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轉形語用現(xiàn)象的再解釋
本文關鍵詞:名轉形語用現(xiàn)象的再解釋
【摘要】:名轉形用法由來已久,語法學界對該現(xiàn)象給予熱切的關注并進行了比較多的探討。其研究的重點集中在轉形名詞的語義特征上面。本文在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就該現(xiàn)象在現(xiàn)時語法系統(tǒng)中的性質(zhì)地位,特別是轉形名詞的詞義特征進行了新的描寫分析,梳理出暗含于其中的三個層次:{固有屬性[本質(zhì)屬性](類別屬性)},認為"固有屬性"才是轉形后的語義表述重心和可能性根據(jù)。最后還就名轉形現(xiàn)象的語用價值及積極意義進行了肯定性論證。
【作者單位】: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關鍵詞】: 名轉形 固有屬性 語用
【分類號】: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有關名轉形,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詞義的描寫上。比如,盧福波(1992)認為,名詞內(nèi)涵意義中的描寫意義是副名組合的一個重要語義條件。儲澤祥、劉銜生(1997)則認為是名詞被抽象為概念時所舍棄的細節(jié)義的再現(xiàn)。譚景春(1998)指出,性質(zhì)義是名轉形的語義基礎。施春宏(2001)總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鮑克怡;;語文詞典釋義的附加內(nèi)容[J];辭書研究;1986年02期
2 程曾厚;;居斯達夫·紀堯姆的“心理機械論”及其著作保存會[J];國外語言學;1981年02期
3 盧福波;;漢語名詞功能轉換的可能性及語義特點[J];邏輯與語言學習;1992年06期
4 儲澤祥,劉街生;“細節(jié)顯現(xiàn)”與“副+名”[J];語文建設;1997年06期
5 譚景春;;名形詞類轉變的語義基礎及相關問題[J];中國語文;1998年05期
6 施春宏;;名詞的描述性語義特征與副名組合的可能性[J];中國語文;2001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春燕;上義詞與下義詞的選用[J];安徽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2 劉艷;淺析英語中語境對意義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3 姜紅;;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周海鴻;;《紅樓夢》前八十回匾額翻譯中的超額和欠額現(xiàn)象[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4期
5 張小紅;;語言背后的鏡子——簡析預設在語言概念功能中的深層特征[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6 仇旭;;副名結構:語言中的新構式[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周國光;;概念體系和詞匯體系[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8 陳慶祜;周國光;;詞匯的性質(zhì)、地位及其構成[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9 徐茗;比字句結果項與比較點的聯(lián)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李先華;;唐詩詞語隱含義個案考察及相關問題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婷玉;;原型理論在英語學習型詞典釋義中的應用——以《牛津高階英語學習詞典》(第八版)為例[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金明;;對英漢“文化限定詞語”的思考[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3 于偉昌;;漢譯外來語言學術語標準化的必要性及其原則[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譚景春;;關于由名詞轉變成的形容詞的釋義問題[A];中國辭書論集2000[C];2000年
5 儲常勝;;語言與文化——淺析中英習語的文化差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6 李傳芳;;EGP詞義石化對ESP詞匯學習的負遷移——基于對商務英語英漢翻譯的實證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張煜;;《楚辭》的英譯比較研究——以《九歌山鬼》為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崔應賢;;如何理解詞義的概括性?[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9 張穎;;程度副詞“很”與“非!盵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10 付繼偉;;程度副詞修飾名詞狀況的考察與分析[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吳淑瓊;基于漢語句法結構的語法轉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8 劉志富;現(xiàn)代漢語領屬性偏正結構及其相關句法現(xiàn)象[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任敏;現(xiàn)代漢語非受事動賓式雙音復合詞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文浩;基于突顯觀的構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jù)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高健;與“半”相關格式的量范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姚雅寧;漢語“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黃冰;現(xiàn)代漢語“程度副詞+名詞”的多角度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魏春妮;“一樣”結構的語義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7 龔晶晶;“比N還N”格式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8 伍凌;“可是”的虛化及三個平面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洪芳;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下轉類詞的及物性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10 向琦麗;現(xiàn)代漢語名詞活用的功能語言學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于根元;副+名[J];語文建設;1991年01期
2 儲澤祥,劉街生;“細節(jié)顯現(xiàn)”與“副+名”[J];語文建設;1997年06期
3 張誼生;名詞的語義基礎及功能轉化與副詞修飾名詞[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6年04期
4 張誼生;名詞的語義基礎及功能轉化與副詞修飾名詞(續(xù))[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01期
5 邢福義;“很淑女”之類說法語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語言研究;1997年02期
6 桂詩春;從“這個地方很郊區(qū)”談起[J];語言文字應用;1995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語用所召開學術年會[J];語文建設;1994年03期
2 曾曉渝;“誕辰”語用小議[J];語文建設;1994年04期
3 康家瓏;彈性思維與語用幽默[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03期
4 田潤民;隱喻的語用觀[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5年01期
5 程琪龍;語用的體現(xiàn)關系[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95年04期
6 黃子東;語用與翻譯研究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3期
7 喻連生;句法、語義、語用三者的結合[J];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8 白純;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因素與英漢語用對比[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3年03期
9 趙國軍;語言研究中的蘊涵概念、理論淵源、使用狀況考察與評述[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10 付紅橋,王蓉;略談翻譯中的語用等效[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廷惠;;新《婚姻法》語用質(zhì)疑[A];語言與法律研究的新視野——語言與法律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周鳳岐;;漫談符號和跨文化交際[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3 黃彩玉;;動詞“整”的語法、語義和語用思考[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4 張華;;淺析“再見”和“拜拜”[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5 王美娟;;矛盾修辭法的語言學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周明強;;歧義的形成與消解的認知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刁力人;;數(shù)的概念——語義、語法及語用[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吳學輝;;說“好個N!”[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李宇明;;促進語言生活健康發(fā)展(代序)[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10 汪云;崔娟娟;;認知隱喻及其判讀[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九輯)[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教育部語用司;教育部語用司召開“中華經(jīng)典誦讀”工作研討會[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2 教育部語用司;教育部語用司組織研討漢字應用水平測試試點工作[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3 教育部語用司;教育部語用司舉辦漢字應用水平測試培訓班[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4 記者 曉方 通訊員 向家文 喻志軍;第六屆“推普周”活動在漢落幕[N];湖北日報;2003年
5 王登峰;教育部語用司司長致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會議的賀信(節(jié)錄)[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6 教育部語用司;教育部和國家民委聯(lián)合對少數(shù)民族教師進行普通話培訓[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7 陳雯;悅耳童音開啟“推普周”[N];東莞日報;2009年
8 于宏;東北方言在娛樂中的語用功效[N];吉林日報;2010年
9 戚海燕;一年堵截不規(guī)范用字一萬件[N];北京日報;2004年
10 張巨齡;“博士后”一詞該不該改?[N];中國教育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艷;現(xiàn)代漢語“是”字結構與語用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2 徐陽春;關于虛詞“的”及其相關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3 侯國金;語用標記等效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4 陳曼君;惠安方言動詞謂語句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5 陳楚芬;面向泰國漢語教學的現(xiàn)代漢語“了”的考察[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亓文香;漢語典故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7 阮氏秋荷;現(xiàn)代漢語同位短語的多角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武氏河;現(xiàn)代漢語語序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9 尚曉明;人和世界語境中的言語行為建構與透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10 尹丕安;R-A-C-C架構:《圣經(jīng)》隱喻闡釋的語用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強;夸張和低調(diào)的英漢對比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2 陳彬彬;關聯(lián)理論與語用翻譯[D];安徽師范大學;2002年
3 石興慧;關于“V著AP”[D];延邊大學;2003年
4 林齊倩;介引處所的介詞短語“在NL”[D];蘇州大學;2004年
5 歐慧英;同義介詞“從”和“由”的對比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6 劉立成;漢語唯一性范圍副詞的研究與應用[D];吉林大學;2005年
7 趙麗麗;高密方言比較句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劉t ;“程度副詞+名詞”的語義、語用和句法分析[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9 于曉日;現(xiàn)代漢語歧義句功能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宋靜;間接言語行為的解讀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7562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756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