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量詞“匹”詞源及語法化分析
本文選題:量詞“匹” + 詞源; 參考:《東疆學刊》2011年03期
【摘要】:漢語量詞基本上是通過名詞或個別動詞語義虛化演變而來的,可以攜帶其來源名詞或動詞的語義特征。然而,名詞"馬"的量詞"匹"卻難以發(fā)現(xiàn)其詞源以及搭配理據(jù)。通過對車馬組合的不同類型名稱以及"匹"的其他搭配用法研究發(fā)現(xiàn),"匹"是來源于動詞的名詞,專指離轅待駕的馬,而后經(jīng)歷了語法化過程而成為量詞。
[Abstract]:Chinese classifiers are basically derived from the semantic vacuity of nouns or individual verbs, and can carry the se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nouns or verbs from their source. 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its etymology and collocation motiv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different types of names of carts and horses and other collocations of "horses", it is found that "horses" are nouns derived from verbs, which refer to horses waiting to be driven, and then go through the proces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become quantifiers.
【作者單位】: 延邊大學外國語學院;新疆工業(yè)高等?茖W校;
【基金】: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003541
【分類號】:H14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曉明;;語言符號任意性與理據(jù)性辯證關(guān)系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趙佳佳;王月華;;說“給力”——詞義、句法和語用多維度的考察[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2011年06期
3 賈越;;滿語顏色詞“白”詞源探析[J];滿語研究;2011年01期
4 任繼f ;劉江濤;;“廉”的詞義、詞源探索[J];語言科學;2011年05期
5 沈慧;;“法”詞源考究[J];蘭臺世界;2011年14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陳燕;;漢語外來詞詞典編纂問題初探——漢語英源外來詞個案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徐瑤;;編纂外來詞詞典的若干問題[A];第二屆全國雙語詞典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1996年
3 林海鷹;;《太平御覽》引《釋名·釋飲食》考[A];天津師范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學術(shù)論文集(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四卷)[C];2005年
4 沈偉麟;;?妻o典中名詞術(shù)語的溯源角度及其模式[A];中國辭書學文集[C];1998年
5 關(guān)瑞明;陳力;;泉州官式大厝的詞源及其讀音釋義辨析[A];首屆海峽兩岸土木建筑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錢厚生;;語言分析與詞典編纂[A];中國辭書論集2001[C];2001年
7 郭定泰;郭明惠;;雙語詞典前言淺議[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鄧曉玲 廈門大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系;破解語言分裂的時間深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劉永耕;“弘、宏、洪、鴻”四字的分工和異形詞整理[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3 黃河清;“晴雨表”、“五味瓶”、“恥辱柱”確有其物[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4 劉文飛;文學的驛馬[N];文藝報;2010年
5 劉延玲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此“曬”非彼“share”[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徐紅梅;皖北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起昆;客家方言詞源考索[D];四川大學;2007年
2 邵娟;棗莊方言詞匯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3 賈越;滿語顏色詞的詞源及文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4 吉宇;古漢語礦物命名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黃加亮;石城方言詞匯研究[D];南昌大學;2005年
6 劉志浩;中西方關(guān)于“義務(wù)”的跨文化對比[D];黑龍江大學;2010年
7 唐穎;英漢名詞抽象化對比[D];中國海洋大學;2004年
8 阿力木·尼牙孜;察合臺維吾爾語助動詞研究[D];新疆大學;2007年
9 盧可佳;“述而不作”與“微言大義”[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小燕;宣城方言詞匯比較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207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2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