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樹木相關的慣用表達里中日比喻意象的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與樹木相關的慣用表達里中日比喻意象的對比研究
【摘要】:日本是一個對大自然有非常敏銳感覺的民族,而草木又可以說是最能直接反應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的事物。不管是日語還是中文,都有許多導樹木相關的管用表達。與“樹”相關的慣用表達,作為花語的一種,是社會語言文化中約定俗成,經過文學的洗禮,來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扎根于社會文化的一種語言表達形式,是語言文化領域中的一塊瑰寶。這些與樹木相關的慣用表達,以比喻的形式,為人們傳遞和表達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內心深處的心理活動或者某種生活道理,成為一種特有的用來表達思想,交流情感又帶有一定哲學意義的表達工具。 慣用句作為熟語的一種,由2個以上單詞構成,并且慣用句的意思不由句中單個單詞本身的意思所決定。根據日本學者宮地欲的理論,慣用句雖然在廣泛使用,但是個中概念并不能明確。只不過是有2個以上單詞,通過較為固定的連結方式連結在一起,并擁有某個被社會認同的整體意義的連結體。 本文中關于“慣用表達”這一術語,將慣用句,民間諺語等都歸類為慣用表達的范圍,作為慣用表達的一種進行分析。另外,為了可以全面的進行對照,本論文將柳樹,竹子等植物以及樹的組成部分都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對比研究。本文從比喻修辭和語言利用的視點,對中日慣用表達進行對照研究。 本論文總共分為5個部分。 第一章為序論部分,闡述選擇與“樹”相關的慣用表達中中日比喻表現的對比研究這一題目的原因,研究動機和本論文的研究立場。然后,總結了導樹相關的慣用表達中關于比喻及比喻研究的先行研究,在先行理論的基礎上,說明論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在第二章中,進行了中日兩國比喻句的對比研究,基于兩國龐大的慣用句辭典,翻查導樹相關的慣用句進行對比研究。 第三章對照研究了中日兩國與“樹”相關的慣用表達中的比喻表現,論證了中日兩種語言中關于“樹”的比喻的異同之處。包括“樹”本身,特點的樹木種類以及樹木的其他部分,對照研究了中日兩國語言文化中各自此喻意象的異同。 第四章中,調查了導樹相關的慣用表達在日常生活在的使用率。使用第二章中出現的導“樹”相關的慣用表達為材料,對其在兩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通過調查,簡單分析對日常交流方式的影響。 最后,第五章中對本論文進行了總結并簡單介紹了將來的課題。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兩個國家,漢字語言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現在兩國的國際交流不斷發(fā)展,語言研究的交流也漸漸多起來。為了進一步加深對慣用表達的研究,有必要對兩國語言進行綜合調查對比研究,也有必要探討其中隱藏的歷史文化社會原因。 本文主要從中日對照研究的視點出發(fā)且筆者個人能力,生活環(huán)境和時間的關系,因此沒有對中日兩國語言中與“樹”相關的慣用表達的相關理論的細節(jié)部分進行論證,同時對中日兩國不同點的原因也沒有進行充分論證,為了更為廣泛的研究這一課題,希望今后可以提出更為具體的研究方法。
【關鍵詞】:樹木 慣用表達 比喻意象 中日對照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15;H36
【目錄】:
- 要旨5-7
- 內容摘要7-9
- 第一章 序論9-13
- 1.1 問題の提起9-10
- 1.2 先行研究10-12
- 1.2.1 比愉とは10
- 1.2.2 比愉法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0-11
- 1.2.3 比愉イメ一ジ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11-12
- 1.3 研究目的及び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樹木に關する慣用表現13-24
- 2.1 日本語に樹木に關する慣用表現13-18
- 2.1.1 「木」に關する慣用表現13-16
- 2.1.2 特定の樹木に關する慣用表現16-18
- 2.1.3 木のほかの部分に關する慣用表現18
- 2.2 中國語に樹木に關する表現18-24
- 2.2.1 「樹·木」に關する慣用表現19-21
- 2.2.2 特定の樹木に關する慣用表現21-22
- 2.2.3 木のほかの部分に關する慣用表現22-24
- 第三章 中日樹木の比愉イメ一ジの對比研究24-33
- 3.1 類似イメ一ジのまとめ24-27
- 3.1.1 「樹·木」に關する慣用表現の對比考察24-26
- 3.1.2 特定の樹木に關する慣用表現の對比考察26
- 3.1.3 故事からの慣用表現の對比考察26-27
- 3.2 相違イメ一ジのまとめ27-31
- 3.2.1 「樹·木」に關する慣用表現の對比考察27-28
- 3.2.2 特定の樹木に關する慣用表現の對比考察28-30
- 3.2.3 木のほかの部分に關する慣用表現の對比考察30-31
- 3.3 對比研究のまとめ31-33
- 第四章 樹木に關する慣用表現中日兩國の日常利用率調查33-37
- 4.1 調查の概要33
- 4.1.1 調查の內容と調查の目的33
- 4.1.2 調查對象とアンケ*ト調查の問題構成33
- 4.2 調查結果の分析33-37
- 4.2.1 日本人組の調查結果33-34
- 4.2.2 中國人組の調查結果34-36
- 4.2.3 中日兩國調查結果の比較36-37
- 第五章 おわりに37-39
- 5.1 研究のまとめ37-38
- 5.2 今後の課題38-39
- 注釋39-40
- 參考文獻40-42
- 添付資料1 日本人樹木に關する慣用句の使用狀況アンケ一ト調查42-44
- 添付資料2 中國人對與村相失的慣用悟的使用情況44-46
- 謝辭4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周建民;;比喻和比擬的連用[J];江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88年02期
2 周密;;“比喻性外號”修辭手法試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3 張緒忠;;中西比喻差異的哲學探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劉臻;;論英語比喻性詞語翻譯的基本方法[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1年08期
5 袁玲麗;;英語中天氣的隱喻[J];大學英語(學術版);2005年00期
6 佟玉斌;;眾說紛紜“屋漏痕”[J];中國書畫;2005年04期
7 白國芳;;英語動物群體單位名詞研究[J];內江科技;2007年02期
8 張娜;;喻居狀位在不同語體中的分布考察[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02期
9 劉英杰;;英漢動物詞匯文化語言學透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6年06期
10 朱安義;;古代漢語的比喻性量詞[J];語文教學通訊;2008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謝友福;;動物在英漢諺語中的比喻性用法及其審美比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2 王輝;;試論動物詞比喻性在英漢中的差異[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梁敏兒;梁慧敏;;教科書范文分類與文體范式:以現代寫景文為例[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姚景良;;試說閩南特有的歇后語[A];閩南文化研究——第二屆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3年
5 王路;;哲學與宗教[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隱喻研究管窺[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7 魏娉婷;席曉青;;論漢語歇后語的英譯策略[A];2005年十二省區(qū)市機械工程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湖北專集)[C];2005年
8 李小科;;本真的自由和變異的“自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第一章讀解[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伍立楊;直觀的文學印象[N];中華讀書報;2006年
2 付小悅;人類最后的屏障[N];中國教育報;2000年
3 李國華;解釋性與形象性的完美結合[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4 祝曉風;重寫“紅色”還是改編“經典”?[N];中華讀書報;2005年
5 ;西方歷史編纂的形而上學[N];文匯報;2004年
6 暨南大學博士生 田春;攝影文學:圖像時代文學的一條新路[N];文藝報;2001年
7 榮欣;人人都是藝術家[N];中華工商時報;2003年
8 蘇文杰;協會人士怎么成了政府部門領導?[N];中國工業(yè)報;2006年
9 李s擰±釤烀,
本文編號:7781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778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