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漢語“江”的詞源辨正——與張洪明先生商榷

發(fā)布時間:2018-05-31 13:30

  本文選題: + 詞源 ; 參考:《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摘要】:關于漢語"江"的來源,學術界主要有"外來說"與"漢語固有說"兩種觀點。"外來說"認為"江"源自古越語,"漢語固有說"則堅持"江"為漢語固有詞匯,而歷史文獻、考古、地理、語言學以及民族學等方面材料表明,"江"并非漢語固有詞匯,而是來自古越語;漢語中專有名詞的"江"大約始于商代,普通名詞的"江"則是漢語與古越語進一步接觸、融合的結果。
[Abstract]:About the origin of Chinese Jiang, there are two kinds of viewpoints in academic circles: the foreign theory and the Chinese inherent theory. The foreign theory holds that "Jiang" originates from the ancient Vietnamese language, while the "Chinese inherent theory" insists that "Jiang" is an inherent Chinese word, while historical documents, archaeology, geography, linguistics and ethnology show that "Jiang" is not an inherent word in Chinese. "Jiang", a proper noun in Chinese, began in the Shang Dynasty, while "Jiang" in a common noun was the result of further contact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Guyue.
【作者單位】: 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中英文化交流資助(BCCE2011-06)
【分類號】:H13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倪大白;南島語與百越諸語的關系[J];民族語文;1994年03期

2 方酉生;試論偃師商城的發(fā)現(xiàn)及重大學術意義[J];史學月刊;1990年01期

3 鄒衡;;關于探討夏文化的幾個問題[J];文物;197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良寶;;戰(zhàn)國韓魏銘文考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2 傅林祥;;晚明清初督撫轄區(qū)的“兩屬”與“兼轄”[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3 何麗華;東漢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4 陸俠;;蒙城縣(立倉鎮(zhèn))婚俗方言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5 席成孝;;漢水流域行政區(qū)劃在宋元時期的變化及其原因[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6 樸炯春;從漢語方言形成的多元性看漢語方言研究[J];保定師專學報;2001年01期

7 李伯謙;我國南方幾何形印紋陶遺存的分區(qū)、分期及其有關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01期

8 李姝;;陸機籍貫考[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李霽;;從《哀郢》中的地名看屈原的一段流放行程[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10 張寶秀;內蒙高原東南緣民族變動與經(jīng)濟開發(fā)研究[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199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增午;;豫北長城遺址的探索[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9年第2期[C];2009年

2 羅漫;;布依族與夏文化:論布依族先民的一支屬夏禹后裔[A];布依學研究(之四)——貴州省布依學會第三次年會暨第四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3年

3 姚樂;;關于漢鹽瀆縣的幾個問題[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楊銘;;唐代西北民族的“吐蕃化”及其對藏族形成的作用[A];中外關系史論文集第17輯——“草原絲綢之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5 陳業(yè)新;;“勃、碣之間一都會也”——秦漢時期燕薊地區(qū)的交通地理[A];秦俑博物館開館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秦俑學第七屆年會會議論文(會議用)[C];2009年

6 龐任隆;;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館藏秦郡縣封泥的文化價值[A];秦俑博物館開館三十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秦俑學第七屆年會會議論文(會議用)[C];2009年

7 楊秀明;;漳州方言形成探索[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8 李花子;;明清時期中朝地理志對長白山及水系的記述[A];朝鮮·韓國歷史研究(第十輯)——中國朝鮮史研究會會刊[C];2008年

9 艾沖;;論唐代“河曲”內外駐防城群體的分布及其對北疆民族關系的作用[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10 樊文禮;;唐代羈縻府州的南北差異[A];唐史論叢(第十二輯)——中國唐史學會第十屆年會第二次會議暨唐史國際學術研討會專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福;渤海灣海岸帶~(210)Pb、~(137)Cs示蹤與測年研究:現(xiàn)代沉積及環(huán)境意義[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9年

2 陳瑤;徽州方言音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3 張成日;朝鮮語西北方言語音研究[D];延邊大學;2009年

4 吳保安;唐代河東地區(qū)科學技術文化源流匯考[D];山西大學;2009年

5 包國滔;宋元明時期歸善縣民族融合與社會變遷[D];暨南大學;2011年

6 程森;明清民國時期直豫晉魯交界地區(qū)地域互動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7 莊金秋;兩晉與北方民族政權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8 鄭煒;北宋民族關系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楊永發(fā);杜詩四家注之內容系統(tǒng)與功能系統(tǒng)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蘭靜;近代香港外來移民與香港城市社會發(fā)展(1841-1941)[D];暨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濤;清代山東小清河沿岸的河患與水利建設[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藍廣勝;羌族火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艾蓉;宋朝大名府軍事地位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4 唐海;唐代西域絲綢之路新北道體育文化區(qū)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5 彭蘭花;清代江西閨秀詞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6 于化成;清代沂沭河中上游水環(huán)境變遷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王蕊佳;河北易縣開元寺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8 榮蓉;江漢平原南部民居與聚落源流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謝蓓;蚌埠市區(qū)地名的文化語言學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10 郭亞楠;膠南山地傳統(tǒng)村落及建筑文化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方酉生;論偃師商城為湯都西亳[J];江漢考古;1987年01期

2 鄒衡;關于探索夏文化的途徑[J];中原文物;1978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漢平;;論詞的理據(jù)與歷史文化的關系[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陳學仕;;形而上學的歷史變遷[J];經(jīng)營管理者;2009年21期

3 狄強羽,曹雪鶯;英語中拉丁及希臘詞源名詞復數(shù)的表現(xiàn)形式[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6期

4 劉一展;;法律術語詞源及其翻譯[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6年02期

5 竇可昀;;俄語法律術語尋根溯源[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7年02期

6 王鑫;劉珊;;淺談古希臘羅馬神話對英語詞匯的影響[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年08期

7 張偉;代欽;;“教科書”詞源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02期

8 ;“發(fā)光”與臉部神情[J];大學英語;1996年03期

9 笪開源;“新聞”詞源重考[J];新聞知識;1998年05期

10 阿不里克木·亞森,沈淑花;“兀魯思”(ulus)詞源考[J];民族語文;200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項夢冰;;漢語方言及其調查研究[A];多元文明沖突與對話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上)[C];2007年

2 錢奠香;;漢語方言常用詞“拉”“拿”的共時分布特點和語源分析[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明興;;再論漢語方言輕聲調值的三種類型[A];第七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語音學前沿問題國際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李麗;;內蒙古西部漢語方言飲食詞語之命名理據(jù)研究[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5 游汝杰;;漢語方言競爭力比較(英文)[A];多元文明沖突與對話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上)[C];2007年

6 侯玲玲;;漢語方言輕聲的兩個問題[A];語海新探(第五輯)——信息網(wǎng)絡時代中日韓語文現(xiàn)代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徐越;;漢語方言中的氣流分調現(xiàn)象[A];第38屆國際漢藏語會議論文提要[C];2005年

8 曹志耘;;生存還是消亡:漢語方言面臨的抉擇[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9 曹志耘;;漢語方言:一體化還是多樣性[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10 鄭錦全;;漢語方言溝通度的計算[A];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見習記者 耿挺;上!熬劢箯埥 張江聚焦服務[N];上海科技報;2005年

2 本報記者 劉媛媛;侯智江以品牌的名義[N];中國服飾報;2005年

3 記者 劉金英;挖掘紅色資源 提升精神品質[N];長白山日報;2005年

4 記者 蔣太旭;直面江城汽車尾氣污染[N];長江日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計惠;紡織江湖風云難卜[N];中華合作時報;2005年

6 李蕾;人才技術機制 聚焦張江[N];解放日報;2005年

7 鐘慧;張江13年筑成上!靶孪M盵N];文匯報;2005年

8 曹利民 姜長春;看江都如何破解“民工荒”[N];揚州日報;2005年

9 徐冉;民主讓綠江村由落后到文明[N];農(nóng)民日報;2005年

10 張立棟;紫江企業(yè)能否雙贏[N];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蘆蘭花;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羅自群;現(xiàn)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孫畢;章太炎《新方言》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4 胡松柏;贛東北漢語方言接觸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5 王紅梅;漢語方言動詞重疊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6 彭曉輝;漢語方言復數(shù)標記系統(tǒng)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張燕芬;中古陽聲韻韻尾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的讀音類型[D];山東大學;2009年

8 胡斯可;湖南郴州地區(qū)的漢語方言接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9 周楊;計算機漢語方言辨識的理論與方法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10 汪如東;漢語方言的語音差異對修辭的影響[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寧英娟;漢語方言義項及其變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素娟;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漢語方言語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郭曉芹;龍勝偉江苗話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姚文華;航海氣象英語中表示風的詞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0年

5 趙(王月);英語中來源于希臘羅馬神話詞匯的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1年

6 徐蔚然;漢語方言間塞音與非塞音聲母的變換[D];山東大學;2005年

7 楊利琦;漢語方言舌頭、半舌五母讀音類型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吳丹;詞源的文化元素與詞匯教學策略選擇的關系[D];吉林大學;2009年

9 劉起昆;客家方言詞源考索[D];四川大學;2007年

10 王永芬;漢語方言人稱代詞復數(shù)表現(xiàn)形式研究[D];湘潭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95988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5988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3ed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