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的一個世紀:四種模式與三個階段
[Abstract]: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is the proliferation of symbols and the highly symbolization of the whole social life. "symbolic consumers" have become the main social role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Chinese and world scholars have to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semiotics and improve the status of semiotics in the whole critical theory system. Fortunately, after more than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modern semiotics has become a rather sophisticated subject. Semiotics has three importa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and has experienced four important models. Saussure, Pierce, Cassier and Bakhtin have all put forward significant systematic semiotics theories, but their models have exposed one-sidedness. Therefore, on the one hand, the semiotics has to solve many problems which have not been concluded yet, and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looking for a more suitable model, which is probabl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ur disciplines of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semiotics theory and category semiotics.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大學符號學-傳媒學研究中心;
【分類號】:H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路,高遠;“黃花”=“yellow flowers”?——從一例中詩英譯看將互文性理論引入翻譯研究的必要性[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2 王志堅;;詩歌隱喻類型及其功能[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3 劉自匪;語言形象的生成與實現(xiàn)[J];北方論叢;2002年03期
4 馮佳;陳開卷;;現(xiàn)代詩歌語言中能指與所指的多向?qū)P系初探[J];保山師專學報;2006年04期
5 郭菲;;設計語言中顯性語言成分的語義功能[J];包裝工程;2008年08期
6 張蕓;;關于《紅字》中刑臺的解讀[J];長城;2010年10期
7 謝婉若;;電視廣告女性形象的符號學闡釋[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8 李紅秀;審美的距離 悠遠的韻味——解讀卞之琳的《斷章》[J];重慶交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9 楊曉強;;從符號的雙軸關系看廣告?zhèn)鞑ブ幸饬x的增值[J];當代傳播;2008年03期
10 劉建軍,楊麗茹;論文學符號的本質(zhì)與功能性結構關系[J];東北師大學報;2001年05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暉;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我國近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動因[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2 龍金順;英語寫作修辭的符號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曹磊;翻譯的修辭符號視角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李占偉;布爾迪厄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謝龍新;文學敘事與言語行為[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孫慧;艾柯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賈卉;符號意義再現(xiàn):杜甫詩英譯比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劉雅峰;譯者的適應與選擇:外宣翻譯過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9 李文倩;李定夷及其文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10 趙欣;上海都市文化與上海女作家寫作[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娜;從敘事學角度看記錄片字幕的翻譯[D];天津理工大學;2009年
2 吳永長;藥品中文商品名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丁玉果;意義構建的兩級——《尤利西斯》空白美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趙爽;電視節(jié)目互動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尹日丹;文學敘事與人類心靈的建構[D];河北大學;2008年
6 余璐瑤;《永別了,武器》的隱喻書寫[D];復旦大學;2010年
7 李薪薪;隱喻認知機制及動因的符號學視角研究[D];濟南大學;2010年
8 郭新衛(wèi);一個早已成為童話的世界[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胡菁惠;“棄父”與“尋父”:五四鄉(xiāng)土小說與新時期尋根文學之比較[D];廈門大學;2008年
10 唐芙蓉;從作品到文本[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璧;王坤茜;徐人平;;游戲動漫設計中的符號學研究[J];江西科學;2010年03期
2 ;第六屆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討會將在中國青島召開[J];語言科學;2004年06期
3 盧丹懷;;符號學[J];國外社會科學文摘;1984年09期
4 方芳;隋東亮;;符號在設計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9年35期
5 王福陽;;符號文化意義的再生——兼論2008北京奧運會視覺符號的“密碼”意義[J];美術研究;2008年03期
6 顧嘉祖;邁向特色創(chuàng)新階段的我國符號學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年05期
7 韓丹;;符號學理論——朱莉亞·克里斯蒂娃后現(xiàn)代理論研究之一[J];時代人物;2008年06期
8 R.巴特;;文學符號學[J];世界哲學;1987年05期
9 劉堯漢;《伏羲與中國文化──關于中國文化發(fā)生的符號學研究》序[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10 傅其林;趙修翠;;論列菲伏爾的消費文化符號學[J];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仲宇;;神緣網(wǎng)絡與當代文化生態(tài)[A];海峽兩岸五緣論——海峽兩岸五緣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2 王衛(wèi)平;;現(xiàn)代文學經(jīng)典的厘定與當代文化建設[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3 陳小鴻;;基于RunMap軟件的符號化新工藝[A];《測繪通報》測繪科學前沿技術論壇摘要集[C];2008年
4 陳小鴻;;基于符號化的三維GIS[A];全國測繪與地理信息技術研討交流會專輯[C];2003年
5 祁華斌;艾廷華;胡珂;;基于ArcGIS的地圖符號庫建立及符號化實施[A];地圖學與GIS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2年
6 朱春艷;;試論科學的精神價值與當代文化的融合(大綱)[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7 何乃川;;孔朱仁學和當代文化簡議[A];傳統(tǒng)文化與先進文化構建[C];2004年
8 王磊;;面向GIS與制圖動態(tài)符號化組件關鍵技術研究[A];中國測繪學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楊鴻章;;發(fā)揚延安精神要與時俱進 迎接當代文化戰(zhàn)線的新挑戰(zhàn)[A];延安文藝與先進文化建設研究——“紀念毛澤東同志《講話》發(fā)表60周年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10 葉德輝;;產(chǎn)品造型發(fā)展演變探討[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黨西民 復旦大學博士后;是誰盜取了意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記者 王恒志;告別“符號化”節(jié)日[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關注阿巴兩國的當代文化有助于促進地區(qū)和平發(fā)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陳遠;關注當代文化生態(tài)[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邱家和;當古代文物展變身當代文化事件[N];上海證券報;2009年
6 劉士林;“凡客體”:當代文化生產(chǎn)的一個斜影[N];學習時報;2010年
7 李近遠;防止認知“符號化”[N];甘肅日報;2010年
8 北京師范大學 張檸 劉想 整理;當代文化的三種表情[N];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成都來也旅游策劃管理有限責任公司 北京來也旅游規(guī)劃咨詢有限責任公司 楊振之;旅游的符號化與符號化旅游[N];中國旅游報;2009年
10 清郁;當今世界符號學研究趨勢[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啟軍;中國影視明星的符號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2 金鵬;符號化政治——并以文革時期符號象征秩序為例[D];復旦大學;2003年
3 王文革;文學夢的審美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4 梁中賢;邊緣與中心之間[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余繼宏;基于符號學理論的家具形態(tài)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6 張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號詩學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賈卉;符號意義再現(xiàn):杜甫詩英譯比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李津平;基于Internet的地圖符號化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遙感應用研究所);2003年
9 孟慶艷;文化符號與人的創(chuàng)造本性[D];吉林大學;2006年
10 李正愛;江南都市群文化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俊義;從符號學角度看現(xiàn)代廣告的意義生產(chǎn)[D];蘇州大學;2006年
2 王蔚;消費社會的價格文本[D];四川大學;2005年
3 楊靜;被消費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D];蘇州大學;2008年
4 李超前;中產(chǎn)階級意識與日常生活審美化[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5 巫洪亮;想象的“工農(nóng)兵”與“工農(nóng)兵”的想象[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6 孫麗娜;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吉祥物設計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8年
7 劉艷;GIS支持下的地圖符號庫系統(tǒng)的設計與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8 陳玲;當代消費主義語境下視覺文化的審美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楊芳芳;消費社會語境下品牌圖騰化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10 薛蕓;蒙古族裝飾圖案在地域性建筑中的語義表達[D];內(nèi)蒙古工業(yè)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16638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166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