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語氣詞“哈”的情態(tài)意義和功能

發(fā)布時間:2018-06-08 00:22

  本文選題:“哈” + 語氣; 參考:《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現(xiàn)代漢語語氣詞"哈"的情態(tài)意義和語篇功能。"哈"只出現(xiàn)在會話語境中,在語篇中不表達命題意義,只表達情態(tài)意義,其核心意義就是"尋求證實或認同"、"贊同或附和"、"表示驚異",這些都是說者與聽者互動的要求。"哈"表達的是說話人的一種主觀態(tài)度,它是漢語對話語篇中交互主觀性的標記。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modal meaning and textual function of the modal word "ha" in modern Chinese. " Ha "only appears in the conversational context, does not express the propositional meaning in the discourse, only expresses the modal meaning, its core meaning is" seeks to confirm or the approval "," agrees or agrees "," expresses the surprise ", these are the narrator and the listener interaction request." Ha "expresses a subjective attitude of the speaker, which is a mark of Chinese interaction subjectivity in discourse.
【作者單位】: 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研究中心;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賀陽;北京話的語氣詞“哈”字[J];方言;1994年01期

2 尹世超;說語氣詞“哈”和“哈”字句[J];方言;1999年02期

3 何越鴻;;湖北利川方言的語氣詞“哈”[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4 原蘇榮;;漢語的“哈”與英語的Eh[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5 蘇小妹;;說說句末語氣詞“哈”和“哈”附加問句[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8年04期

6 蔣紅梅;;談談四川方言中的語氣詞“哈”[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8期

7 崔希亮;語言交際能力與話語的會話含義[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2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王飛華;漢英語氣系統(tǒng)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孫汝建;語氣和語氣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199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崔莉佳;語氣詞“哈”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華;;英漢附加問句在會話中的傳信功能[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劉金勤;;語氣詞“哈”源流考察[J];長江學術;2010年04期

3 尹世超;說語氣詞“哈”和“哈”字句[J];方言;1999年02期

4 董憲臣;;漢語是非問句相關研究述評[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何越鴻;;湖北利川方言的語氣詞“哈”[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蔡蔚;;漢英語氣的對比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30期

7 劉琳;;試論羅山方言中的“哈”與“哈兒”[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年05期

8 趙婷;;語法通則與詞語個性分析——以《小說月報》2008年第4期為例[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9 解正明;;句中語氣詞與廣義分裂句[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10 郭穎雯;漢語口語體口語教學語法體系的建立與量化[J];漢語學習;2002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李咸菊;北京口語常用話語標記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2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解正明;基于社會認知的漢語有標記構式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4 李宇鳳;漢語語用偏向問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鄭素英;韓國私立教育機構常用中級漢語口語教材分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范艷;習水方言疑問句研究[D];湖南大學;2010年

3 付楠楠;東北方言詞語使用和語言態(tài)度的代際及地區(qū)差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崔莉佳;語氣詞“哈”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李花子;漢韓疑問句否定表達對比[D];延邊大學;2010年

6 張國麗;臨城方言語氣詞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李冰;“可以”和“may”漢英情態(tài)詞語對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8 孟維亮;會話中祈使句的批評性分析[D];黑龍江大學;2008年

9 杜新天;漢語間接表達的主要類型和手段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10 張秋杭;現(xiàn)代漢語“畢竟”類副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仲儒;“呢”在疑問句中的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2 陳明芳;超音段音位及其文體功能[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3 徐晶凝;漢語語氣表達方式及語氣系統(tǒng)的歸納[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4 陳建珍;虛擬語氣的論述及教學[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5 敬萬秋;從語用學角度分析英語語調的功能[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6 王榮沛;漢語“的”的虛詞功用[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7 唐小薇;李小軍;;也談語氣和語氣詞——兼與孟子敏先生商榷[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3期

8 雷志敏;論虛擬語氣的若干用法[J];武陵學刊;1997年01期

9 彭永昭;重慶方言中的幾個語氣詞[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10 石鋟,董偉;元代幾種白話文獻中的陳述語氣詞[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盛炎;;語言交際能力與功能教學[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2 于叢楊;;論中國對外漢語教學關于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3 卞覺非;;《漢語交際語法》的構思[A];第三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尚新;語法體的內部對立與中立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蔡建豐;以英語為母語者對漢語疑問句的習得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敏;楊坤;;交互主觀性及其在話語中的體現(xiàn)[J];外語學刊;2010年01期

2 張滟;;構式“XAY let alone B”與“X(連)A都/也Y,更不用說/別說B”的語義—句法界面研究——基于“交互主觀性”認知觀[J];中國外語;2010年01期

3 肖舒月;;十堰柳林話中特色語氣詞研究——以“U&”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4 張文會;;“呢”的意義及用法小結[J];現(xiàn)代交際;2010年03期

5 張滟;;“X(連)A都/也Y,更不用說/別說B”框架下的“連”字結構語義—句法界面研究——反觀漢語句法類型與語義類型的聯(lián)系[J];外語教學;2010年02期

6 張玉金;;出土戰(zhàn)國文獻中的語氣詞“乎”[J];語文研究;2010年02期

7 劉娜;安倩;;河北吳橋方言語法二題[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4期

8 祁玲;;維語語氣詞dε的語氣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9 李良旭;;韓寒的“喂”[J];意林(原創(chuàng)版);2010年04期

10 吳麗明;江蓉;;“的”字情態(tài)意義與時體意義探析[J];文學教育(下);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夏先培;;韓愈《原道》“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正詁——兼論訓詁學研究和古籍譯注的幾條原則[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買志玉;趙丹;昝紅英;張坤麗;;基于例句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用法自動識別研究[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藍越群;;論英語的情態(tài)附加語及其功能[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駱薇;;基于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學習者口語情態(tài)動詞使用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馬正平;;生成主義文法學:從句法學到詞法學的建構——作為中學語言教學體系研究論綱,一種新語法學的構想[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6 梁銀峰;;《祖堂集》助動詞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7 肖惠萍;;虛擬世界的傳情色彩[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李錦芳;何彥誠;梁敢;楊琴芳;;西林壯漢文化的交融——談西林壯語漢借詞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其發(fā)展變異[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9 陳虎;;略論漢語感嘆語調的韻律特征[A];第八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慶賀吳宗濟先生百歲華誕語音科學前沿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10 王韞佳;;普通話疑問語氣表達的復雜性[A];第八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慶賀吳宗濟先生百歲華誕語音科學前沿問題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梁朝文;布依語漢語語氣和語氣詞對比研究[N];貴州民族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靳曉燕;2009年中國語言文字“大盤點”[N];光明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靳曉燕;2009年中國語言文字“大盤點”[N];光明日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靳曉燕;2009年中國語言文字“大盤點”[N];光明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靳曉燕;2009年中國語言文字“大盤點”[N];光明日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靳曉燕;2009年中國語言文字“大盤點”[N];光明日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靳曉燕;2009年中國語言文字“大盤點”[N];光明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靳曉燕;2009年中國語言文字“大盤點”[N];光明日報;2010年

9 本報記者 靳曉燕;2009年中國語言文字“大盤點”[N];光明日報;2010年

10 本報記者 靳曉燕;2009年中國語言文字“大盤點”[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美妍;先秦兩漢特指式反問句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王巍;語氣詞“了”的隱現(xiàn)規(guī)律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3 王明樹;“主觀化對等”對原語文本理解和翻譯的制約[D];西南大學;2010年

4 張廷香;基于語料庫的3-6歲漢語兒童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劉文欣;現(xiàn)代漢語責訓句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6 姜濤;現(xiàn)代漢語將來時助動詞語義—語用界面研究:默認語義學模式[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肖萬萍;桂北永福官話特色虛詞考察[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8 尼加提·蘇皮;維吾爾語伊犁土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9 張雷;黎語志強話參考語法[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穎;宣城方言結構助詞及其相關成分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1年

2 彭莉;話語中情態(tài)的語域制約[D];東華大學;2011年

3 趙世雙;談當代俄羅斯報刊言語的對話性[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曉寧;現(xiàn)代漢語感嘆句的認知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5 林婭利;清豐方言與體貌相關的幾個助詞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趙麗娜;英語情態(tài)動詞的認知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孫濱濱;英語情態(tài)動詞語體分布特征及人際功能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8 徐敏;現(xiàn)代漢語列舉類詞語考察[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尤素梅;后置標記“好了”的相關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楊挺;禮貌策略和互動策略中的情態(tài)系統(tǒng)人際功能[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199349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9349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3cb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