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化——語言異質(zhì)性研究的新途徑
【圖文】:
它不是評價性語義的子類,也不能置于評價資源“示例化”連續(xù)統(tǒng)(評價系統(tǒng)→基調(diào)→站位→評價實例→讀者反應)的任何級階上(見圖1)。圖1:評價性語言異質(zhì)的示例化解讀(參照Martin 2008:35;Martin & White 2008: 164)早在半個世紀前,Firth就提出語言研究應該關注“人性”,即話語中的多個角色、聲音、品格面貌如何參與話語的生成并各自構建身份:“Saussure的結構主義對作為集體行為的語言的關注遠遠大于對個體行為的言語的關注;可是,社會進程中始終延續(xù)著人性和語言的關系,也見證著個人力量的影響!(Firth 1957: 183)對“評價簽名”的關注引發(fā)了SFL學界新一輪的思考:語言異質(zhì)性研究在關注語境的同時,如何分析個體使用者的言語特質(zhì)在談話中的動態(tài)變化?如何從個體使用者身上尋求語言變化的起因?如何解釋符號資源和使用者個性化特征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5.個體化視角下的異質(zhì)性研究從示例化的角度分析語言異質(zhì)主要以社會語域構型的類別差異為參照點,對人類的文化類型和話語類型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反映了語言的群體社會屬性
(master identities)。系統(tǒng)資源“分配”(allocate)于個體,而個體利用自身資源“匯流”(affiliate)入社會(見圖2)。圖2:個體化維度上的資源分配和文化匯流第三,分析語言的資源分配和文化匯流等現(xiàn)象需關注語言使用的兩個方面,即“辨識”(Recognization)和“實現(xiàn)”(Realization),前者指語言使用者對特定語境的相似性以及對該語境所期待的規(guī)范性的編碼趨向的識別,后者指使用者采用該語境所特定的行為和話語實現(xiàn)編碼趨向(Bernstein 2000:214)。個體說寫者在辨識資源和實現(xiàn)資源上的分配不一致,在編碼上可能具有不同的趨向,導致其說寫語義的差異,并影響他的社會身份構建和文化匯流結果。“辨識”和“實現(xiàn)”的動態(tài)變化導致任何一個由語境規(guī)約的語言實例都具有語義變化的個體化可能。第四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愛萍;從語用角度看雙關語[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4期
2 林佩云;;語言的規(guī)范與變異[J];修辭學習;2005年06期
3 侯三林;;淺議語言變異在英語詩歌中的表現(xiàn)[J];作家;2009年02期
4 王雪梅;淺談廣告中語言變異的分布[J];語文學刊;1999年05期
5 羅蘭京子;;現(xiàn)代漢語類語碼轉(zhuǎn)換現(xiàn)象初探[J];文教資料;2008年01期
6 鐘文秀;;語言變異在英語詩歌中的表現(xiàn)[J];才智;2008年03期
7 李春雁;“文革”時期的語言變異——以《戰(zhàn)地新歌》歌詞為例[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8 徐濤;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表述[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年05期
9 許廷順;;當代先鋒小說語言變異的重新檢視[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10 林小平;從美學功能看詩歌的語言變異[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達潔;;打破常規(guī) 異物重組——王蒙意識流小說語言變異談[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2 王冬梅;;文學性與文學翻譯[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德福;;關于零度與偏離理論的幾點思考[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4 陳建民;陳章太;;從我國語言實際出發(fā)研究社會語言學[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5 施春宏;;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化的規(guī)則本位和語用本位[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李經(jīng)偉;;語體轉(zhuǎn)換與角色定位[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7 王勇;;論語言類型學研究中的解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8 王中;;“網(wǎng)絡變異”:網(wǎng)絡法的困境與發(fā)展[A];2009中華全國律師協(xié)會知識產(chǎn)權專業(yè)委員會年會暨中國律師知識產(chǎn)權高層論壇論文集(下)[C];2009年
9 李予軍;;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城市化發(fā)展與語言的變遷[A];第二屆城市科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丁廷森;;現(xiàn)代英詩中的非邏輯語義組合[A];貴州省外語學會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陸文軍 陳一馨;網(wǎng)絡有新“熱詞”另類的集體記憶[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2 陸文軍 陳一馨;網(wǎng)絡“熱詞”共譜“集體記憶”[N];經(jīng)濟參考報;2008年
3 夏澤安;裁判文書語言應兼顧通俗與專業(yè)[N];江蘇法制報;2010年
4 張衛(wèi)國 劉國輝 山東大學經(jīng)濟研究院語言經(jīng)濟學研究所;語言文字應用:保持文化傳承與降低交易成本并重[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向音 軍事經(jīng)濟學院基礎部;軍語研究面臨“雙重基礎”缺失的挑戰(zhàn)[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6 瞿靄堂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突破與發(fā)展:歷史語言學研究在中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郄遠春;成都客家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9年
2 周晨萌;北京話輕聲、兒化、清入字的變異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3 曹起;新時期現(xiàn)代漢語變異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4 申慧淑;城市朝鮮族語言適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陳建偉;臨沂方言和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6 張焱;語言變異與社會身份建構[D];吉林大學;2010年
7 曲辰;語言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和法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8 王淑艷;外來人口與廣州市語言狀況關系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9 張衛(wèi)國;語言的經(jīng)濟學分析:一個初步框架[D];山東大學;2008年
10 俞理明;漢語縮略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巍;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農(nóng)八師一四七團語言變異的分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毓容;《圍城》語言變異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周均霞;英漢法律語言變異的對比分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4 蘇宇炫;泰國中學生漢語使用中的語言變異現(xiàn)象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葉婧晶;后殖民翻譯理論視角下《圍城》中語言變異英譯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3年
6 趙冬麗;改革開放以來大眾流行語言與中國社會的變遷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2年
7 王存輝;順應論視角下的《寫在人生邊上》中的語言變異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3年
8 李潔;城市化進程中的農(nóng)村語言變異研究[D];汕頭大學;2003年
9 劉穎;網(wǎng)絡語言的變異分析:現(xiàn)象、成因及發(fā)展趨勢[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10 王琳;《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畫像》的語言變異及其在譯文中的再現(xiàn)[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5726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572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