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義演變與字形分化
本文選題:詞義 + 漢字; 參考:《河北學刊》2011年06期
【摘要】:漢字是漢語詞義的外部表現(xiàn)形式,詞義是漢字形體具體體現(xiàn)的內容。詞義的發(fā)展會推動漢字字形的發(fā)展。字形發(fā)展的一個很重要途徑是形體的分化,這種分化同時又是漢字系統(tǒng)內部的協(xié)調和發(fā)展。漢字字形分化有異體字分工和造分化字兩種類型。
[Abstract]:Chinese character is the external form of Chinese word meaning, and word meaning i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 form. The development of word meaning will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A very important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lyph i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hape, which is also the coord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 There are two types of Chinese characters: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haracters.
【作者單位】: 長治學院中文系;
【分類號】:H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韻;;淺析影射譯對詞義發(fā)展的影響[J];華章;2011年23期
2 田金蓮;;論漢語詞義發(fā)展的特征和演變[J];語文學刊;2011年10期
3 張麗影;;談“給力”詞義發(fā)展的隱喻認知[J];考試周刊;2011年39期
4 趙倩;;語義取象對詞義組合與發(fā)展的影響[J];大理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5 黃樹先;;比較詞義探索十例[J];語言研究;2011年02期
6 李紅霞;;筆耕不輟綴珠玉,文字訓詁出新篇——評劉精盛教授《文字訓詁簡論》[J];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黃德寬;;回歸傳統(tǒng)與學術創(chuàng)新——“漢字闡釋學”論略[J];古漢語研究;2011年02期
8 戴敏;;論隱喻和轉喻認知模式對一詞多義的闡釋力[J];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9期
9 李大遂;;漢字理據(jù)的認識、利用與維護[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1年02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順芝;;六書和漢字構形[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王敏;;釋孝 釋壽[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3 榮菊;;“馬子”詞義發(fā)展及其背后[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4 魏慧萍;;意象沉潛的世界——詞義研究的哲學探索[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5 向光忠;;釋“姓”與“氏”之文字構造與文化蘊涵[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王建勤;高立群;;歐美學生漢字形音意識發(fā)展的實驗研究[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7 莫彭齡;;詞匯的“詞”、語法的“詞”和修辭的“詞”[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彩;;納西東巴文構建中的客體意識[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易洪川;;四角號碼查字法的字形分析觀評析[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張博;;現(xiàn)代漢語同形同音詞與多義詞的區(qū)分原則和方法[A];小康社會:文化生態(tài)與全面發(fā)展——2003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楊錫彭;詞義發(fā)展的一種途徑[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2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王虎;“雕蟲”探源[N];光明日報;2009年
3 蘇培成;《規(guī)范漢字表》研制中的幾個問題(下)[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智慧;基于對外漢字教學的漢字構形理論應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郭玲;漢字構形闡釋與對外漢字教學策略探討[D];安徽大學;2012年
3 吳為民;漢語性別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宋琳;基于《漢語大詞典》語料庫的魏晉新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張凡;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同義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6 劉翔;漢字生成系統(tǒng)構建探索[D];西南大學;2011年
7 安蘭朋;《說文通訓定聲》詞義引申研究[D];安徽大學;2005年
8 武曉麗;漢語核心詞“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孫曉玄;基于《漢語大詞典》語料庫的宋代新詞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趙倩;漢語人體名詞詞義演變規(guī)律及認知動因[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振華;漢字構形研究在對外漢字教學中的應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鐘姝娟;泛義動詞“作”[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3 張靜;先秦漢語方位詞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曹璐;現(xiàn)代漢字的構形特點與對外漢字教學[D];廈門大學;2006年
5 梁春燕;詞語附加義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4年
6 張院利;漢語修辭與詞義發(fā)展[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7 何瓊;初級階段歐美學生漢字學習策略與教授方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8 李繼剛;唐傳奇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9 施巖;《字通》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姜華艷;《說文解字》中的反形字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0116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11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