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漢語同素逆序詞與語料之關系
發(fā)布時間:2022-09-28 21:01
同素逆序詞因其自身特殊的屬性——語素序位可以互逆并存于語言的共時層面或歷時層面,因而成為人們研究復音詞發(fā)展變化的一個介入點。中古是復音詞大量增加和各種語法現(xiàn)象出現(xiàn)、變化的重要過渡時期。從前人研究的相關文章中盡可以窮盡地收集有關中古同素逆序詞存在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從語料上觀察同素逆序詞的"能產(chǎn)性",可以發(fā)現(xiàn)傳世文獻的能產(chǎn)性最大。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一、 中古漢語同素逆序詞研究的現(xiàn)狀
二、 對中古有關同素逆序詞材料的具體統(tǒng)計情況
三、對語料的分析
四、 結 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類推機制在同素異序詞分化中的作用[J]. 肖曉暉.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6)
[2]漢語同素逆序詞研究綜述[J]. 韓書庚.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5(06)
[3]書寫載體與古漢語復音詞[J]. 鄭振峰,李冬鴿. 語文研究. 2010(04)
[4]《生經(jīng)》中的同素逆序詞研究[J]. 羅智豐,葉桂郴. 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 2010(01)
[5]《論衡》同素異序同義詞并用與演變分析[J]. 徐正考,王冰. 華夏文化論壇. 2007(00)
[6]《法顯傳》復音詞研究[J]. 王浩壘. 語文學刊. 2007(01)
[7]《三國志》同素逆序詞研究與辭書編纂[J]. 張巍. 唐都學刊. 2006(05)
[8]《三國志》同素逆序詞研究[J]. 張巍. 古籍研究. 2005(01)
[9]試論漢魏六朝碑文中的同素異序詞[J]. 王盛婷,劉盛舉.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3(05)
[10]《太平經(jīng)》中的同素異序詞[J]. 黃建寧.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1)
博士論文
[1]支讖譯經(jīng)“構詞法”及“造詞法”研究[D]. 張燁.吉林大學 2012
[2]高誘《呂氏春秋注》詞匯研究[D]. 吳欣.浙江大學 2008
[3]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研究[D]. 江傲霜.山東大學 2007
[4]郭璞注釋語言詞匯研究[D]. 胡曉華.浙江大學 2005
[5]東漢碑刻復音詞研究[D]. 劉志生.華東師范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真誥》復音詞研究[D]. 劉艷娟.湖南師范大學 2014
[2]《悲華經(jīng)》詞匯研究[D]. 鐘穎.湖南師范大學 2014
[3]南朝賦復音詞研究[D]. 辛玲.青海師范大學 2013
[4]《新輯搜神記》復音詞研究[D]. 武娜娜.山西大學 2012
[5]《賢愚經(jīng)》復音詞研究[D]. 曹明麗.暨南大學 2011
[6]現(xiàn)代漢語同素逆序詞構詞造詞研究[D]. 賈玉萍.山東師范大學 2010
[7]《論衡》聯(lián)合式雙音詞語研究[D]. 劉海艷.青海師范大學 2010
[8]魏晉南北朝碑刻同義并列復合詞研究[D]. 林志杰.西南大學 2009
[9]《摩訶僧祇律》詞匯研究[D]. 胡畔.浙江大學 2009
[10]《中論》復音詞研究[D]. 徐可.東北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682378
【文章頁數(shù)】:10 頁
【文章目錄】:
一、 中古漢語同素逆序詞研究的現(xiàn)狀
二、 對中古有關同素逆序詞材料的具體統(tǒng)計情況
三、對語料的分析
四、 結 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論類推機制在同素異序詞分化中的作用[J]. 肖曉暉.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06)
[2]漢語同素逆序詞研究綜述[J]. 韓書庚.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15(06)
[3]書寫載體與古漢語復音詞[J]. 鄭振峰,李冬鴿. 語文研究. 2010(04)
[4]《生經(jīng)》中的同素逆序詞研究[J]. 羅智豐,葉桂郴. 桂林航天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 2010(01)
[5]《論衡》同素異序同義詞并用與演變分析[J]. 徐正考,王冰. 華夏文化論壇. 2007(00)
[6]《法顯傳》復音詞研究[J]. 王浩壘. 語文學刊. 2007(01)
[7]《三國志》同素逆序詞研究與辭書編纂[J]. 張巍. 唐都學刊. 2006(05)
[8]《三國志》同素逆序詞研究[J]. 張巍. 古籍研究. 2005(01)
[9]試論漢魏六朝碑文中的同素異序詞[J]. 王盛婷,劉盛舉. 樂山師范學院學報. 2003(05)
[10]《太平經(jīng)》中的同素異序詞[J]. 黃建寧.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1)
博士論文
[1]支讖譯經(jīng)“構詞法”及“造詞法”研究[D]. 張燁.吉林大學 2012
[2]高誘《呂氏春秋注》詞匯研究[D]. 吳欣.浙江大學 2008
[3]六朝筆記小說詞匯研究[D]. 江傲霜.山東大學 2007
[4]郭璞注釋語言詞匯研究[D]. 胡曉華.浙江大學 2005
[5]東漢碑刻復音詞研究[D]. 劉志生.華東師范大學 2005
碩士論文
[1]《真誥》復音詞研究[D]. 劉艷娟.湖南師范大學 2014
[2]《悲華經(jīng)》詞匯研究[D]. 鐘穎.湖南師范大學 2014
[3]南朝賦復音詞研究[D]. 辛玲.青海師范大學 2013
[4]《新輯搜神記》復音詞研究[D]. 武娜娜.山西大學 2012
[5]《賢愚經(jīng)》復音詞研究[D]. 曹明麗.暨南大學 2011
[6]現(xiàn)代漢語同素逆序詞構詞造詞研究[D]. 賈玉萍.山東師范大學 2010
[7]《論衡》聯(lián)合式雙音詞語研究[D]. 劉海艷.青海師范大學 2010
[8]魏晉南北朝碑刻同義并列復合詞研究[D]. 林志杰.西南大學 2009
[9]《摩訶僧祇律》詞匯研究[D]. 胡畔.浙江大學 2009
[10]《中論》復音詞研究[D]. 徐可.東北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6823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682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