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與灰燼之思——德里達的“符號學”
[Abstract]:Through careful reading of some texts of Derrida,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ideological context and content implied in Derrida's discussion of symbolic problem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Derrida's thinking on symbol should not only be grasp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ideological history, bu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background of East and West behind this thinking.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attempts to point out that Derrida's thinking on the problem of symbols clearly shows the internal relations between his earlier and later topics, and goes far beyond the scope of semiotics theory.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H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姜玉洪,陳霞;印度社會與印度型的科技發(fā)展模式[J];北方論叢;2002年03期
2 張盾;;哲學經(jīng)濟學視域中的勞動論題——關于馬克思與黑格爾理論傳承關系的微觀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樊浩;;道德形而上學體系的精神哲學形態(tài)[J];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陸璐;我國高水平運動員競技體育精神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張洪生;教育選擇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歐陽德君;斯賓諾莎的倫理自由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2 林玲;論學校生命教育的實踐取向:知·情·意·行之統(tǒng)一[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3 王廣超;養(yǎng)老資源及其作用機制探析[D];西北大學;2008年
4 魯楠;現(xiàn)代法律的道德向度與倫理向度[D];清華大學;2007年
5 張福海;詩本源“道—中”境生于“之—間”[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付元瓊;漢代家訓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7 時海芳;試論我國體育從“自為”走向“自覺”的發(fā)展趨勢[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霍爾;鄭慧貞;;解構(gòu)德里達的語言觀[J];當代外語研究;2011年06期
2 周慧;;營造巴別塔的智者錢鐘書——“化境”的解構(gòu)主義觀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3 王毓紅;;文字的本來面目及其純潔性[J];漢字文化;2011年04期
4 彭建;;淺談“解構(gòu)主義”翻譯觀及局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5 蔡龍文;宮齊;;回顧與展望:我國解構(gòu)主義翻譯研究(2000—2010)[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6 潘超;;論符號學的意義生成理念及其局限[J];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7 王寧;;互文性理論的發(fā)展流向[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8 趙巍巍;;文體學中的一、二元論之爭與翻譯[J];山花;2011年18期
9 郝俊杰;;幽默的社會解構(gòu)性[J];石家莊經(jīng)濟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劉麗君;;柏拉圖的語言觀淺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謝勁松;;隱喻與形而上學[A];現(xiàn)代德國哲學與歐洲大陸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劉丁漢;;論“廢話” 語言現(xiàn)象學札記[A];《國學論衡》第三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4年
3 萬書元;;論隱喻與象征[A];探尋美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4 張傳彪;;對漢字語境下后現(xiàn)代解構(gòu)主義的思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曉娜;;80年代修辭學研究方法之管見——兼評王希杰先生的《論雙關》[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何成洲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表演性”越界:語言、性別與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 俞吾金;“粉絲”的誤用和“熟知非真知”[N];文匯報;2009年
3 楊乃喬;西方的漢字偏見與東方的漢字精神[N];中華讀書報;2007年
4 史可法;淺議廣告語中的美學藝術[N];中華新聞報;2007年
5 ;“輿論”一詞的最早記錄[N];中華新聞報;2007年
6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傅其林 整理;把符號打開[N];社會科學報;2004年
7 張磊;從語言邏輯視角看實踐辯證法[N];吉林日報;2009年
8 何錫蓉;中西哲學交流中的翻譯問題[N];社會科學報;2005年
9 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 許蘇民;漢語不如德語富于思辨性嗎[N];光明日報;2009年
10 羅選民;翻譯與中國的現(xiàn)代性[N];中華讀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喬穎;趨向“他者的翻譯”[D];河南大學;2007年
2 李龍泉;解構(gòu)主義翻譯觀之借鑒與批判[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3 蔣童;從異化翻譯的確立到存異倫理的解構(gòu):勞倫斯·韋努蒂翻譯理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8年
4 朱湘軍;從客體到主體[D];復旦大學;2006年
5 郭琳;隱喻與文學批評理論[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娟;理論旅行:吸收與變異[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朱琳;譯者為中心的多學科性翻譯理論建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8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譯思想[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紅;德里達對文字學的哲學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尹秀麗;論德里達的隱喻觀[D];黑龍江大學;2011年
3 孫濤;德里達解構(gòu)主義文學觀[D];山東大學;2008年
4 鄭晶華;“言語”與“文字”[D];黑龍江大學;2011年
5 楊立斌;德里達與女性主義翻譯觀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6 謝佳;在叩尋意義的路上[D];四川大學;2006年
7 郝妙文;解構(gòu)主義翻譯倫理評析[D];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
8 黃志e,
本文編號:24505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450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