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多先生對白話詩歌翻譯的卓越貢獻
本文關鍵詞:聞一多先生對白話詩歌翻譯的卓越貢獻
【摘要】:聞一多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民主主義戰(zhàn)士、學者、詩人。他在翻譯實踐和理論方面可謂另辟蹊徑、獨樹一幟,并因此成為白話文詩體翻譯的先鋒人物。
【作者單位】: 成都師范學院外語系;
【關鍵詞】: 聞一多 詩歌 翻譯
【分類號】:H059;I207.25
【正文快照】: 聞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原名聞家驊,又名亦多、一多,字友三、友山。是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詩人、學者、民主主義戰(zhàn)士、新月派詩人代表,新格律詩的提倡者,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享有極高的地位。同時,聞一多也是白話文詩體翻譯的先驅者,翻譯作品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鄒小娟;;論聞一多的譯詩——以翻譯白朗寧夫人《十四行詩》為例[J];長江學術;2011年01期
2 崔月信;;聞一多的詩歌翻譯理論與實踐成就[J];蘭臺世界;2012年04期
3 南治國;聞一多的譯詩及譯論[J];中國翻譯;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張哲華;A Red,Red Rose譯文賞析[J];安康師專學報;2003年03期
2 王芳;陳芳;;散文與詩歌的審美價值及翻譯中的尺度與限度[J];科技信息;2006年S1期
3 陳緣梅;;中國古詩英譯的可譯性——賞讀Transplanting the Seed:Poetry and Translation[J];莆田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4 陳緣梅;;從中國古詩英譯看奈達的“動態(tài)對應”理論[J];韶關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5 王芳;;詩歌的審美價值及其翻譯中的尺度與限度[J];文教資料;2009年01期
6 曹廣濤;;傳統(tǒng)戲曲英譯的翻譯規(guī)范芻議[J];譯林(學術版);2011年Z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艷;中國古典哲理詩及其翻譯[D];西北大學;2002年
2 宋瑜;[D];浙江大學;2003年
3 劉紅嶺;聞一多詩歌翻譯的美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4 彭方;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5 陳丹;從詩學視角管窺[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年
6 嚴薇;詩歌翻譯的失去與得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7 陳穎芳;譯者的職責[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8 孫靜婧;漢詩英譯外在美再現(xiàn)的中庸之道[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李瓏瓏;論朱湘的詩學觀對其翻譯觀的影響[D];湘潭大學;2009年
10 付愛;新月社詩歌翻譯選材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雷頤;聞一多的兩次轉向[J];炎黃春秋;2003年01期
2 回綱;;近代中國幾種詩歌翻譯思想綜述[J];職大學報;2010年03期
3 李標晶;論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對新月詩派的影響[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1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攀宇;;聞一多詩歌意象的美學持征研究[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年01期
2 李征宙;聞一多文體論[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3 柏鈺;;試論聞一多詩的基督教意蘊[J];襄樊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4 李群林;石柏勝;;原型批評視野下的聞一多詩歌中的天堂原型[J];淮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時萌;瑰麗豐富的心靈世界——聞一多詩歌總論之一[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6 廖楚燕;;從創(chuàng)作及翻譯作品對比看蘇曼殊翻譯思想[J];韶關學院學報;2005年11期
7 程光煒;聞一多新詩理論探索[J];文學評論;1998年02期
8 程維新;淺談聞一多詩歌的思想傾向與藝術風格[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呂進;李冰封;;由紅到黑:對聞一多詩歌意象的一種闡釋[J];西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10 彭鋼;試談聞一多詩中的“廓線”和“布局”[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龍揚志;;城與人的繁復圖景——以邰筐詩歌的“臨沂敘事”為中心[A];邰筐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張立群;;垂落的姿態(tài)及其延展的過程——關于李輕松詩歌幾種關鍵詞的解讀及其他[A];李輕松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許更生;;鄭樵詩歌與其人生觀淺探[A];莆仙文化研究——首屆莆仙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王子淳;;現(xiàn)代化早期實踐者的心聲——讀劉鶚《登太原西城》[A];山東近代文學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子淳;;現(xiàn)代化早期實踐者的心聲——讀劉鶚《登太原西城》[A];中國近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翻譯文學與中國文學近代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劉潔岷;;面對災難或重大社會問題,詩歌何在? 詩人何為?[A];詩歌與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陳亮;;在曖昧的臨沂——邰筐詩歌散論[A];邰筐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李輕松;;所以,我還在這兒[A];李輕松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劉曉翠;;別一種生存狀態(tài)——關于李小洛詩歌中“慢”的解讀[A];首都師范大學駐校詩人李小洛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李建周;;寫者姿態(tài)與詩歌處境——對近年來青年詩人創(chuàng)作的一種闡釋[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晉悅;顧彬:我寧愿被稱為詩人[N];中華讀書報;2007年
2 羅新璋(翻譯家);翻譯家中的文章家[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3 鄭慶珠 學者;當代翻譯家的譯事物語[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4 郁蔥;2005年,我喜歡的詩歌[N];文學報;2006年
5 郭志剛;“與史同在”[N];文藝報;2006年
6 何軒;打工詩歌與和諧文化建設[N];文藝報;2008年
7 陳村;砌下亂梅如雪[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8 王小魯;詩人還是不是那個為世界喊疼的人?[N];中國教育報;2006年
9 記者 曾祥書;“用什么捍衛(wèi)我們的詩歌”研討會在京舉行[N];文藝報;2006年
10 吳其中;詩歌的意境[N];安慶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大恒;江淹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劉飛濱;漢—唐游俠詩發(fā)展史綱[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3 孫老虎;陳三立詩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魯克兵;杜甫與佛教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李新;陳子龍詩文創(chuàng)作與文學思想[D];南開大學;2009年
6 白盛友;呂溫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7 羅春蘭;鮑照詩接受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陳欣;論聞一多的文化闡釋批評[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9 王鳳霞;先秦兩漢詩歌的生命意識及其藝術顯現(xiàn)[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劉靜;周密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強;一陣狂笑,一掬清淚[D];西南大學;2009年
2 劉紅嶺;聞一多詩歌翻譯的美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3 嚴小玲;中國古代論詩詩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4 唐愛霞;論溫庭筠的人生悲劇與詩歌美學風貌[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5 朱晨;蘇曼殊與英國浪漫主義[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葉治;杜甫詩歌敘事視角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7 吳林;王績思想及其詩歌簡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武國權;趙次公《杜詩先后解》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韓美霞;王昌齡及其詩歌論稿[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李玲;龔鼎孳詩詞論稿[D];河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8317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83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