-33
- 2.5.1 “開_5”的功能29
- 2.5.2 “開Ob/□εt~2Ob”29-33
- 2.6 “開_6”33-39
- 2.7 “開_7”39-40
- 2.8 “開_8”40-41
- 2.9 “開_9”41-44
- 第三章 “開”的跨方言比較44-55
- 3.1 與其他客家方言點“開”的比較44-47
- 3.1.1 新界客家方言的“開”與陳村客家方言的“開”44-46
- 3.1.2 博白嶺坪村客家話的“開”與陳村客家方言的“開”46-47
- 3.2 與其他方言中“開”的比較47-55
- 3.2.1 廣州話與陳村客家方言47-49
- 3.2.2 安康方言與陳村客家方言49
- 3.2.3 常熟話與陳村客家方言49-51
- 3.2.4 甘肅寧縣方言與陳村客家方言51-53
- 3.2.5 其他方言與陳村客家方言53-54
- 3.2.6 小結54-55
- 第四章 “開”與其他相似功能形式的比較55-64
- 4.1 與普通話“還”的比較55-58
- 4.2 與廣西漢語方言“去”的比較58-64
- 第五章 結語64-67
- 參考文獻67-73
- 附錄73-76
- 致謝76-77
- 攻讀學位期間科研成果7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忠;;復合趨向補語中“來/去”的句法分布順序及其理據[J];當代語言學;2007年01期
2 彭小川;廣州話的動態(tài)助詞“開”[J];方言;2002年02期
3 吳福祥;;漢語方言里與趨向動詞相關的幾種語法化模式[J];方言;2010年02期
4 劉澤民;瑞金方言的助詞“去”、“卻”和“來”[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李小華;;永定客家方言補語標記“去”及其探源[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6 陳昌來;動后趨向動詞性質研究述評[J];漢語學習;1994年02期
7 徐靜茜;“趨向動詞”應歸屬何種詞類?[J];嘉興師專學報;1982年02期
8 丁力;安康方言中的“V開(NP)了”與“V起(NP)來了”句式[J];漢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1998年01期
9 羅X;;寧縣方言起始體標記“開”的比較研究[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10 梁拃峰;;論漢語趨向補語產生的句法動因——從東漢魏晉南北朝出現的三種句法格式談起[J];漢語史學報;2005年00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劉芳;幾組趨向動詞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93199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931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