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翻譯會通思想
[Abstract]:In the Qing Dynasty,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has been enriched and developed in many aspects: from astronomical almanac, sci-tech translation to system translation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th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from co-translation, extensive translation, transfer to single translation;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is from "the model of entering into my learning", from the west of China to the west of China, to the mutual connec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purpose of communication is from super victory to seeking for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and then to the reform and salva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communication from "the west source of middle school" to "the use of middle body and west", and then to "using both the body and the west".
【作者單位】: 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0BYY013)
【分類號】:H05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德讓;;翻譯與詮釋學的會通——評李河的《巴別塔的重建與解構》[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永生;描寫與交際——我國現(xiàn)代翻譯理論研究的兩大主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2 王天根;評點老子與嚴復對立憲的檢視[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3 李建軍;蔣廷黻的外交史觀[J];安徽史學;2000年03期
4 高強;清末革命派尊黃現(xiàn)象述論[J];安徽史學;2001年04期
5 王應憲;;清代“實事求是”學風的復興與沉寂[J];安徽史學;2007年06期
6 李志英;異化、歸化的理據(jù)與層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7 馬亞娜;;翻譯中歸化與異化在句法上的體現(xiàn)[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8 俞妍君;;解構主義視域下《天演論》的翻譯研究[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周茹薪;論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陳宏斌;;文化翻譯的策略——《儒林外史》英譯本個案分析[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崔波;吳彤;;地方性知識視野下的洋務派的翻譯出版[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年會清華大學論文集[C];2008年
2 王雪源;;薛鳳祚研究芻議[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3 朱漢民;;《智育志》導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何玲;;1903年汴城會試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翁銀陶;;簡論嚴復詩論與其詩作之關系[A];福建省詩詞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暨福建詩詞(第十七集)[C];2007年
6 楊士焯;;論譯者的寫作能力培養(yǎng)[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7 李明棟;;從一首古詩的翻譯看功能翻譯理論[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8 高永欣;;翻譯理論與譯者的角色[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9 林莉莉;;英漢翻譯寫作觀[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王曉雨;;“自由”一語探源——近代中日翻譯互動之一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盧玲;我國競技體育女性參與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謝云才;文本意義的詮釋與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高玉蘭;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楊雪蓮;傳播學視角下的外宣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7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鄭林華;墨家思想與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巧蕊;唐詩英譯翻譯批評現(xiàn)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平;論重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韓雨葦;東坡詞英譯賞析—審美移情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朱姍姍;形神兼?zhèn)鋄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劉菲菲;論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的審美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孫瑞;朱生豪翻譯風格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李曼;林語堂翻譯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陸子晉;論文學翻譯中文化因素的處理[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黃艷萍;西方女性主義翻譯理論與實踐在中國語境下的新發(fā)展[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張琦;從順應論淺析專有名詞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健琴;;論鴉片戰(zhàn)爭后中西文化對視與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同[J];華章;2011年13期
2 朱作襯;;殷海光對中國文化發(fā)展途徑的探索——讀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的體會[J];青年文學家;2011年11期
3 賴繼年;;管窺“中體西用”——以《勸學篇》為中心[J];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4 雷競;;試論“中體西用”與“洋才和魂”的成敗原因[J];出國與就業(yè)(就業(yè)版);2011年16期
5 賴繼年;;論《勸學篇》“中體西用”思想[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1年02期
6 曹紅玉;;西體中用?中體西用?中西并流?——郎世寧的立體丹青與吳冠中的寫意油彩的比較及思考[J];學理論;2011年17期
7 李建春;;無物之陣:重提藝術中的精神[J];湖北美術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8 趙冰冰;;征程賦——賀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九十周年[J];僑園;2011年07期
9 賴繼年;;論張之洞的教育思想——以《勸學篇》為中心[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07期
10 賴繼年;;淺評張之洞的教育思想——以《勸學篇》為中心[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范鵬;;辛亥革命與中體西用[A];《國學論衡》第二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2001年
2 文思啟;;“中體西用“及其影響[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3 陳傳林;;“中體西用”與中國高等教育道路的思考[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高莉華;張曉剛;;從“中體西用”與“和魂洋才”分析中日早期現(xiàn)代化之異同[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第三輯)[C];2008年
5 楊天平;;“中體西用”的思想與清末的教育宗旨[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吳廷俊;裴曉軍;;體用之辨:張之洞報刊管理與報刊思想的雙重性解讀[A];中國傳媒大學第二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王憲平;;晚清“中體西用”教育方針之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孟旭;;張之洞教育思想發(fā)展階段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9 邵服民;;略談近代中國追求近代化的思想軌跡[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10 賈小葉;;晚清督撫西學觀念的演進——以沿江沿海督撫為中心的考察[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韓秀桃;張之洞:中體西用變法為要[N];法制日報;2006年
2 劉悅斌;晚清新文化觀的演進[N];學習時報;2006年
3 復旦大學歷史系 章清 臺灣中研究近代史研究所 潘光哲 臺灣東吳大學歷史系 劉龍心 埃爾朗根一紐倫堡大學 朗宓榭;探解中國現(xiàn)代學科的形成[N];社會科學報;2005年
4 求是雜志社 張西立;實踐本位:文化選擇的根本尺度[N];社會科學報;2006年
5 汪建業(yè)邋周云波;謹防誤入學習榜樣的歧途[N];中國國防報;2008年
6 趙穎;暢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作用[N];人民日報;2006年
7 馮天瑜;張之洞及其《勸學篇》[N];光明日報;2006年
8 傅有德;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猶太文化的經(jīng)驗與啟示[N];解放日報;2007年
9 蘇州大學 李明 上海師范大學 唐力行;從變革走向成熟[N];社會科學報;2003年
10 袁鐘;道教文化與養(yǎng)生市場[N];中國民族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王列盈;論“中體西用”觀對中國早期教育現(xiàn)代化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2 白文剛;清末新政時期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3 石文玉;儒學道統(tǒng)與晚清社會制度變革[D];吉林大學;2008年
4 任曉蘭;張之洞與晚清文化保守主義思潮[D];南開大學;2009年
5 吳永;晚清洋務派政治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6 李海云;新教育中國化運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陳景彥;19世紀中日知識分子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8 陳亞玲;論我國學術轉型與現(xiàn)代大學制度的建立[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張德讓;翻譯會通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元鵬;從固守傳統(tǒng)到中體西用—翁同煝心路歷程探析[D];貴州師范大學;2004年
2 高攀;張之洞“中體西用”法律思想述評[D];山東大學;2007年
3 趙靈芝;西方學科分類在中國的引入[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4 段紅智;張之洞中西文化觀研究[D];河北大學;2005年
5 趙紫峰;中日兩國教育近代化之比較[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6 董修元;晚清自強運動的文化闡釋[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7 姚輝;“西學中源”說再探析[D];西北大學;2009年
8 劉錦權;“中體西用”文化范式再思考[D];西北大學;2009年
9 鞠平凡;中學在中國近代高等教育中地位的演變及其思想根源[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10 趙坤;現(xiàn)代新儒家學派的歷史文化淵源及其詩教理論[D];曲阜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3017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301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