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近十年來國內(nèi)外語界面研究的思考
[Abstract]:In May 2004, Fudan University held 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nguage interface. In a sense, this conference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of foreign language interfaces in China. The first Chinese academic Symposium on Foreign language Interface Research and the Establishment Conference of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Interface Studies marked a new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interface research. In recent 10 years, there are few academic papers devoted to foreign language interface research in China.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grammatic-semantic interface, semantic-pragmatic interface, phonem-semantic interface, word and world interface, syntax and discourse interface, discourse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terface.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synchronic analysis are mainly used in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interface research,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content need to be further expanded.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diachronic research and synchronic research, comparison and contrast study can be combined in research method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of foreign language interface should focus on the combination of academic and application.
【作者單位】: 安徽大學外語學院;
【分類號】:H0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學亮;管窺語言界面[J];外語研究;2004年04期
2 張達球;;英漢存現(xiàn)結(jié)構(gòu)句法-語義關(guān)系詮釋[J];外語研究;2006年04期
3 劉宇紅;;生成語法中詞匯語義與句法的界面研究[J];外語學刊;2011年05期
4 魏在江;;隱喻的語篇功能——兼論語篇分析與認知語言學的界面研究[J];外語教學;2006年05期
5 潘文國;;界面研究的原則與意義[J];外國語文;2012年05期
6 喬國強;;試談文學的界面研究[J];外國語文;2012年05期
7 董洪川;;界面研究:外語學科研究的新增長點[J];外國語文;2012年05期
8 閆小斌;;句法-音系界面研究的新進展——《句法-音系界面研究理論:最小間接參照論》評介[J];山東外語教學;2010年01期
9 王文斌;羅思明;劉曉林;于善志;;英漢作格動詞語義、句法及其界面比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年03期
10 胡波;;英語名轉(zhuǎn)動詞的詞匯語義句法界面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建榮;;基于《豬之死》的隱喻性特征與語篇連貫教學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2 林文韻;;狄金森詩歌《因為我不能為死亡而停留》的篇章隱喻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3 賈雨;張發(fā)祥;;隱喻與專業(yè)英語精讀課教學[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4 羅明江;孫姣夏;;論隱喻能力在外語教學中的培養(yǎng)[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9年10期
5 鄭潔;;概念隱喻的語篇連貫功能探究——以奧巴馬2010年國情咨文為例[J];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6 魏曉斌;何向妮;;隱喻的語篇功能探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湯丹;;語篇象似性與語篇連貫[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8 姜玲;;2009年中國生成語法研究述要[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11期
9 洪牡丹;;隱喻的語篇功能和語篇建構(gòu)[J];池州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10 劉宇紅;;漢語名物化困境的根源與解決辦法[J];外國語言文學;2011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李楓;英語評論附加語的評價意義及其動因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郭印;漢英致使交替現(xiàn)象的認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陳麗霞;戲劇話語語用修辭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4 張瑋;隱喻視角下的語篇連貫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李曉康;態(tài)度意義構(gòu)建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蘇艷;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園:神話—原型視閾中的文學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7 王曉俊;中國本土文化背景下的隱喻認知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8 盧軍羽;英漢動后論元事件交替現(xiàn)象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9 羅勝杰;基于英漢語料的仿擬跨學科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棟賢;英漢篇章中作為銜接與連貫手段的隱喻、轉(zhuǎn)喻認知機制對比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湯丹;文學語篇中的象似性與連貫[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3 楊春發(fā);道亦有道[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廖羽;英語隱喻語篇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5 賈春媛;概念隱喻與語篇連貫[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6 聶哲;顯性概念隱喻教學對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影響[D];中南大學;2010年
7 劉芳;英漢作格動詞的句法與語義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8 崔新元;《圣經(jīng)》新、舊約間的隱喻連貫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彭靜;評價系統(tǒng)下概念隱喻的人際功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10 廖瓊;汪曾祺《受戒》的隱喻和轉(zhuǎn)喻分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成凱;;Fillmore的格語法理論(上)[J];國外語言學;1986年01期
2 楊成凱;;Fillmore的格語法理論(下)[J];國外語言學;1986年03期
3 楊素英;從非賓格動詞現(xiàn)象看語義與句法結(jié)構(gòu)之間的關(guān)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4 薛恩奎;;И.А. Мельчук的“意思鄊文本”學說[J];當代語言學;2007年04期
5 秦洪武;王克非;;論元實現(xiàn)的詞匯化解釋:英漢語中的位移動詞[J];當代語言學;2010年02期
6 劉宇紅;;生成語法中題元理論的批評性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2010年02期
7 劉宇紅;謝亞軍;;從構(gòu)式語法看漢語成語的仿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8 劉宇紅;;從格語法到框架語義學再到構(gòu)式語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熊學亮;管窺語言界面[J];外語研究;2004年04期
10 束定芳;論隱喻產(chǎn)生的認知、心理和語言原因[J];外語學刊;2000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韓大偉;英漢運動類動詞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來發(fā);英漢語物移動詞與其論元易位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4 王薇;名詞動用的認知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曉麗;白麗榮;時麗冉;;新建本科院校雙語教學淺論[J];考試周刊;2011年65期
2 李文富;淺議商標品牌翻譯的幾種方法[J];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3 韋敏;;談文化與商標翻譯[J];景德鎮(zhèn)高專學報;2006年01期
4 紀飛;孫凡;;字母詞研究現(xiàn)狀述評[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5 謝秀亮;邢翠玲;;《應用寫作》教學方法芻議[J];山西科技;2007年05期
6 梁愛林;;從術(shù)語的價值看術(shù)語工作(一)[J];中國科技術(shù)語;2009年02期
7 崔敏;;淺談對外漢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方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8 韓穎;;歧義結(jié)構(gòu)的翻譯及其教學[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孫海麗!161006;從漢字和拼音文字的比較談對外漢字教學的方法[J];理論觀察;2000年03期
10 羅淵;方法與史料的科學運籌──讀宗廷虎、李金苓《中國修辭學通史·近現(xiàn)代卷》[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屠國平;;制定“PSC評分細則”的原則與方法[A];首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顧琦一;;外語中學習中的符號意指活動[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高永欣;;淺談英國外語教育特點及其借鑒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4 王美玲;;多媒體輔助翻譯課教學的實踐與探索——培養(yǎng)學生外語學習自主性的嘗試[A];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暨網(wǎng)絡(luò)環(huán)境下外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王東莉;;外語調(diào)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6 ;Contrastive Study on Euphemisms in Chinese and English[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許建平;;試論金岳霖在譯學領(lǐng)域的建樹[A];第三次金岳霖學術(shù)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張雅綺;;本科雙語教學應在提高質(zhì)量上下功夫[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6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陸嘉琦;;漫議漢外詞典中的詞類問題[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10 楊學義;;服務(wù)國家戰(zhàn)略,拓寬新領(lǐng)域,發(fā)展新能力——談?wù)劷鹑谖C下外語大學的新對策[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立成;網(wǎng)語、外語攻城略地,,漢語“純度”告急[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2 記者 劉玉;糾正重外語輕母語現(xiàn)象[N];中國教育報;2005年
3 錢夙偉;涉外活動沒必要外語優(yōu)先[N];中國改革報;2007年
4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戰(zhàn)略研究中心 趙蓉暉;上海市公共信息導向系統(tǒng)中外語使用情況調(diào)查[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王旭;“媽媽腔”教學程序或可幫成人輕松學外語[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6 潘文國邋口述 本報記者 張英 記錄;潘文國:100年來,我們用教外語的方式教母語[N];南方周末;2007年
7 涂俊明;何必冷落母語開“洋腔”[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8 劉會然;保衛(wèi)漢語[N];云南日報;2004年
9 范忠山;別讓漢語成為科學看客[N];人民政協(xié)報;2006年
10 呼濤;請得起“外教”嗎?教他們漢語就行[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魯定元;文學教育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2 魏永紅;外語任務(wù)型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gòu)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張瑩;譯學觀念的演進和沖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5 姜君麗;中國外語教學方式探討[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麗娟;探索更為合理的性別視角的譯作評論[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2 吳燕;論文化多樣性對口譯的影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3 龔茂華;《馬氏文通》修辭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李兆國;梁啟超的翻譯理論與方法[D];山東大學;2008年
5 劉瑞紅;黃侃手批《爾雅義疏》研究[D];新疆大學;2009年
6 姚雯欣;淺談品牌的翻譯[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7 郝中岳;王念孫詩經(jīng)小學研究[D];河南大學;2006年
8 張遜;試論泰國漢語詞匯教學策略[D];暨南大學;2009年
9 董笛;音樂音高處理與外語語調(diào)模仿[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10 胡保國;談孔穎達考證詞義的方法[D];延邊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234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12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