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芥川文學在華譯介九十年之反思——從接受美學出發(fā)

發(fā)布時間:2018-05-21 07:32

  本文選題:芥川龍之介 + 譯介。 參考:《日本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芥川龍之介不僅在日本現(xiàn)代文學史上占有顯赫位置,而且對中國文學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他的作品1921年被魯迅首次翻譯介紹到中國,二三十年代形成第一次譯介高潮,改革開放以后又掀起第二次譯介高潮。多次翻譯不僅確立了芥川龍之介作品的經(jīng)典地位,也反映了中國譯者和讀者期待視野的不斷變化和審美層次的不斷提升。
[Abstract]:Akutagawa Lonosuke not only occupies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but also exert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 His works were first translated and introduced to China by Lu Xun in 1921. The first translation climax was formed in the 1920s and 1930s, and the second translation climax was set off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Multiple translations not only establish the classic position of Akutagawa Lonosuke's works, but also reflect the constant changes in the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the promotion of aesthetic level of Chinese translators and readers.
【作者單位】: 杭州師范大學;河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基金】:浙江省人文社科規(guī)劃項目“百年芥川龍之介譯介與研究反思(09CGWW011YBQ)” 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中國的日本近現(xiàn)代小說翻譯研究(Y200805908)” “杭州師范大學優(yōu)秀中青年教師支持計劃(HNUEYT2011-01-005)”
【分類號】:I313;H05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秦剛;現(xiàn)代中國文壇對芥川龍之介的譯介與接受[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湯奇學,陳寶云;“救國”與“救人”——辛亥革命時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2 王永茂;論魯迅的進化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3 李書琴;錢宏;;試論全球化語境下文化典籍翻譯策略之選擇[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陳望衡;;炫目的學術(shù)景觀:美育的凸起——20世紀初社會轉(zhuǎn)型之際美學現(xiàn)象考察之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5 陸學莉;;宋元小說中唐俠女形象的嬗變[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武卓斐;;此是有情癡:《世說新語》之“哭”[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7 張連銀;;明代科場評卷方式考——以鄉(xiāng)、會試為考察對象[J];安徽史學;2006年04期

8 陳占彪;;王的諍臣——胡適論知識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9 吳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間幾則通信的時間問題[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10 陳虎東;;中國詞者皆為男,中國詞性皆為雄——中國詞作男性性別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平原;;古典散文的現(xiàn)代闡釋[A];北京論壇(2004)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學藝術(shù)的對話與共生”中國文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王兆鵬;郁玉英;;影響的追尋——宋詞名篇的計量分析[A];2008年詞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程光煒;;當代中國文學中主體形象的變遷[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4 謝恒山;;探析魯迅的求學精神和求學方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張?zhí)m馨;;魯迅與蔡元培[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常素珍;;論編輯的研究能力[A];湖北省科學技術(shù)期刊編輯學會2008年論文集[C];2008年

7 王觀泉;;兵燹與弦歌[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8 陳鴻祥;;瞿秋白“用魯迅名義發(fā)表”雜文辨析[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四輯)[C];2010年

9 白草;;張承志視野中的魯迅形象[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李金善;;屈原作品的修身內(nèi)涵及其文化意義——兼論屈原與儒家修身觀念的異同[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秀英;中國當代翻譯文學系統(tǒng)中主體間關(guān)系的生態(tài)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耿強;文學譯介與中國文學“走向世界”[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喬暉;語文教科書中學習活動的設計[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崔紹懷;中國魯迅《野草》研究史論[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quán)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7 李海燕;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房銳;孫光憲與《北夢瑣言》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9 徐新建;民歌與國學[D];四川大學;2002年

10 黃大宏;唐代小說重寫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志明;信息化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達夫的情愛生活與其文學創(chuàng)作[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單雅嬌;《京華煙云》的文化回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麗麗;魯迅與《萌芽月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吉瑞;魯迅與《河南》[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麗然;魯迅:在科學和文學之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柏彥飛;“誠與愛”:魯迅文學中的道德精神[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宇琳;微辭婉晦 精義致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梁健婧;《紅樓夢》女性讀者的審美心理探微[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劉彬;接受美學對語文教學影響的辯證分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向遠;芥川龍之介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對一種奇特的接受現(xiàn)象的剖析[J];國外文學;1998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藺紅娟;文月娥;;《域外小說集》的譯介:接受美學視角的解讀[J];陰山學刊;2010年05期

2 劉春英;芥川龍之介在中國[J];唐都學刊;2003年03期

3 樓適夷;;《芥川十一篇》書后[J];讀書;1980年07期

4 邵毅平;;芥川龍之介與洛蒂:分裂的中國與日本形象[J];書城;2010年01期

5 范文瑚;;在“死”與“非人”之間的抉擇——談芥川龍之介的《羅門生》[J];日本研究;1986年02期

6 李安鳳;試論芥川作品中“火”的意象[J];日本問題研究;1999年01期

7 藍泰凱;略論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8 李元亮;魯迅與芥川龍之介的比較研究[J];濰坊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9 張婷;;Veni vidi scripsi——芥川龍之介的中國之行[J];青年文學家;2011年09期

10 尹允鎮(zhèn);;芥川龍之介藝術(shù)之謎簡析[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毅青;;梁啟超解釋學接受美學的情感論構(gòu)造[A];中國現(xiàn)代美學與文論的發(fā)動:“中國現(xiàn)代美學、文論與梁啟超”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集[C];2008年

2 邱思蓮;;漢英詞典編纂理念與跨文化翻譯——從《漢英詞典》到《新時代漢英大詞典》[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2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蔡志忠;;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談對外漢語教材建設的構(gòu)想[A];福建省“對外漢語教材建設問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4 王音宣;;簡論音樂接受美學的特點[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5 鐘名誠;;論朱光潛美學思想改造的三個層面[A];2009江蘇省美學學會年會“當代審美文化與藝術(shù)傳統(tǒng)”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6 徐迪彥;;試比較黑澤和芥川的兩座“羅生門”[A];“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研究方法新探討”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沈玉榮;;從接受美學看中學文學教育教學目標的設定[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8 王娜;;葉君健與安徒生童話在中國的譯介、傳播和接受[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何衛(wèi)平;;伽達默爾為何批評接受美學?[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shù)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10 肖元凱;;舊話重提——如何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文科專輯)[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天津中學 孟慶泉;接受美學、建構(gòu)主義與洋思經(jīng)驗[N];天津教育報;2009年

2 王淼;那個時代、那個中國[N];光明日報;2007年

3 陳應年;芥川龍之介作品的中國譯本[N];中華讀書報;2005年

4 林均 袁楠;重視現(xiàn)當代作品的篩選、譯介[N];文學報;2002年

5 林少華;芥川龍之介:“恍惚的不安”[N];中華讀書報;2005年

6 張偉;晚清譯介的三種特色小說[N];中華讀書報;2001年

7 巫慧;“狗尾”難“續(xù)貂”[N];文藝報;2003年

8 潘啟雯;青山七惠:好天氣來自第一步[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9 施康強;1921,,芥川龍之介的中國[N];東方早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左麗慧邋實習生 沈雙喜;日本沒有“文壇”概念[N];鄭州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青;斯·茨威格在中國(1949年-2005年)[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2 文浩;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白憲娟;明代《莊子》接受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5 杜文倩;文化匯流中的抉擇與超越[D];山東大學;2006年

6 姜倩;幻想與現(xiàn)實:二十世紀科幻小說在中國的譯介[D];復旦大學;2006年

7 唐會霞;漢樂府接受史論(漢代—隋代)[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8 殷瑜;布萊希特在中國:1949-2006[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9 吳定勇;接受美學視野中的都市報新聞傳播策略[D];四川大學;2005年

10 丁敏;席勒在中國:1840-2008[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蔣麗潔;從歷史小說看芥川龍之介的期待視界[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孫艷燕;接受美學視角下的《夏洛的網(wǎng)》兩個中文譯本對比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3 郭春林;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浮生六記》林譯本的產(chǎn)生和接受[D];鄭州大學;2010年

4 李艷芳;從接受美學的角度論習語的翻譯[D];鄭州大學;2001年

5 杜二敏;個性化閱讀及其教學建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喻娟;音樂欣賞教學的美學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陳俊帆;接受美學、闡釋學和《魔戒》翻譯[D];武漢大學;2005年

8 李文鳳;接受美學詩歌三級接受論視角下的詩歌翻譯[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9 朱健平;從闡釋學和接受美學看文學翻譯的本質(zhì)[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10 鄧炎炎;淺談兒童文學翻譯中的讀者意識[D];山西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91831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91831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604d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