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論認知語言學對譯者認知不足與認知過度的解釋力

發(fā)布時間:2018-12-10 13:40
【摘要】:在認知語言學視角的翻譯研究中,學者主要關注雙語認知心理、翻譯識解模型、翻譯信息加工等翻譯認知心理學領域的問題,而較少涉及譯者認知不足與認知過度這一現(xiàn)象。本文依據(jù)"現(xiàn)實—認知—語言"的認知語言學途徑,運用現(xiàn)有的認知方式,研究譯者認知不足與認知過度的表征與動因,并對上述兩個層面的翻譯活動提供解釋性理據(jù)。研究表明,譯者認知不足與翻譯語境的轄域和背景有關,而譯者認知過度則與"焦點與場景"翻譯框架緊密相連。該研究結果有助于我們對譯者的認知能力進行深入理解。這種理解對研究翻譯作品背后的譯者認知機制有很大啟發(fā)意義,并為譯者的主體性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scholars mainly focus on bilingual cognitive psychology, translation interpretation model, translatio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other transla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issues, but rarely involves the phenomenon of cognitive insufficiency and over-cognition of the translator. Based o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 approach of reality Cognitive-languag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presentation and motiv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cognitive deficiency and overcognition by using the existing cognitive approaches, and provides explanatory motiv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at the above two levels.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ognitive deficiency of the translator is related to the scope and background of the context of translation, while the over-cognition of the translato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slation framework of focus and scen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ability of the translator in depth. This understanding is of grea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behind translation works and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外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遼寧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遼寧省教育廳高等學?蒲许椖俊盎跀z入性改寫的翻譯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09B109)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5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于建平;;從語言體驗觀分析漢英翻譯的認知能力[J];中國翻譯;2006年06期

2 劉紹龍;;論雙語翻譯的認知心理研究——對“翻譯過程模式”的反思和修正[J];中國翻譯;2007年01期

3 劉康龍;穆雷;;語料庫語言學與翻譯研究[J];中國翻譯;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黃誕平;;語料庫與翻譯研究及翻譯教學[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2 范京晶;;英語口語教學中的文化障礙[J];晉中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3 錢澄;變異的專偶制——從《源氏物語》看日本平安時代的婚姻形態(tài)[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4 彭治民;;哲學內容與形式關系的可譯性與不可譯性研究[J];唐都學刊;2007年04期

5 王京平;;翻譯教學中的意識啟蒙[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年02期

6 樸正陽;從《千載佳句》看遣唐新羅人文學[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7 王燕;男權重壓下的“完美”女性——淺析紫姬與寶釵的悲劇[J];宜賓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毛妍君;白居易閑適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肖家燕;《紅樓夢》概念隱喻的英譯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3 賴翅萍;未竟的審美之旅[D];河南大學;2007年

4 莊智象;我國翻譯專業(yè)建設—問題與對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視野下的文學翻譯主體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勾艷軍;日本近世小說觀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祥武;從認知語言學角度看非語言語境與文學翻譯[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

2 朱靜;Willis Barnstone和許淵沖唐詩英譯文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3 王瑩;聽覺認知模式在中譯英會議口譯推理中的應用[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7年

4 郭恒;辜正坤翻譯思想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5 張迎軍;遲子建小說創(chuàng)作論[D];揚州大學;2004年

6 于敏;論遲子建的創(chuàng)作與薩滿教文化[D];蘭州大學;2006年

7 劉大偉;關聯(lián)理論觀照下的龐德唐詩創(chuàng)意英譯[D];西北大學;2006年

8 楊曉丹;論遲子建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姚文勇;類典型及基本層次范疇理論在詞語翻譯中的運用[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洪亮;框架理論與英漢翻譯[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宋洪英;淺析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2 馬風華;從譯者角度談文學翻譯中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3 李平;從認知心理學看翻譯理論的意義[J];中國科技翻譯;1999年01期

4 呂航;關于建立翻譯心理學的構想[J];外語研究;2000年03期

5 段俊暉;重新定義創(chuàng)造性叛逆——以龐德漢詩英譯為個案[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6 鄭群;從關聯(lián)理論看理工科翻譯教學的認知取向[J];上海科技翻譯;2000年01期

7 陶文好,陳明瑤;從幾個方位介詞看翻譯過程中的心理認知[J];上?萍挤g;2000年04期

8 譚業(yè)升;從語義認知角度看翻譯技巧[J];上海科技翻譯;2001年02期

9 毛忠明;翻譯變形的心理研究[J];上?萍挤g;2002年04期

10 丁樹德;翻譯教學中的學生心理障礙與認知框架[J];上?萍挤g;2003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寅;狹義與廣義語法化研究[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2 彭媛;原型范疇理論的演變與發(fā)展及其啟示[J];孝感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易明珍;隱喻的認知與文化[J];柳州師專學報;2005年04期

4 劉國輝;;拓撲心理學與認知語言學的隱含關聯(lián)性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5 朱曉軍;;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漢語個體量詞搭配——以“條”為例[J];語言與翻譯;2006年04期

6 趙海亮;;《漢語大字典》“女”族詞的文化內涵與認知[J];中國水運(學術版);2006年10期

7 江曉紅;;語用研究的認知語言學視角[J];中國外語;2006年06期

8 周莉華;;認知語言學框架下的隱喻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9 胡佳;;關于隱喻翻譯的探討[J];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02期

10 張海會;;認知視野下的方位性隱喻“上、下”及其文化隱涵[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英;;淺談認知語言學翻譯觀與翻譯能力培養(yǎng)[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10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分組討論[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日程安排[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姜志芳;;從一詞多義現(xiàn)象看認知語言學對意義的構建[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魏在江;;語篇轉喻[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陳維振;吳世雄;;有關范疇本質和語義模糊性的再認識[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王寅;;漢語“動名構造”與英語“VN構造”的對比——一項基于語料庫“吃-名/eat-N構造”的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邱玲俊;;從認知學及哲學角度看隱喻思維[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9 徐明;;認知語言學在日本——日本認知語言學研究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高航;;溫度的概念隱喻:漢語語料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晶 山西財經大學;我所理解的認知語言學[N];山西經濟日報;2010年

2 張繭;語言學家來湘論道[N];湖南日報;2007年

3 吳明華;認知語言學在中國[N];中華讀書報;2005年

4 張青;基于漢字的漢語信息語法研究[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趙世開;語言學研究在中國:回顧和展望[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7 ;句法語文學科召開工作研討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8 黃忠廉 焦鵬帥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翻譯科學研究所;四川大學外語學院;建構翻譯地理學新學科體系[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江曉紅 肇慶學院外國語學院;多元與融合:語用研究的認知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天津大學文法學院 李淑清;隱喻的修辭和認知功能分析[N];山西黨校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蕓;言語行為語力的認知語言學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2 王薇;名詞動用的認知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3 謝菁;基于認知語言學的中醫(yī)病因病機概念隱喻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年

4 劉宇紅;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指稱解讀:限定名詞詞組的外指與前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5 張磊;漢英視覺動詞語法化的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蔡言勝;《世說新語》方位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7 王松鶴;隱喻的多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李克;轉喻的修辭批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9 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夏日光;省略的認知語言學研究與翻譯教學[D];西南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江加宏;通感隱喻的認知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2 何俊平;譯者的心路歷程[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3 吳立莉;論認知取向的翻譯和翻譯教學[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4 廖立方;認知語言學與系統(tǒng)功能語法在語篇連貫分析中的互補性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5 王大成;現(xiàn)代漢語動詞重疊構形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于燕萍;英漢顏色詞隱喻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杜玲莉;英漢語篇照應詞的認知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8 呂芳;莊子《逍遙游》的博喻分析[D];蘇州大學;2006年

9 靖安典;從認知角度看韓禮德的語法隱喻[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逯紅梅;篇章理解的認知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37066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37066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298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