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文化圈的人名用字規(guī)劃實踐
本文關鍵詞:漢字文化圈的人名用字規(guī)劃實踐
【摘要】:專名問題在任何文化中都可以成為語言管理中重要的社會語言學問題。在漢字文化圈政體中,漢字在人名中的使用及其音譯轉寫有鮮明的個性。本文從語言規(guī)劃角度考察漢字文化圈中幾個政體的人名規(guī)劃及命名實踐,旨在通過不同社會政治背景下人名規(guī)劃中所發(fā)生的與漢字相關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幫助我們更全面地理解專名規(guī)劃的復雜性,特別是為人名用字規(guī)范化研究和實踐提供借鑒。
【作者單位】: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
【關鍵詞】: 漢字 語言規(guī)劃 人名 文化
【基金】: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時期中國語言文字戰(zhàn)略研究”的資助,項目號:10JZD0043
【分類號】:H002
【正文快照】: 一引言對于任何國家的父母來說,給孩子起名字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為名字不僅僅是用于區(qū)別身份的符號,它們還承載和體現(xiàn)了家庭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父母對孩子未來的美好期待。個人的姓名有兩個相互沖突的屬性:于私,姓名代表了一個家庭的新成員和個人的身份;于公,姓名需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4條
1 趙守輝;;“漢語拼音”在新加坡的實踐——歷史與現(xiàn)狀[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侯一麟,李寧;漢語人名規(guī)范化說略[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3 李麗;趙守輝;;國外專名與語言規(guī)劃研究一瞥[J];世界民族;2011年06期
4 陳輝;韓語羅馬字表記法的歷史與現(xiàn)狀[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7條
1 宮同喜;;語言領域、語言能力與方言保護[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鄭燕萍;;名字使用生僻字的文化動因[J];漢字文化;2007年05期
3 白瓊燁;張潔;;人名的社會語言學分析[J];理論界;2006年S1期
4 劉振平;;新加坡漢語拼音教學若干問題的辯證[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2年04期
5 鄭燕萍;;姓名生僻字調查及生僻字范圍界定問題[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7年03期
6 邱莉芹;;關于人名用字中生僻字使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8年02期
7 趙越;;漢人韻律情結、命名文化與ABA(A')命名方式[J];語文學刊;2006年1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陳輝;論早期東亞與歐洲的語言接觸[D];浙江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5條
1 韋雯;山南鎮(zhèn)人名的語言學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2 張志英;試論浦江人名的特點及其演變原因[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解文艷;建國以來的漢字簡化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4 馮志英;現(xiàn)代漢族人名的語言學闡釋[D];天津師范大學;2006年
5 崔飛;虎山鎮(zhèn)人名的語言學調查報告[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2條
1 趙守輝;王一敏;;語言規(guī)劃視域下新加坡華語教育的五大關系[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趙金銘;;《漢語拼音方案》:國際漢語教學的基石[J];語言文字應用;2009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佳;;回望20世紀初的漢字拉丁化運動[J];新聞世界;2009年07期
2 仇永佳;周美玉;郭明;;漢字文化與設計[J];商場現(xiàn)代化;2010年04期
3 趙焱;;再談漢字長久的生命力[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許嘉璐;面向社會,面向未來,依靠科學,依靠群眾——《漢字規(guī)范問題研究叢書》總序[J];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02期
5 曹麗薇;;漢字的起源與形體結構辨析[J];遼寧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6 趙樸初;漢字繼承文化,促進中國統(tǒng)一[J];漢字文化;1989年04期
7 劉國恩;漢字文化學緒論[J];漢字文化;1995年02期
8 楊季康;從“春”字看漢字的文化意蘊[J];漢字文化;1998年01期
9 張俊玲;漢字文化探微[J];嘉應大學學報;1999年02期
10 李愛云;從漢字看中國傳統(tǒng)的“和”文化[J];衡水師專學報;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彭博;;外來詞的作用和翻譯[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試論漢字演變的歷史階段[A];中文信息處理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郭亞麗;;翻譯與文化的融合[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4 亢世勇;劉海潤;;《漢字義類電子字典》的開發(fā)與應用[A];中國辭書論集2001[C];2001年
5 詹其仙;;淺談漢字與書法的關系[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6 王洋;;漢語諧音探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7 王開揚;;《漢語拼音方案》的文化意義[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8 蘇培成;;規(guī)范型漢字字典的編寫要與時俱進[A];中國辭書論集2001[C];2001年
9 彥彬;;古老漢字的再認識——簡評《說文解字部首解讀》[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10 都建秀;;體態(tài)語與態(tài)度的表達方式[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新華社記者 謝櫻 明星;漢字“整形”有理無益?[N];文匯報;2009年
2 記者 謝櫻 明星;漢字“整形”爭議折射文化話語權之爭[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陳德富;漢字緣何“長壽”[N];北京日報;2004年
4 陶沙;你了解漢字嗎[N];大眾科技報;2001年
5 王霆鈞;一本漢字解碼的書[N];吉林日報;2002年
6 何洛;曲解漢字的奇談怪論[N];中華讀書報;2003年
7 ;漢字在日本成為“搖錢樹”[N];世界報;2009年
8 學者 王立群;漢字要穩(wěn)定,不要折騰[N];中華讀書報;2009年
9 楊婷 楊揚 (實習記者 楊婷);漢字是否在國外文字基礎上產生?[N];中國商報;2010年
10 王桂五;漢字的魅力[N];中國審計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鐘如雄;漢字轉注系統(tǒng)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2 沈澍農;中醫(yī)古籍用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3 范愛賢;漢語言隱喻特質[D];山東大學;2005年
4 朱建軍;古漢字與滇川黔桂彝文同義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吳~|R[;七寺本《玄a梢,
本文編號:6414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641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