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使合成詞的類型及致使語義要素的呈現(xiàn)與成分凝固度
本文選題:合成詞 + 致使; 參考:《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窮盡性地檢索出《現(xiàn)代漢語常用詞表(草案)》所收的578個雙音致使合成詞,以致使義的獲得方式為分類視點,在詞匯/詞法層面對致使合成詞進行全面梳理,將其分為五種類型:轉(zhuǎn)類型、動賓型(X+N役事)、動結型(X+Y結)、使令成分型和"-化"綴型。深入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完整的致使語義結構所需的致事、致使方式、役事和致使結果四個語義要素不可能全部顯化于合成詞表層,而五類致使合成詞對四個語義要素的呈現(xiàn)也形成了高、中、低三級梯度。而且,這個梯度又與構詞成分的凝固度形成了反向關聯(lián)。本研究顯示,特定語義范疇內(nèi)合成詞/復合詞的形式與意義、詞義與詞法的關聯(lián)性和對應性是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Abstract]:In this paper, 578 dichotomous causative compound words collected in the list of Common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draft) are retrieved, and the resultant compound words are combed in lexical / lexical level from the viewpoint of obtaining causative meaning as the classification point of view. I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transformation type, verb-object type, moving-object type and moving-knot type, so as to make the component type and "-change" type.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four semantic elements of complete causative semantic structure, causation, causation and causation can not be fully manifested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compound word. The five kinds of causative compound words also form high, middle and low gradients of the four semantic elements. Furthermore, the gradient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olidification of the word-forming component.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form and meaning of compound word / compound word, the relevance and correspondence of word meaning and morphology in a specific semantic category are worthy of further discussion.
【作者單位】: 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學院;
【基金】:北京語言大學青年自主科研支持計劃資助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項目批準號:09QN04)資助
【分類號】:H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施春宏;;動結式致事的類型、語義性質(zhì)及其句法表現(xiàn)[J];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馬婷;漢語動補復合詞的句法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仲儒;動結式的致事選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2 黃月圓;復合詞研究[J];當代語言學;1995年02期
3 程琪龍;Jackendoff“致使概念結構”評介[J];當代語言學;1997年03期
4 沈家煊;轉(zhuǎn)指和轉(zhuǎn)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5 徐時儀;論詞組結構功能的虛化[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5期
6 曾立英;關于“及物性”的思考[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曹起;當代漢語流行結構“零X”探析[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8 王玨;生命范疇概說[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王葆華;;動詞的詞匯語義與論元表達之關系——兼談動詞意義的原型效應和家族相似性[J];漢語學報;2006年01期
10 林杏光,張慶旭;現(xiàn)代漢語槽關系研究[J];漢語學習;1998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梁曉波;致使詞匯與結構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宋文輝;現(xiàn)代漢語動結式配價的認知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牛順心;漢語中致使范疇的結構類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4 郭姝慧;現(xiàn)代漢語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5 楊崢琳;現(xiàn)代漢語述結式的不對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文婷;;名量結構合成詞的特點及產(chǎn)生[J];知識經(jīng)濟;2010年02期
2 齊紅飛;;反義合成詞的產(chǎn)生原因探析[J];語文教學之友;2010年02期
3 鈕葆;;談談合成詞的準確理解和使用[J];秘書工作;2010年02期
4 鄭愿華;;從framily談新合成詞[J];英語知識;2010年03期
5 熊學亮;楊子;;N1+V+得+N2+VP/AP構式的復合致使分析[J];外國語文;2010年01期
6 于思湘;;“所在”類語言單位相關問題的思考[J];漢語學習;2010年03期
7 張慧貞;;漢韓反義語素合成詞對比分析[J];漢語學習;2010年03期
8 ;構詞法:合成詞[J];中學英語之友(高一版);2009年02期
9 尹君;;文言虛詞大詞典(一)[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10 崔山佳;;“肉松”和“餅干”應該是限定式合成詞[J];漢字文化;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莉亞;;現(xiàn)代聯(lián)綿詞的界定——基于《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之聯(lián)綿詞研究[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買志玉;趙丹;昝紅英;張坤麗;;基于例句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方位詞用法自動識別研究[A];第五屆全國青年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邱立坤;張曉巧;毛寧;;現(xiàn)代漢語復合詞內(nèi)部結構詞典的構建[A];中國計算機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7-2009)[C];2009年
4 秦德祥;;“吟”、“誦”與“吟誦”解讀[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5 余克強;;非同素同構異形詞的系統(tǒng)性規(guī)范[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6 劉鐸;Catherine McBride-Chang;;中文三年級兒童詞法加工對漢字閱讀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李如龍;;漢語和漢字的磨合、互動與和諧發(fā)展[A];“漢語與漢字關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提要[C];2008年
8 吳茗;;從構詞頻率和單用頻率看語素的自由度問題[A];“漢語與漢字關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提要[C];2008年
9 雷銀照;;電氣中為什么有“氣”?[A];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10 馬琳;陳叢梅;;《漢英奧林匹克詞典》的詞目確立原則[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宏輝;普利司通ECOPIA在日獲設計獎[N];中國化工報;2010年
2 楊宏輝;普利司通ECOPIA在日獲設計獎[N];中國化工報;2010年
3 楊宏輝;普利司通ECOPIA在日獲設計獎[N];中國化工報;2010年
4 楊宏輝;普利司通ECOPIA在日獲設計獎[N];中國化工報;2010年
5 楊宏輝;普利司通ECOPIA在日獲設計獎[N];中國化工報;2010年
6 楊宏輝;普利司通ECOPIA在日獲設計獎[N];中國化工報;2010年
7 楊宏輝;普利司通ECOPIA在日獲設計獎[N];中國化工報;2010年
8 楊宏輝;普利司通ECOPIA在日獲設計獎[N];中國化工報;2010年
9 楊宏輝;普利司通ECOPIA在日獲設計獎[N];中國化工報;2010年
10 楊宏輝;普利司通ECOPIA在日獲設計獎[N];中國化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茗;現(xiàn)代漢語常用語素項屬性研究[D];中國傳媒大學;2008年
2 彭建平;商品說明語的語法語義語用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3 金海月;朝漢致使范疇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4 曹翔;王梵志詩合成詞專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呼敘利;《魏書》復音同義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6 郭姝慧;現(xiàn)代漢語致使句式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4年
7 周紅;現(xiàn)代漢語致使范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8 宛新政;現(xiàn)代漢語致使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9 熊仲儒;現(xiàn)代漢語中的致使句式[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10 梁曉波;致使詞匯與結構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曉偉;魏fI南北朝墓妼,
本文編號:19522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5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