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中的謊言
[Abstract]:Through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of Grice, the traditional humor analysis theory,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lies, the lies in humor, the acceptability of lies and so on,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umor and lies are analyzed. Humorous language is through the uncertainty of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language. Such as phonetics, vocabulary, grammar, structure and other internal levels of ambiguity, generalization and vagueness, resulting in inconsistent expression and understanding with the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of the communicative partner, in intellectual reasoning has formed a turning pleasure that is not related to relevance. It is a language game and is appreciated by both sides. The formation of lies is also related to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cognition and psychological expectations of communicators, but the consequences involve the circumven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loss of economic interests, which belong to the convergence or exclusion of values of both sides, and are disgusted by the public. Humor and lies permeate and even transform each other.
【作者單位】: 成都理工大學;
【分類號】:H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孫武;;西方謊言研究理論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8年02期
2 辛菊;試論謊言符號的語用價值[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張淑玲;何自然;;非真實性話語研究述評[J];現(xiàn)代外語;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宏國;;白謊語言策略的順應性解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2 王玉曉;;喜劇小品中刻意曲解的語用研究[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黃葦;;善意謊言的語用闡釋與語用價值[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2期
4 曹順發(fā);談《中國古代笑話》之英譯——讀“有天沒日”后[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曹順發(fā);品《荒誕寓言》 析瑕疵譯文——兼與原譯者商榷[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6 邵朝霞;穆鳳英;;英文電影幽默動態(tài)言語隱喻認知分析——以華裔導演Alice Wu的《Saving Face》(愛·面子)為例[J];電影文學;2008年23期
7 劉蘋;言語幽默的語言學研究綜述[J];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05期
8 曹悅;;從認知語境看言語交際中謊言的生成和理解[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9 張迎豐;樊葳葳;;非真實性非語言行為的中美實驗性對比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S1期
10 孔慶杰;王曉琳;;幽默的心理機制新論[J];消費導刊;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麗萍;;試論“謊言”的釋義及內(nèi)涵[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劉佐艷;語義的模糊性與民族文化[D];黑龍江大學;2003年
2 王勤玲;幽默言語的認知語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3 董海雅;情景喜劇幽默翻譯的多元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4 方傳余;言語幽默的語用策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修倜;論喜劇性矛盾的結構特征與精神特質(zhì)[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孫武;結構化面試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7 尉萬傳;幽默言語的多維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8 黃楊英;關聯(lián)翻譯理論與幽默諷刺文本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9 羊芙葳;謊言的識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天舒;會話中刻意曲解引發(fā)的幽默[D];長春理工大學;2010年
2 夏冰;語用學視角下男女非真實性話語使用差異[D];江南大學;2010年
3 王佳;從目的論角度分析情景喜劇《生活大爆炸》中幽默語的翻譯[D];天津大學;2010年
4 潘艷慧;英語幽默的文化特點[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5 沈廣湫 ;論英語幽默語言的漢譯策略[D];廣西大學;2003年
6 王筱娟;笑不笑由你——中西方幽默語境比論[D];蘇州大學;2003年
7 秦麗娟;幽默和張愛玲小說幽默語言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8 金輝;[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9 朱燕;由關聯(lián)理論看幽默言語的翻譯[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汪文珍;[D];安徽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何自然,張淑玲;非真實性話語作為語用策略的順應性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2 馬清華;語義理解中的謊言分析[J];修辭學習;2001年06期
3 胡范鑄;從“修辭技巧”到“言語行為”——試論中國修辭學研究的語用學轉向[J];修辭學習;2003年01期
4 胡范鑄;;真實陳述·虛假陳述·事實所指[J];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0年01期
5 俞東明;語用學定義與研究范疇新探[J];浙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倩;;論廣告用語中的語用預設[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王文博;預設的認知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1期
3 黃慧麗;;幽默言語的語用解析[J];黃山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4 劉晉利;現(xiàn)代漢語領屬范疇研究[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5 梁天柱;;淺析“合作原則”對幽默形成的作用[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9期
6 趙艷;;從語用視角探析幽默語言的產(chǎn)生機理[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蒲景玉;張發(fā)祥;;從合作原則看小品中的幽默——以小沈陽小品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年03期
8 王金玲;論幽默語言的特征與技巧[J];外語學刊;2002年03期
9 黃年豐;;幽默短信中的語用預設[J];天津市經(jīng)理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10 于曉凌;;從表達到接受的雙向認知——淺論《狂人日記》中的預設[J];武夷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陸少兵;;法庭語境中預設的心理認知[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易美珍;;幽默的預設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李少丹;;林語堂散文幽默語言的修辭分析[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徐莉;;精心預設 巧妙生成[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理科專輯)[C];2006年
5 彭啟英;;圖式理論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A];2010年貴州省外語學會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左婷婷;;同義反復的認知闡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張晨;;留出精彩的空間——關于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生成性教學的思考[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二專輯)[C];2006年
8 張曉東;;教學預設與課堂生成之我見[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9 孟亞珍;;思想品德課動態(tài)生成式教學策略探索[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10 王凡;;數(shù)學學習興趣及其培養(yǎng)[A];全國高師會數(shù)學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戴全輝;工商提醒消費者勿信“美麗的謊言”[N];中國工商報;2010年
2 記者 王宙潔;投資者懼怕“甜蜜的謊言”[N];上海證券報;2011年
3 記者 于瑤;寧夏消協(xié):警惕美容機構五大美麗謊言[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4 何文斌;無卡復制純屬謊言[N];人民公安報;2010年
5 本報評論員 肖擎;“風水門”中的謊言陰影[N];長江日報;2010年
6 新華社“中國網(wǎng)事”記者 李鵬翔;“郭寒韻”發(fā)帖救父:真實的謊言?[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7 易莉 郭嘉欣 中山大學心理學系;兒童說謊與文化有關[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8 林鳴;警惕“亞謊言”[N];中國質(zhì)量報;2000年
9 本報記者 孫楠;美國經(jīng)濟:真實與謊言的歷史對決[N];國際商報;2010年
10 早報記者 權義;世華會回應“八大謊言”指責[N];東方早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羊芙葳;謊言的識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2 呂明臣;話語意義的建構:言語交際過程中主體的認知加工[D];吉林大學;2005年
3 周筱娟;現(xiàn)代漢語禮貌語言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4 孫武;結構化面試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5 張敏;青少年情緒彈性及其對認知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吳哲;現(xiàn)代俄語詞匯的多義性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5年
7 蔣重清;5-7歲兒童和成人的情緒易感性:行為和腦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仙娥;工業(yè)化演進中的路徑依賴與政策選擇[D];西北大學;2005年
9 邵愛國;關于說謊的道德認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金永得;探索作為整體的教學藝術[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萬芳;詞匯消歧的認知語言學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2 孟慶亮;隱喻:通向未知域的橋梁[D];東華大學;2005年
3 汪雅琴;英語新詞的附加隱喻和語境意義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4 余貞斌;自然語言理解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莉莉;動物詞語語義建構中的隱喻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6 袁慧;“以情優(yōu)教”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實施[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靜;不同情緒調(diào)節(jié)方式對記憶影響的實驗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8 溫忠義;從關聯(lián)理論的角度研究中國EFL學習者的聽力理解[D];重慶大學;2005年
9 李娜;語用失誤的認知圖式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10 邢佑川;雙手任務的概念化對雙手協(xié)調(diào)動作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4815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481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