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尖團分混考察影響方言變異的語言因素
本文選題:尖音 + 團音 ; 參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摘要】:從分尖團到不分尖團,是漢語方言發(fā)展演變的大趨勢。無錫方言尖團音似分又混的現(xiàn)象初露端倪,表明它正處在由分到混的初始階段。它所體現(xiàn)出的參差不齊的語音現(xiàn)象,正是我們考察這一發(fā)展進程的活化石。本文采用隨機抽樣調查的手段,結合變項規(guī)則分析法來考察與無錫市區(qū)方言精組尖音字的變化相關的語言因素,從而揭示出方言在和普通話接觸之下是如何逐漸向普通話靠攏的。
[Abstract]:It is th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ialects to divide the sharp groups into the non-sharp clusters. The phenomenon that Wuxi dialect's sharp group sounds seem to be divided and mixed is beginning to appear, which indicates that it is in the initial stage from division to mixing. The uneven phonetic phenomenon reflected by it is the living fossil of this development. By means of random sampling survey and the method of variable rule analysi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linguistic factors related to the change of sharp phonetic characters in Wuxi urban dialect. It reveals how dialects approach Putonghua gradually under contact with Putonghua.
【作者單位】: 蘇州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H17
【參考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建偉;臨沂方言和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楊佶;當代蘇州方言語音演變初探[D];蘇州大學;2004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春艷;;中國式英語與中國英語之比較[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2 張藝;;論言語社區(qū)的內部同一性[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閆曉麗;;祁縣話中的助詞“的”[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4 聶莎;;高職高專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的調查與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1期
5 劉洋;;順應論下的大學生校園用語中的語碼轉換現(xiàn)象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5期
6 田莉;蔣琴;;中學生對英語教師語碼轉換的語言態(tài)度研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1期
7 王運祥;語用失誤與教學調整[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8 曲辰;維特根斯坦后期哲學思想對當代語言學的影響[J];北方論叢;2001年03期
9 肖建安;論語言的變化與變異規(guī)律[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10 熊鶯;;日漢語氣助詞對比研究及其對教學的啟示[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王虹;;警察語言的詞匯特點研究[A];邊緣法學論壇[C];2005年
2 韋美璇;;社會語言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及其實現(xiàn)途徑[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3 李予軍;;從社會語言學角度看城市化發(fā)展與語言的變遷[A];第二屆城市科學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李宏儒;;浦東公務員和教師普通話能力、行為和態(tài)度及相關性研究[A];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漢生;英國都鐸王朝的語言與文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袁辰霞;新時期臺灣原住民族語言政策與語言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熊德米;基于語言對比的英漢現(xiàn)行法律語言互譯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蘇劍;語言演化與語言保護:語言經濟學的分析框架[D];山東大學;2011年
5 趙翠蘭;精神追尋:農民工子女的語言與自我認同[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廖美珍;問答:法庭話語互動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張衛(wèi)國;雙語學與新疆雙語問題[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8 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但昭彬;話語權與教育宗旨之共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全國;三語環(huán)境下外語教師課堂語碼轉換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可;變異修辭的認知屬性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姜宏楠;肇源話平翹舌問題的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3 李朝軍;模因視角下的網絡語言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4 連朝霞;“老”=“old”?-“老”字的標記性及其中英文社會認同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雷難;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英漢語碼轉換的實證性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6 杜紅梅;《新安晚報》語病問題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7 丁慧琴;口語交際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劉穎;宣城方言結構助詞及其相關成分研究[D];浙江財經學院;2011年
9 劉;;新興社會稱謂語“美女”“帥哥”調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芳;漢語新興族詞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麥耘;《正音撮要》中尖團音的分合[J];古漢語研究;2000年01期
2 張振江;陸鏡光;;廣州話與普通話、香港話的語詞接觸[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3 肖顯寶;吳宏;;語言變異的社會心理成因[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10期
4 瞿靄堂;雙語和雙語研究[J];民族語文;2000年03期
5 余志鴻;語言接觸與語言結構的變異[J];民族語文;2000年04期
6 陳其光;語言間的深層影響[J];民族語文;2002年01期
7 勁松;中介語“僵化”的語言學意義[J];民族語文;2004年02期
8 黃行;語言接觸與語言區(qū)域性特征[J];民族語文;2005年03期
9 徐世璇;畢蘇語方言的形成和語言的接觸影響[J];民族語文;1998年03期
10 徐大明;;中國社會語言學的新發(fā)展[J];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黃衛(wèi)靜;河北方言的尖團音問題[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麥耘;《正音撮要》中尖團音的分合[J];古漢語研究;2000年01期
2 韓劍南;河南汝州尖團音研究[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3 藍恭梓;略論尖團音[J];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4 簡啟賢;t釽、t釽、讀為ts、ts、s的稱說——兼析尖團音的定義[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7年06期
5 勁松;瞿靄堂;;尖團音新議[J];語文研究;2009年02期
6 王衛(wèi)紅;;河北新樂方言尖團分讀情況調查[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7 徐世榮;;怎樣分尖團[J];語文研究;1982年02期
8 翁壽元;無錫方言的歸屬[J];方言;1985年02期
9 楊劍橋;“尖團音”辨釋[J];辭書研究;1999年04期
10 郝桂萍;晉中方音與普通話語音辨正[J];晉中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1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郭海林;朱雪花;劉建秀;郭愛桂;宣繼萍;;結縷草屬植物雜交育種及其雜種鑒定Ⅰ——外部性狀的變異分析[A];中國草學會草坪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及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2 戴X/天;;影響尿中肌酐排出的兩個因素[A];中國生理科學會第二屆全國營養(yǎng)專業(yè)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1979年
3 杜武峰;劉富中;高秀云;;分韭、山韭和韭的核型分析(初報)[A];中國園藝學會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暨第六屆年會論文集(Ⅱ蔬菜)[C];1989年
4 黃兆龍;劉俊杰;朱惕之;周文宗;;含飛灰及強塑劑高性能混凝土之流變特性[A];高強混凝土及其應用第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5年
5 李學禹;闞志峰;;新疆烏拉甘草居群染色體核型分析[A];第二屆中國甘草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新疆植物資源開發(fā)、利用與保護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6 羅家傳;韋勝利;朱高紀;張偉;吳秋艷;孫艷華;;神麥1號小麥的輻射選育及利用[A];全國作物生物技術與誘變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梁維堅;許萬英;;歐洲榛子與平榛種間雜交雜種后代某些遺傳傾向的分析[A];中國園藝學會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暨第六屆年會論文集(Ⅰ果樹)[C];1989年
8 姜慧芳;廖伯壽;段乃雄;任小平;;中國花生種質核心收集品的建立[A];湖北省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祝清俊;許方佐;王桂峰;宋康;;~(60)Coγ-射線對玉米愈傷組織的誘變效應[A];全國作物生物技術與誘變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張文紅;潘可風;蔡中;;正?诖讲縿屿o態(tài)位計算機圖象分析系統(tǒng)的建立與初步應用[A];第五次全國口腔正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戴定澄;融技術、情感、風格于一體的音樂家[N];音樂周報;2004年
2 記者 嚴長元;中國交響樂團音樂季開幕[N];中國文化報;2003年
3 新華社記者 王紅玉;傾力打造“澳門音色”[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4 戴定澄;大師手下出精品[N];音樂周報;2004年
5 景作人;“雅樂”的高妙境界[N];音樂周報;2002年
6 本報記者 單紅;乘著音樂的翅膀[N];無錫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陳原;中國愛樂樂團恢復演出季[N];人民日報;2003年
8 本報記者 周仲全;人類還在進化嗎?[N];遼寧日報;2007年
9 馬智;“相約北京”四度大聯(lián)歡[N];中國民族報;2004年
10 本報記者 趙忱;我這個人沒有壓力[N];中國文化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順湖;我國大豆資源的蛋白質組分與亞基歸組及其變異程度、遺傳和QTL分析[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年
2 曹曉燕;方言和普通話的語音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3 代壽芬;小麥種質資源對酸和鋁的耐性評價[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8年
4 賈瑩;山西浮山橋北及鄉(xiāng)寧內陽垣先秦時期人骨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5 周蜜;日本人種論[D];吉林大學;2007年
6 張敬雷;青海省西寧市陶家寨漢晉時期墓地人骨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7 李小軍;小麥骨干親本碧螞4號的遺傳效應分析[D];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09年
8 王一峰;青藏高原東緣風毛菊屬植物生態(tài)與生物學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9 張英杰;山羊微衛(wèi)星DNA多態(tài)性檢測及雜交優(yōu)勢預測[D];甘肅農業(yè)大學;2004年
10 劉金平;西南區(qū)扁穗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 (L.F.)R.Br.)種質表型性狀、遺傳基礎及生產性能多樣性分析[D];四川農業(yè)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麗娜;無錫方言詞匯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曹曉燕;無錫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3 何克勤;小麥品種多酚氧化酶活性的變異及低PPO活性種質資源的篩選[D];安徽農業(yè)大學;2006年
4 徐金益;無錫方言聲調實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羅彥;特殊測量過程的測量系統(tǒng)分析研究[D];天津大學;2006年
6 郭媛媛;歐榛、平榛種質核型分析與進化趨勢[D];山東農業(yè)大學;2009年
7 譚玉金;高峰林場不同樹齡馬占相思木材纖維的變異性研究[D];廣西大學;2007年
8 李延璐;7個綿羊群體15個微衛(wèi)星DNA座位遺傳多樣性分析[D];安徽農業(yè)大學;2009年
9 周元雅;無錫市區(qū)新派方言現(xiàn)狀研究[D];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10 韓巍;陜西澄城良輔墓地漢代人骨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0980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98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