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語氣、情態(tài)與句子功能類型

發(fā)布時間:2018-06-15 04:29

  本文選題:語氣 + 情態(tài) ; 參考:《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漢語語法分析中的語氣概念來源復(fù)雜,與mood、sentence type、modality這三個英語語法概念都有一定關(guān)系。實際上mood是通過形態(tài)句法手段來表示說話者表述話語方式的句法范疇,sentence type是通過多種句法手段來表示句子用途的交際功能范疇,而modality則是通過情態(tài)動詞或情態(tài)副詞來表示說話者針對命題所做主觀判斷的語義范疇。為了厘清漢語語氣概念的內(nèi)涵,須打破漢語語氣、句子功能類型和句末助詞三者一一對應(yīng)并循環(huán)論證的傳統(tǒng),分別處理。語氣是基于詞匯句法等多種手段的句法概念,情態(tài)是基于邏輯認知的語義概念,句子功能是基于用途的功能概念,口氣是基于情感態(tài)度的語用概念。漢語的語氣是說話者表述話語的方式,可分為與mood對應(yīng)的直陳、祈使和虛擬三種類型。
[Abstract]:The origin of modal concepts in Chinese grammatical analysis is complex,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three grammatical concepts of mood-sentence type / modality. In fact, mood is a syntactic category that expresses the speaker's way of expressing utterance through morphologic and syntactic means. Sentence type is a communicative functional category which expresses the purpose of a sentence by a variety of syntactic means. Modality, on the other hand, represents the semantic category of the speaker's subjective judgment on propositions through modal verbs or modal adverbs.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mood, we must break the tradition of one-to-one correspondence and circular argumentation among Chinese mood, sentence function type and sentence terminal auxiliary, and deal with them separately. Mood is a syntactic concept based on lexical syntax, modal is a semantic concept based on logical cognition, sentence function is a functional concept based on purpose, and speech is a pragmatic concept based on affective attitude. The mood of Chinese is the way for the speaker to express the utterance,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direct expression, imperative and fictitious.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
【基金】:香港理工大學研究項目“Sentence-final particles in Chinese—A cross-dialect study of their functions and properties"(G-U927)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一般項目“功能語言學視角下的角色關(guān)系及其語言體現(xiàn)"(GD10CWW0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專項資金資助(11JYB2030) 暨南大學人才引進項目“狀位述賓短語的句法語義研究”(50625044)的資助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唐小薇;李小軍;;也談?wù)Z氣和語氣詞——兼與孟子敏先生商榷[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3期

2 廖秋忠;;《語氣與情態(tài)》評介[J];國外語言學;1989年04期

3 齊滬揚;論現(xiàn)代漢語語氣系統(tǒng)的建立[J];漢語學習;2002年02期

4 張云秋;現(xiàn)代漢語口氣問題初探[J];漢語學習;2002年02期

5 孫汝建;句末語氣詞的四種語用功能[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6 孫鴻仁,王先寅;英語虛擬語式時態(tài)意義探討[J];外語教學;1996年01期

7 邵京;語言差別與思維差異——漢英反事實假設(shè)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年01期

8 陳國華;英漢假設(shè)條件句比較[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年01期

9 江藍生;;跨層非短語結(jié)構(gòu)“的話”的詞匯化[J];中國語文;2004年05期

10 賀陽;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tǒng)[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較與系統(tǒng)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3期

2 馬予超,張家合;《文心雕龍·章句》的虛詞觀及其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3 張小燕;普通話上聲變調(diào)與輕聲分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4 申向陽;;九寨溝方言“把”字句及“給”字句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5 張娟;;《世說新語》“以”字處置式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6 林秀艷;;藏漢語偏正短語語序之比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1期

7 杜道流;指稱、陳述理論及其對上古語法研究的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8 岳方遂;論語氣三角和句末點號[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9 張德歲;;話語標記“你想”的成因及其語用修辭功能[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李艷;;移就中的生命度等級轉(zhuǎn)移規(guī)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闖仙;現(xiàn)代漢語插入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李穎玉;基于語料庫的歐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徐莉娜;翻譯中句子結(jié)構(gòu)轉(zhuǎn)換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李鳳杰;漢英對比韻律系學中的若干問題[D];南開大學;2010年

9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黃東晶;俄漢代詞指示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廖秋忠;;《語氣與情態(tài)》評介[J];國外語言學;1989年04期

2 顧曰國;John 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與心智哲學[J];國外語言學;1994年02期

3 顧曰國;John Searle的言語行為理論:評判與借鑒[J];國外語言學;1994年03期

4 朱德熙;;自指和轉(zhuǎn)指——漢語名詞化標記“的、者、所、之”的語法功能和語義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5 何桂金;論英語動詞的語法體系——評《新編英語語法》修訂本[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2年03期

6 賀陽 ,勁松;北京話語調(diào)的實驗探索[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年02期

7 黃國營;句末語氣詞的層次地位[J];語言研究;1994年01期

8 項夢冰;連城方言的話題句[J];語言研究;1998年01期

9 賀陽;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tǒng)[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2年05期

10 馮勝利;論漢語的“韻律詞”[J];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艷;;法庭被告反駁語的動態(tài)探究[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2 周璇;;插入語“要不然”和“這樣吧”的比較[J];語文學刊;2011年10期

3 梅寒;;你可曾像她那樣愛[J];少年文摘;2011年07期

4 崔小云;;對《傲慢與偏見》第十九章之人際功能分析[J];文學教育(中);2011年07期

5 張娟;張發(fā)祥;;漢語藥品廣告的人際意義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張宏達;王曉玲;;奧巴馬感恩節(jié)致辭的人際功能分析[J];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7 陳平;;論商務(wù)英語信函的文體特點[J];瓊州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胡明;;從「たい」看語氣與人稱限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年08期

9 魏瓊;;基于人際功能的語篇分析——以《紅樓夢》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為例[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金中;;《蘇軾詩選》和《蘇軾詞選》中的標點符號使用[J];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瑩瑩;朱維彬;;基于新聞言語數(shù)據(jù)庫的語氣標注及其韻律特征分析[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梁志堅;;禮貌原則與外貿(mào)英語函電的語氣[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4年會交流論文文集[C];2004年

3 趙明慧;;再談“在+NP+VP”及相關(guān)句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黃懷飛;;淺議《綜合英語》課文注釋的準確與規(guī)范問題[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5 蘇妮娜;;英語學術(shù)語篇中的情態(tài)手段[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6 章雪苓;;由“語氣”看傳統(tǒng)語法和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異同[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6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翻譯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謝文娟;;從辛笛詩的聲音看新詩的抒情策略[A];詩歌與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吳藝娜;;國際商務(wù)談判中的情態(tài)表達[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9 黃靜怡;何畏;柴浩;王偉;陳煒;沈模衛(wèi);;正常人格特質(zhì)對人格障礙功能類型的預(yù)測[A];2009年浙江省醫(yī)學會精神病學學術(shù)年會暨浙江省醫(yī)師協(xié)會精神科醫(yī)師分會第二屆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李應(yīng)潭;;用事態(tài)概念概括傳統(tǒng)情態(tài)與時態(tài)的研究[A];自然語言理解與機器翻譯——全國第六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丹丹 商務(wù)印書館;《現(xiàn)代漢語語氣成分用法詞典》:首部以語氣成分用法作為編寫對象的詞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勝寒;從“斑鳩的故事”說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記者 王建生;微軟終于喘了口氣[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4 ;布什信收悉,普京說給俄美帶來希望[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5 本報記者  趙江山;央行語氣和緩 加息時機待選[N];經(jīng)濟參考報;2006年

6 新華社記者 萬一 李亞紅;為國家留下記憶[N];人民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張曉;愛心和執(zhí)著感動深圳人[N];深圳特區(qū)報;2008年

8 鄭實;小嘴不停黑白難辨[N];中國郵政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王靜媛 念紅梅;日企業(yè)界“松了一口氣”[N];國際經(jīng)貿(mào)消息;2000年

10 本報記者 徐蒙;重生之路通向美好未來[N];解放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崔誠恩;現(xiàn)代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司羅紅;句子功能的線性實例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李敏;現(xiàn)代漢語非現(xiàn)實范疇的句法實現(xiàn)[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王國旭;新平彝語臘魯話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郭婷婷;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的信息結(jié)構(gòu)與功能類型[D];武漢大學;2005年

7 曾常年;現(xiàn)代漢語因果句群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8 于天昱;現(xiàn)代漢語反問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9 蘭巧玲;俄漢語是非問句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年

10 李晟宇;呢字疑問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盛麗春;或然語氣副詞“大概”、“也許”和“恐怕”的功能分析[D];延邊大學;2003年

2 劉婭敏;“反而”和“倒”的對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3 鐘艷平;畢業(yè)典禮演講詞的功能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宋海萍;從功能語法角度論霍克思譯本中王熙鳳個性化語言的翻譯[D];重慶師范大學;2007年

5 張浩;美國國情咨文中語氣和情態(tài)的人際意義[D];外交學院;2008年

6 陳潔鵒;從系統(tǒng)功能語法角度研究企業(yè)簡介英譯人際元功能的實現(xiàn)[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9年

7 周佩虹;從語篇分析角度淺談英文廣告標題的翻譯[D];暨南大學;2008年

8 魏紅;英語財經(jīng)新聞報道中人際意義的功能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曾玉華;中英文招聘廣告對比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10 劉鎏;英語書面化妝品廣告中的人際意義[D];蘇州大學;2009年

,

本文編號:202065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2065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e997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