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灣漢簡草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1-15 15:16
兩漢時期,特別是西漢時期,是古今文字轉變的重要時期,為後世漢字形體演化奠定了基礎。草書在這個時期經歷了重要的發(fā)展。尹灣漢簡草書的時代為西漢末年至新莽時期,在草書的演化中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從《尹灣漢墓簡牘》、陸錫興師《漢代簡牘草字編》、松江石本《急就章》等文字資料出發(fā),運用比較的方法分析尹灣漢簡草書與其它漢簡草書、章草及漢隸之問在特征上的異同點,描述尹灣漢簡草書的特點和在漢字形體發(fā)展中的位置。本文分為五章。第一章為漢代草書概說,包括草書的發(fā)生時間和名稱的來源,并以秦漢時期的裹耶簡和銀雀山簡的字體描述漢簡草書的產生過程。第二章介紹幾種主要的漢簡出土情況和研究現狀。第三章為幾種《急就章》版本的介紹。第四章通過尹灣漢簡草書與其它幾種形體間的歷時和共時的比較,概括尹灣漢簡草書的形體特點。第五章總結尹灣漢簡草書在漢字發(fā)展中的位置,以及研究尹灣漢簡草書的意義。研究發(fā)現,尹灣漢簡草書存在兩種形態(tài),一種初步具備今草的特征,顯示出漢代簡牘草書已經出現向今草方向的v|展趨勢;一種為具有章草的特點,同時包含隸書筆意的草書。這表明,漢代草書的演化是幾個方向同時進行的。
【學位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2
【中圖分類】:H123
【文章目錄】:
本文編號:2829838
【學位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2
【中圖分類】:H123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草書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1.2 尹灣漢墓簡牘草書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第2章 漢代草書的出土和研究現狀
2.1 敦煌漢簡的出土
2.2 居延漢簡的出土
2.3 武威漢簡和未央宮漢簡的出土
2.5 漢代草書的研究現狀
第3章 傳本章草研究
3.1 元明《急就章》臨本的研究
3.2 松江石本《急就章》的研究
第4章 尹灣漢簡草書形體分析
4.1 尹灣漢簡發(fā)現與研究
4.2 《日記》與《神烏傅》草書的比較
4.2.1 筆劃
4.2.1.1 筆劃形態(tài)
4.2.1.2 筆劃長短
4.2.1.3 筆劃省簡
4.2.1.4 筆劃連寫
4.2.2 部件
4.2.2.1 部件省簡
4.2.2.2 部件連寫
4.3 尹灣漢簡草書與其他漢代簡牘草字的比較
4.3.1 筆劃形態(tài)的異同
4.3.2 筆劃數量的比較
4.3.3 文字體式的比較
4.3.3.1 相鄰筆劃的連寫
4.3.3.2 部件之間的連寫
4.3.3.3 體形上的差異
4.4 尹灣漢簡草書與松江石本《急就章》草書形體的比較
4.4.1 筆劃形態(tài)
4.4.1.1 起筆和收筆
4.4.1.2 筆劃使轉
4.4.1.3 筆劃長度
4.4.2 筆劃數量
4.4.3 文字體勢
4.4.3.1 筆劃間的連寫
4.4.3.2 部件間的連寫
4.4.3.3 體形上的異同
4.5 尹灣漢簡草書與漢隸的比較
4.5.1 筆劃形態(tài)
4.5.2 文字體勢
第5章 尹灣漢簡草書的特點及研究的意義
5.1 尹灣漢簡草書的地位
5.2 尹灣漢簡草書研究的意義
5.2.1 有助于對草書形體的演變過程的描述
5.2.2 有益于對說文學的研究
5.2.3 為文字文獻釋讀和文字考校提供幫助
5.2.4 為從整體上研究尹灣漢簡提供幫助
5.2.5 為解讀史料奠定基礎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學位期間的研究成果
期刊論文
[1]睡虎地秦簡字體風格論析[J]. 魏曉艷,鄭振峰.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4)
[2]武威醫(yī)簡語言文字學價值述要[J]. 何茂活. 河西學院學報. 2010(03)
[3]銀雀山漢簡字形與漢字源流辨正[J]. 張會. 古漢語研究. 2010(02)
[4]略談尹灣漢墓簡牘的研究[J]. 郭文志,郭世嫻. 作家. 2009(12)
[5]同臨共賞 居延漢簡——草化的簡書[J]. 胡秋萍. 青少年書法. 2009(10)
[6]簡述漢代的書法藝術理論[J]. 肖克. 大眾文藝(理論). 2008(12)
[7]百年來出土的兩漢簡牘[J]. 章宏偉. 濟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5)
[8]尹灣漢簡《神烏傅(賦)》考論[J]. 許云和.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3)
[9]隸書、分書實乃兩種不同的字體——關于隸書命名的思考[J]. 丁秀菊,楊麗娟.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02)
[10]河西漢晉簡牘及其學術價值[J]. 高榮. 河西學院學報. 2007(01)
博士論文
[1]章草書形體演變研究[D]. 尋鵬.山東大學 2010
[2]晉以前漢字草書體勢嬗變研究[D]. 劉家軍.廈門大學 2008
[3]草書流變研究[D]. 李永忠.首都師范大學 2003
碩士論文
[1]章草形體研究[D]. 謝晨.南昌大學 2010
[2]尹灣漢墓簡牘整理研究[D]. 周群麗.西南大學 2007
[3]論章草書的形體演變及其在漢字史上的作用[D]. 尋鵬.山東大學 2005
本文編號:28298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829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