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十四聲例法》及“五音”試解
本文選題:《辯十四聲例法》 + 十四音; 參考:《語言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廣韻》所附《辯十四聲例法》,是隋以前以梵文韻學分析漢語聲韻的珍貴遺存,而素稱難解,本文試圖對它予以校勘解釋。先校誤字,后與梵文字母作了系統(tǒng)比較。指出此"例法"是由于針對漢語聲韻特點而將"十四音"說中國化了,包含7類元音與7類輔音,在《十四音》遺說注解中雖近于解復(fù)派,但與吳敬恒所理解的"解復(fù)"派分法不同。其中還糅合了《五音聲論》的理念。由而再解釋"五音宮商角徵羽"除對聲母外,又可對韻母,考論《切韻》"東江支魚"的順序?qū)嶋H襲自李登《聲類》、呂靜《韻集》的"以五聲命字",聲類即指五聲宮商角徵羽之分類。并引證戰(zhàn)國至隋對姓氏的五音分類,以及唐代及以后姓氏五音分類的變化(包括敦煌《切韻》刻本的五姓注記、藏文的《人姓歸屬五音經(jīng)》及《事林廣記》),作出了解釋。
[Abstract]:The appended "the method of arguing Fourteen Sound examples" attached to "Guangyun" is a precious relic of Sanskrit rhyme analysis in Sanskrit before Sui Dynasty, which i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llate and explain it. First correct the word error, and then with the Sanskrit alphabet to make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is "exampl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Chinese pho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 contains seven vowels and seven consonants, although it is similar to the complex explanation in the annotation of "14 syllables". But it is different from Wu Jingheng's understanding of "resolving complex" method. There is also a mix of the idea of the pentatonic sound theory. And then explain that "Wuyin Gong Shang Jiao Zheng Yu" can not only be used for consonants, but also for vowels. The study on the order of "Dongjiang Branch Fish" actually follows from Li Deng, Lu Jing's "five words of Life", which refers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Wusheng Gong Shang Jiao Zheng Yu". It also explains the classification of five sounds of surnames from warring States to Sui Dynasty, as well as the changes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five sounds of surnames in Tang Dynasty and after that (including the notes of five surnames in the engraved edition of Dunhuang, the Classics of five sounds belonging to people's surnames in Tibetan and the Book of Shilin Guang Ji).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上海高校比較語言學E-研究院;
【分類號】:H11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束景南;;“婆羅門書”考辨[J];文獻;1995年04期
2 尉遲治平;《韻詮》五十韻頭考──《韻詮》研究之二[J];語言研究;199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徐時儀;李豐園;;唐代新興韻書《韻詮》考探[J];辭書研究;2007年03期
2 李紅;;《韻詮》與早期韻圖模式演進之關(guān)系[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02期
3 李豐園;武玄之《韻詮》考述[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覃勤;日傳悉曇文獻與漢語中古音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宋兆祥;中上古漢朝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于建松;早期韻圖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小征;;從《五音集韻》的韻母系統(tǒng)看其韻系的性質(zhì)[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6年S1期
2 董小征;;《五音集韻》與《切韻指南》韻母系統(tǒng)之比較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3 閉克朝;;與楊o[齋先生討論語音學中的幾個問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59年01期
4 麥耘;;論重紐及《切韻》的介音系統(tǒng)[J];語言研究;1992年02期
5 解濤;;從中國傳統(tǒng)音韻學理論談聲樂教學中的咬字訓練[J];科技風;2010年12期
6 李純一;《管子·地員篇》中的五行說[J];中國音樂學;1994年04期
7 時建國;《切韻聲源》術(shù)語通釋[J];古漢語研究;1996年01期
8 趙靜;“永明聲律論”百年研究綜述[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7期
9 丁睿旖;;淺論五音與五行之關(guān)系連載[J];校園歌聲;2011年06期
10 李俊龍;讀五音和“律原”[J];中國中醫(yī)基礎(chǔ)醫(yī)學雜志;2003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先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A];上海社會科學院第三屆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李佑新;;現(xiàn)代性問題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趨勢[A];毛澤東研究總第2輯2007年第1輯[C];2007年
3 譚培文;;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A];人學論叢:第九屆全國人學研討會論文集(2007)[C];2007年
4 邵軍;;“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訴求的中國化表現(xiàn)形態(tài)[A];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問題研究——重慶市研究生馬克思主義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滄南;韓瑩瑩;;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趨勢[A];毛澤東研究總第2輯2007年第1輯[C];2007年
6 郭紅;;沈百英與設(shè)計教學法中國化的探索[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許全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出的文化背景[A];毛澤東研究總第2輯2007年第1輯[C];2007年
8 孔金平;;行政學中國化的技術(shù)路線[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論創(chuàng)新”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王曉剛;;孤獨研究的中國化[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劉芳;劉鳴;;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中國化的歷史經(jīng)驗及其啟示[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7年度)(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常紹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guān)鍵是其理論結(jié)構(gòu)的中國化[N];中國改革報;2006年
2 熊傳勤(作者為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中國化工教育協(xié)會理事長);化工制造業(yè)人才缺口有多大?[N];中國化工報;2006年
3 陳丹江;正和集團:三大突破 利潤倍增[N];中國化工報;2007年
4 王冰凝;山東28家地煉委身中海油[N];華夏時報;2008年
5 蕭楓;牢記社會責任 奮力搶險救災(zāi)[N];經(jīng)濟日報;2008年
6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 王激清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 馬文奇;淺談中國化肥的復(fù)合化問題(一)[N];農(nóng)資導報;2005年
7 林威;化工企業(yè)的國家隊[N];中國證券報;2007年
8 本報評論員 徐立凡;刪除“中國”字眼:“臺獨”的壓驚湯藥[N];華夏時報;2006年
9 明文;網(wǎng)盛科技擴大B2B版圖[N];中國現(xiàn)代企業(yè)報;2007年
10 韓梓秦;中國化工:2008“零排放”開篇[N];科技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覃勤;日傳悉曇文獻與漢語中古音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2 宋兆祥;中上古漢朝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3 王新華;唐五代敦煌語音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4 呂煒;風險投資的經(jīng)濟學考察——制度、原理及中國化應(yīng)用的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1年
5 張平忠;中古以來的開合口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6 安婭;西夏文藏傳《守護大千國土經(jīng)》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繆柏平;艾思奇哲學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4年
8 徐曙海;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中國形態(tài)[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9 劉亞明;中國漢傳佛教懺悔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10 王玉平;二十世紀上半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之檢視[D];南開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俊峰;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D];山西大學;2003年
2 馮世勛;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zhì)[D];西華大學;2010年
3 費利平;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4 王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就業(yè)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5 楊晶;崛起的第三方—中國非政府組織發(fā)展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6 張著清;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回顧和展望[D];貴州師范大學;2001年
7 丁杰科;房地產(chǎn)投資信托基金的中國化發(fā)展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8 張俊;刑法中嚴格責任的中國化之路[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9 徐鳳萍;體育舞蹈音樂“中國化”的思考[D];武漢體育學院;2009年
10 潘福金;中國共產(chǎn)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發(fā)展與啟示[D];中共中央黨校;2011年
,本文編號:211741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117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