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到“語言行動”:超語行動的興起及理論機制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2 23:27
超語行動是學界針對全球化和國際化時代多語情境下語言習得和語言使用問題而創(chuàng)立的新理念和新范式。超語行動近幾年來發(fā)展態(tài)勢強勁,從課堂教學策略拓展為超越語言界限討論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行動和實踐。超語行動的語言理論基礎是語言行動和動態(tài)雙語理論,即語言是語言使用者動態(tài)的行動和實踐,學習者擁有的雙語或多語構成語言經(jīng)驗庫。超語行動所蘊含的發(fā)展和整體思維、平等和兼容思想以及自然和生態(tài)理念對我國外語和雙語教育有啟發(fā)意義。
【文章來源】:安康學院學報. 2020,32(04)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傳統(tǒng)結構主義語言觀下的雙語關系[7]14
卡明斯依存假說中的雙語關系[7]14
圖2 卡明斯依存假說中的雙語關系[7]14在語言習得和使用方面,動態(tài)雙語理論立足于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Dynamic Systems Theory),認為語言習得過程是個體認知因素和社會情境因素非線性、動態(tài)、耦合互動的復雜自適應過程。超語行動植根于“軟組裝”(soft assemble)原則[7]14,即雙語者充分調用語言經(jīng)驗庫中儲存的符號資源(semiotic resources),這些符號資源來自雙語者過往的語言實踐,有些可能來自一語語言實踐,有些可能來自二語乃至多語的語言實踐;有些可能來自家庭語言實踐,有些可能來自學校和社會的語言實踐。超語行動者將根據(jù)交際情境重新組裝這些實踐,使之契合當下的交際情境和任務。此外,超語行動者從當下的交際情境和任務中發(fā)展新的語言實踐,新舊語言實踐在互動中構建和整合成一個語言經(jīng)驗庫。因此,超語行動超越傳統(tǒng)二語習得理論“輸入—加工—輸出”直線性語言習得路徑,而是以涌現(xiàn)的交際情境和任務為驅動,通過語言實踐的自我重組形成宏觀有序的整體資源,是一個動態(tài)、線性的復雜過程。與傳統(tǒng)二語習得理論強調二語和外語學習達到“母語者”同等流利的目標不同,超語行動側重“多語能力”(multilingual competency)的培養(yǎng)!岸嗾Z能力”并非指每種語言獨自發(fā)揮作用,而是指在同一個語言經(jīng)驗庫中的不同語言共同協(xié)作實現(xiàn)有效交際目的的能力;诖耍Z行動關注的是學習者語言資源庫的建立,而不是每種語言或所有語言需要達到的程度[14]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語碼轉換與超語對比及其啟示[J]. 王平. 外語研究. 2020(02)
[2]新中式英語和后多語主義[J]. 李嵬. 語言學研究. 2016(01)
[3]超語言技能:概念、理論機制與研究進展[J]. 袁妮婭,周恩. 外語界. 2015(02)
本文編號:3491847
【文章來源】:安康學院學報. 2020,32(04)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傳統(tǒng)結構主義語言觀下的雙語關系[7]14
卡明斯依存假說中的雙語關系[7]14
圖2 卡明斯依存假說中的雙語關系[7]14在語言習得和使用方面,動態(tài)雙語理論立足于動態(tài)系統(tǒng)理論(Dynamic Systems Theory),認為語言習得過程是個體認知因素和社會情境因素非線性、動態(tài)、耦合互動的復雜自適應過程。超語行動植根于“軟組裝”(soft assemble)原則[7]14,即雙語者充分調用語言經(jīng)驗庫中儲存的符號資源(semiotic resources),這些符號資源來自雙語者過往的語言實踐,有些可能來自一語語言實踐,有些可能來自二語乃至多語的語言實踐;有些可能來自家庭語言實踐,有些可能來自學校和社會的語言實踐。超語行動者將根據(jù)交際情境重新組裝這些實踐,使之契合當下的交際情境和任務。此外,超語行動者從當下的交際情境和任務中發(fā)展新的語言實踐,新舊語言實踐在互動中構建和整合成一個語言經(jīng)驗庫。因此,超語行動超越傳統(tǒng)二語習得理論“輸入—加工—輸出”直線性語言習得路徑,而是以涌現(xiàn)的交際情境和任務為驅動,通過語言實踐的自我重組形成宏觀有序的整體資源,是一個動態(tài)、線性的復雜過程。與傳統(tǒng)二語習得理論強調二語和外語學習達到“母語者”同等流利的目標不同,超語行動側重“多語能力”(multilingual competency)的培養(yǎng)!岸嗾Z能力”并非指每種語言獨自發(fā)揮作用,而是指在同一個語言經(jīng)驗庫中的不同語言共同協(xié)作實現(xiàn)有效交際目的的能力;诖耍Z行動關注的是學習者語言資源庫的建立,而不是每種語言或所有語言需要達到的程度[14]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語碼轉換與超語對比及其啟示[J]. 王平. 外語研究. 2020(02)
[2]新中式英語和后多語主義[J]. 李嵬. 語言學研究. 2016(01)
[3]超語言技能:概念、理論機制與研究進展[J]. 袁妮婭,周恩. 外語界. 2015(02)
本文編號:34918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49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