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隱喻觀的德國浪漫主義根源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單文博;;從“隱喻意義”的流變看尼采和德里達的隱喻觀[J];外語學刊;2010年02期
2 張良林;;隱喻的符號性[J];外語學刊;2010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鄭春元;;《聊齋志異》中仙人小說的喜劇色彩[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2 馮正強;;個性的解釋學張力——從康德的天才論美學到施萊爾馬赫的普遍解釋學[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3 洪永穩(wěn);簡析康德美學中審美與人的自由[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4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5 胡友峰;;實踐理性:康德美學的超驗之維[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劉梅;;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兼論“自由勞動”在馬克思哲學中的本體論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7 錢雯;;生態(tài)論文藝學的社會生態(tài)維度[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朱從兵;;時代與史學流品[J];安徽史學;2011年01期
9 丁學松;;想象——一種審美現代性[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10 張曉敏;;論“無用之用”的現代美學意義[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顧曉偉;;歷史學的中庸之道:融通“歷史解釋”與“歷史表現”的嘗試——重思“亨佩爾-德雷論戰(zhàn)”的現代意義[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汪樹東;;“文學是人學”思想在大學文學教育中的建構與展開—一以中國現當代文學史教學為例[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劉月嶺;;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4 陶鋒;;丑與美的變奏——阿多諾論現代藝術[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2011年)[C];2012年
5 夏瑩;;生產的鏡像邏輯與西方形而上學批判——為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生產”觀念批判辯護[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6 朱婧Z,
本文編號:25789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578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