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現(xiàn)代漢語目的范疇的建立及相關問題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5-14 17:32

  本文選題:目的范疇 + 語義范疇 ; 參考:《漢語學習》2011年06期


【摘要】:本文首次明確地提出并建立了現(xiàn)代漢語"目的"這一語義句法范疇,從形式上把目的范疇分為三大類,確立了每類的表現(xiàn)形式,并指出這三類在目的表達的典型性上形成一個連續(xù)統(tǒng)。同時對目的范疇進行了理論上的探討,揭示了目的范疇與因果范疇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以便更加清晰地了解目的范疇的性質。
[Abstract]:This paper, for the first time, explicitly proposes and establishes the semantic syntactic category of "purpose" in modern Chinese, classifies the category of purpose into three categories in form, and establishes the forms of expression of each categor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se three groups form a continuum in the typicality of purpose expres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makes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n the purpose category and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and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urpose category and the causality category,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nature of the purpose category more clearly.
【作者單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留學生教育學院;
【基金】: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現(xiàn)代漢語目的范疇研究”(項目編號:10YJC740096)的資助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邵敬敏;趙春利;;關于語義范疇的理論思考[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勇;名詞謂語句研究綜述[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2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義現(xiàn)象[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陳秀平;;略論以科學發(fā)展觀指導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方小中;定中結構研究綜述[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5 劉世余;趙秀莉;;“數(shù)+人”結構中“人”的詞性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王軍;;古代漢語“有”字句研究綜述[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1期

7 王立;漢語方位詞身份的確認與N+L結構的收詞策略[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1期

8 曾常年;動詞重疊式中動詞的語義虛化與發(fā)音輕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1期

9 周守晉;“主觀量”的語義信息特征與“就”、“才”的語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倪蘭;現(xiàn)代漢語疑問代詞的基本語義分析[J];北方論叢;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蕭國政;;量詞“把”的分類及使用——面向第二語言教學的再研究[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2 陶煉;;“因為”分句與“如果”分句比勘——因果類復句與條件類復句差異初探[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3 黃立;;日本留學生漢語轉折復句的習得研究[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4 崔建新;張文賢;;不同語體下連詞使用率的統(tǒng)計與分析[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5 柯彼德;;以話題為綱——提高漢語語法教學效率的新嘗試[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6 孟國;;對外漢語聽力教學中語速問題的調查和思考[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7 李泉;;試論現(xiàn)代漢語完句范疇[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8 彭利貞;;論“應該”的情態(tài)與體的互動關系[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9 陳前瑞;;動詞前“一”的體貌地位[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10 柴秀敏;;《詩經》語言特殊語序的考察[A];第七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錦姬;現(xiàn)代漢語補語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黃東晶;俄漢代詞指示語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1年

3 牛保義;相信和懷疑:附加疑問句認知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4 蔡金亭;語言因素對英語過渡語中使用一般過去時的影響[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5 王利眾;俄漢科學語言句法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6 吳云霞;萬榮方言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7 姜玲;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8 王道英;“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9 樊中元;現(xiàn)代漢語一名多量現(xiàn)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10 盧小群;湘南土話代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寧;[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2 施棟琴;進行概念的表達和情狀類型——英漢對比及其在翻譯中的應用[D];上海海運學院;2000年

3 劉東;英漢否定結構的對比及其在翻譯中的應用[D];上海海運學院;2000年

4 吳潔;英漢翻譯與漢語歐化現(xiàn)象[D];外交學院;2001年

5 陳穎;宋代動量詞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6 彭文芳;元代量詞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7 趙東升;現(xiàn)代漢語復雜“給”字句的最簡探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8 俞晨瑋;英漢指示代詞的功能對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9 張巍然;命題及其表述:英漢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2年

10 柳京春;漢語表達過程中的復用現(xiàn)象考察[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李振中;“邏輯語義”──復句類型劃分的原則依據(jù)[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2 袁毓林;論元角色的層級關系和語義特征[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3期

3 袁毓林;一套漢語動詞論元角色的語法指標[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3期

4 全立波;現(xiàn)代漢語復句研究述評[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薛恩奎;;動詞的語義范疇與句法模式[J];外語學刊;2011年05期

2 張欣;;補語及述補關系的語義范疇分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3 王衛(wèi)強;;文學翻譯中的語義引申機制[J];價值工程;2011年26期

4 金桂桃;;從語義范疇的角度看“想”與“考慮”的差異——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詞語辨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1年04期

5 王倩;;現(xiàn)代漢語減量范疇的構建[J];華夏文化論壇;2011年00期

6 孫毅;;漢語“心”義族衍生的隱喻路徑求索[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7 李思思;許之所;;基于原型理論對“打”字的語義闡釋[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8 張麗影;;談“給力”詞義發(fā)展的隱喻認知[J];考試周刊;2011年39期

9 蔡彬;;配價語法與漢語研究[J];才智;2011年20期

10 趙春利;石定栩;;語氣、情態(tài)與句子功能類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葉文曦;;語義對立和語義同一[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鄧紅風;;論漢語中的空動詞be[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張虹;;談“V來V去”[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劉寧靜;張衛(wèi)國;;動詞配價的確定原則及三價動詞再分類探索[A];內容計算的研究與應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6 蔣平;;主語修飾語的零形指代現(xiàn)象及認知功能基礎[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7 黃偉紅;;類典型論,范疇化和詞義擴展[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陸紅艷;;非范疇化視角下的多義性分析[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論語言學著作[N];中華讀書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默凡;現(xiàn)代漢語工具范疇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劉雪春;現(xiàn)代漢語等同范疇的語義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王鳳蘭;現(xiàn)代漢語目的范疇研究[D];暨南大學;2008年

4 詹衛(wèi)東;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現(xiàn)代漢語短語結構規(guī)則研究[D];北京大學;1999年

5 俞詠梅;現(xiàn)代語言哲學視域中的漢語語義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黃碧蓉;人體詞語語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王小穹;疑問代詞語義范疇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8 彭育波;“V1著V2”結構多角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趙紅梅;漢語方言詞匯語義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10 趙倩;漢語人體名詞詞義演變規(guī)律及認知動因[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林紅;以“有一種A叫B”句式為例探析不同語義范疇的搭配[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年

2 丁健;漢語目的范疇及其表達手段[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3 楊娟;動量短語在句法結構中的位置及意義[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李麗;語義范疇中模糊限制語的認知分析[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周欣;現(xiàn)代漢語并列N項式研究[D];河北大學;2006年

6 陳國良;現(xiàn)代漢語時制表達及相關問題[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賀曉玲;兩種表致使義句式的異同考察——“使”字句和“把”字句[D];暨南大學;2001年

8 劉天明;結果范疇的語義句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3年

9 李淑康;語義層面上標記性的原型范疇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10 喬立清;說“還”[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188883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88883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3df6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