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空間關系構式的幾個基本問題
本文關鍵詞:關于空間關系構式的幾個基本問題
【摘要】:客觀世界中物體之間的空間關系是人通過自身的體驗和感知賦予事物的。按照認知語法和構式語法的觀點,可以把人們用以表達事物與事物的空間關系的語言表達式稱為空間關系構式。根據(jù)其空間意義,空間關系構式可分為空間方位構式、空間移動關系構式、存現(xiàn)性空間關系構式、假想移動關系構式和隱喻性空間關系構式。人不僅具有運用語言表達事物間的空間關系的能力,而且有能力對空間關系構式的意義進行建構。空間關系構式的意義建構取決于空間關系構式的命題語境、詞語的概念內(nèi)容、事物的認知特征、詞語與詞語之間和詞語與構式之間的相互作用。
【作者單位】: 河南大學外語學院;河南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
【關鍵詞】: 空間關系 空間關系構式 意義建構 認知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空間關系構式的認知研究”(項目編號:10BYY001)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河南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所的支持
【分類號】:H04
【正文快照】: 0引言“時間和空間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zhì)世界的表現(xiàn)形式。從物理學意義上講,客觀存在的三維空間是確定的、全面的。然而,從認知的角度講,人類對三維世界的認識,由于自身主觀條件的限制,又是變易的、特定的。而生活在三維空間的每一個人,都會隨時隨地通過自己的感官去認識周圍的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張克定;;空間關系構式及其意義建構[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張克定;;空間關系及其語言表達的認知語言學闡釋[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張克定;;英語there-結構的認知解釋[J];外語學刊;2007年02期
4 蘇尚鋒;;空間理論的三次論爭與“空間轉(zhuǎn)向”[J];人文雜志;2008年04期
5 張克定;;英語存現(xiàn)構造的認知解釋——英語存現(xiàn)結構的認知與功能研究(之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6 張克定;;呈現(xiàn)性there-構式的信息狀態(tài)與認知理據(jù)[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張克定;詞義研究的新動向:動態(tài)意義建構論——《語言意義:語義學和語用學引論》介紹[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婉梅;表處所的“在Np”的語義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徐芳;;會議口譯記憶的類型和名稱問題思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3 吉執(zhí)來;;論教學中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6期
4 劉四英;桑青松;;高校輔導員人格特征與職業(yè)倦怠分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9期
5 何貞慧;朱樂紅;;漢語存現(xiàn)句的界定分類及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作用[J];遼寧科技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6 唐曉虹;;圖式理論視角下英語聽說課程的融合[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7 丁俊武;;動作技能學習理論的演變及發(fā)展展望[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8 王長生;鄧梅花;陳立人;;不同邏輯背景下知識表征方式對跆拳道運動員直覺思維決策效果影響的實驗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9 陳致宇;陳世權;;管理系統(tǒng)認知結構及其知識獲取[J];商業(yè)研究;2006年17期
10 楊建龍;尹德謨;劉博;;短時記憶與英語聽力理解的信息加工關系初探[J];才智;2010年2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強;;芻議翻譯素質(zhì)培養(yǎng)策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李強;;淺談翻譯素質(zhì)表征[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丁俊武;;動作技能學習理論的演變及發(fā)展展望[A];第8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4 田萱;杜小勇;;基于SAM模型的用戶興趣表示研究[A];第二十三屆中國數(shù)據(jù)庫學術會議論文集(技術報告篇)[C];2006年
5 張尉強;;學校音樂教育中的感覺體驗及實現(xiàn)途徑[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洪朋;優(yōu)秀散打運動員知覺預測過程認知特征與神經(jīng)機制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李靜;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數(shù)變式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陳榮;英語詞匯教學的認知語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趙志英;高等體育院校體育專業(yè)學生實踐能力與培養(yǎng)[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9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明濤;不同水平女排運動員在預判任務中視覺搜索特征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李婷;新聞發(fā)布會口譯策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苗世鳳;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存現(xiàn)結構習得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鐘海英;敘事時距和時序藝術化操作背后的那座認知冰山[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陸光華;高三物理試卷講評課有效教學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顧立穎;認知心理學學習觀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盈新;中高級泰國學生漢語能愿動詞習得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8 臧加香;語境空間視角下的表達與翻譯[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9 孫興銳;現(xiàn)代漢語“上”類方位詞對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少軍;大學生對筆記本電腦產(chǎn)地刻板印象的實驗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趙純昌;論時間與空間的社會性[J];北方論叢;1995年02期
2 張克定;;空間關系及其語言表達的認知語言學闡釋[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3 張克定;英語存在句強勢主位的語義語用分析[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4 張克定;;英語there-結構的認知解釋[J];外語學刊;2007年02期
5 張克定;;英語存現(xiàn)構造的認知解釋——英語存現(xiàn)結構的認知與功能研究(之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6 張克定;詞義研究的新動向:動態(tài)意義建構論——《語言意義:語義學和語用學引論》介紹[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年04期
7 王寅;語言的體驗性——從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看語言體驗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束定芳;;中國認知語言學二十年——回顧與反思[J];現(xiàn)代外語;2009年03期
2 唐文生;;認知語言學理論與中國翻譯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胡建偉;;認知語言學視角的大學英語教師語言觀調(diào)查[J];山東外語教學;2010年02期
4 ;“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國際學術報告會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6年04期
5 ;“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國際學術報告會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3期
6 李中良;李良沛;;認知語言學理論與語言全息的映照研究[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1期
7 夏珊娜;;淺析認知語言學與語用學、大學英語教學間的聯(lián)系[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02期
8 李麗瑤;;“認知”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啟示[J];學術交流;2009年08期
9 蔣澄生;廖定中;;漢、英成語的認知語言學研究述評[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10 ;當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研究國際學術報告會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J];中國語文;200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徐亞麗;;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外語課堂教學研究[A];2007年浙江省醫(yī)學教育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王斌;馬志成;;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網(wǎng)絡課程的設計與實現(xiàn)[A];第二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張玲;象似語序與突顯語序互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郭印;漢英致使交替現(xiàn)象的認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趙學德;人體詞語語義轉(zhuǎn)移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4 李宇宏;現(xiàn)代漢語多義詞詞義引申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云彤;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漢語多義詞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伏春宇;翻譯過程中意義運作機制的認知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2 孫忠穎;基于概念整合理論的移就認知語義學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3 邱文生;隱喻的文化認知及其在文化語境下的意義構建[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4 魯容;“寂寞”結構意義建構的概念合成分析[D];西南大學;2012年
5 楊麗姜;新聞話語的意義建構: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6 孫肖茜;漢語“手”族詞的認知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1年
7 覃勝勇;[D];湖南大學;2002年
8 常春暉;漢語雙關的認知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張瑩瑩;漢英比較范疇的認知對比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10 劉海洋;仿擬的認知語用學闡釋[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85670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856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