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老”、“樸老”類姓名稱謂形成的語用動因和原則
[Abstract]:The choice of address form reflects the special emotion of the user,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difference of appellation form, the style of humorous expression and the avoidance of phonetic association. In addition to deciding whether to choose the form of "Zhao Pu Lao", "Park Lao" or "Park Lao" special name appellations, users should consider the degree of formality and closeness, and the form of appellation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formality, in addition to deciding whether to choose respect for the appellation object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of respect for the appellation object. Bu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closeness. At the same time, surnames have more formality and closeness than first names in these forms of appellations.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信陽師范學院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0BYY062)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1JZD036)的資助
【分類號】:H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衛(wèi)志強;;稱呼的類型及其語用特點[J];世界漢語教學;1994年02期
2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3 吳辛丑;也談稱謂方式[J];語文建設;1994年03期
4 蔡亞玲;;從《老殘游記》看近現(xiàn)代以來稱謂方式的變化[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晨曦;現(xiàn)代漢語姓名稱謂語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玲玲;;視覺動詞SEE語義演變的認知語用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李艷;;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級轉(zhuǎn)移規(guī)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3 羅主賓;;現(xiàn)代漢語“以A為B”凝固結(jié)構(gòu)語義的認知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高玲玲;張明;;語法化動因的再認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5 賀學勤;;X-able形容詞的主客觀性及其語義分類[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張歡雨;;基于評價理論的朝核問題英語新聞報道的態(tài)度分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齊銀山;;背稱語的使用特點及分類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8 張旭;;程度副詞“怪”和“夠”的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8期
9 楊麗梅;;論被字句的主觀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何姍;;“V起來+AP”中“AP”的認知等級[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葉文曦;;語義對立和語義同一[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徐靜;;換言連接成分類型及其語篇特點研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魯素霞;;現(xiàn)代漢語中的“要不_1”和“要不_2”[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易美珍;;“我想”的語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王根;趙軍;;中文褒貶義詞語傾向性的分析[A];第三屆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全升;姚天f ;黃高輝;劉軍;宋鴻彥;;漢語意見型主觀性文本類型體系的研究[A];第四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張霄軍;;主觀性語義特征及其在機器翻譯中的應用[A];機器翻譯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秉震;漢語話題標記的語義、語用功能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莫啟揚;語言中的時間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學;2011年
9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10 謝白羽;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比較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高健;與“半”相關格式的量范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jié)構(gòu)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呂夢甜;漢英稱謂語對比研究與翻譯策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韋寧杰;插入語的主觀性探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田潔;現(xiàn)代漢語回聲拷貝式“A就A”結(jié)構(gòu)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張麗萍;“不要太”結(jié)構(gòu)的語法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畢小紅;;論《樸通事》中的稱謂語[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2 李彥春;令留學生頭疼的稱呼[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3 來魯寧,郭萌;稱呼語及其語用功能[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S1期
4 湯云航,趙淑芬;漢語親屬稱謂語與傳統(tǒng)倫理文化[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5 孔莎;;漢語稱謂的動態(tài)研究[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6 丁崇明;“姓名/名+親屬稱謂”──一種值得推廣的稱呼語[J];漢語學習;2000年01期
7 曹煒;現(xiàn)代漢語中的稱謂語和稱呼語[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8 劉金玲,林莉;現(xiàn)代漢語稱謂語及其社會動因[J];萊陽農(nóng)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李衍妮;呂芹;;《老殘游記》中“將”的用法[J];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10 董銀秀;牛愛萍;;漢語通用社交稱呼語及其歷時變化(英文)[J];蘭州工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宇萍,沈少瑩;翻譯中文化差異現(xiàn)象的處理原則及技巧[J];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2期
2 林津石;外國電影片名翻譯的幾項原則[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3 常奇;短語節(jié)縮淺諮[J];綏化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4 邢福義;表達正誤與三性原則[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5 石睿;淺談閱讀課的教學指導思想[J];語言與翻譯;2001年03期
6 朱曉宏;新格賴斯會話含意理論與語用推理[J];湖北汽車工業(yè)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7 吳薇;略論公關言語領會的語用原則[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8 王東明;論規(guī)范性現(xiàn)代漢語文詞典的編寫原則——兼議《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現(xiàn)代漢語規(guī)范字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9 孫健;專業(yè)論文選題方法芻議[J];周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6期
10 王東,張文東;論文學閱讀中的閱讀立場[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田傳茂;;摘譯新究[A];科技期刊辦刊經(jīng)驗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屠國平;;制定“PSC評分細則”的原則與方法[A];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羅天華;;試論動因運用對語序自由度的根本影響——以Hawkins長度順序和可移動原則為例[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劉云;;術語泛化的途徑、特點和動因[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張和友;;漢語疑問詞句法差異的形態(tài)動因——對豫北方言方式、原因疑問詞的考察[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6 ;“思想之狐”的認知語言學分析——兼論詩歌創(chuàng)作的認知規(guī)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劉學惠;;基于框架語義學的同義詞辨析及其在詞典編纂中的應用[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趙紅玲;;漢語中“V掉”結(jié)構(gòu)小議[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9 朱一凡;;漢語對外來借詞同化的機制和動因[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屈哨兵;現(xiàn)代漢語被動標記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李紹群;現(xiàn)代漢語“名_1+(的)+名_2”定中結(jié)構(gòu)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3 套格敦白乙拉;蒙古語語法成分的語法化過程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4年
4 陳全靜;漢語并列式雙音時間副詞的詞匯化及相關問題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汪平;目的論視角下的商務信函翻譯[D];中南大學;2008年
2 屈素娜;語言變異的認知分析[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8年
3 李霞;今文《尚書》修辭格研究[D];揚州大學;2009年
4 楊洪亮;英漢存現(xiàn)句名詞組定指限制動因認知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05年
5 劉紅霞;描寫性狀語后助詞“地”的隱現(xiàn)[D];南昌大學;2005年
6 楊龍秀;名詞動化的動因、條件及機制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鐘明榮;古今介詞短語前置之比較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8 張龍;“不大”詞匯化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9 陳倩;翻譯的語境視角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10 路茜男;趨向動詞“起來”的語法化動因與機制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3895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389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