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勝-敗”義語義場的歷時演變
本文選題:“勝-敗” + 反義關系��; 參考:《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摘要】:表示戰(zhàn)勝了對方即"勝"和被對方打敗了即"敗"的意義,上古漢語形成一個反義語義場,戰(zhàn)勝了對方之義主要用"克"、"捷"、"勝"、"敗0"等詞,被對方打敗了之義主要用"負"、"敗"、"敗績"、"北"等詞;發(fā)展到中古漢語,先后增加了"輸"和"贏"等;發(fā)展到近代漢語,又先后增加了"失敗"和"勝利"等。
[Abstract]:The meaning of defeating each other's "victory" and being defeated is "defeat". Ancient Chinese forms an antisense semantic field, defeating the other's meaning mainly using "gram", "Czech", "victory" and "defeat 0". The meaning of the opponent's defeat is the words of "negative", "defeat", "defeat", "North", and the development to Middle Chinese, and the development to "lose" and "win". Modern Chinese has successively added "failure" and "victory".
【作者單位】: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H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解海江,張志毅;漢語面部語義場歷史演變——兼論漢語詞匯史研究方法論的轉折[J];古漢語研究;1993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俊勛;從高誘注看東漢北方代詞系統(tǒng)的調整[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1期
2 劉光明;《顏氏家訓》的被動句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3 楊建忠;東漢佛經中的反義聚合初探[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4 方小中;定中結構研究綜述[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5 于屏方;杜家利;;漢英動物詞位派生義項的系統(tǒng)對比研究[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李云龍,王玉蘭;詞義演變原因芻探[J];保定師專學報;2000年03期
7 蔣紹愚;;漢語詞義和詞匯系統(tǒng)的歷史演變初探——以“投”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8 劉桂芳;楊曉敏;;對義素分析及其困惑的幾點言說[J];北方論叢;2005年06期
9 力量;肖應平;;“得”的語法化動因和機制[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10 徐正考;古漢語同義詞研究的歷史與現(xiàn)狀述評[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榮光啟;;句法轉換:從古典詩到白話詩[A];中國新詩一百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朱其智;;“由”字句的語篇分析[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3 趙愛武;;《詩經》“有+S”式考辨[A];第七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廷玉;贛方言特征詞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2 俞理明;漢語縮略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3 齊璇;漢語語義知識的表示及其在漢英機譯中的應用[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2年
4 王利眾;俄漢科學語言句法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5 姜玲;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英漢隱喻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3年
6 盧小群;湘南土話代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7 傅海燕;《黃帝內經》首見醫(yī)學詞匯研究[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3年
8 潘世松;不同年齡段語用主體語體特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9 梁曉波;致使詞匯與結構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10 劉曉梅;當代漢語新詞語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敏;《醒世姻緣傳》中的趨向動詞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齊霄鵬;《漢語大詞典》收錄《論衡》詞語研究[D];河北大學;2000年
3 解海江;漢語方言義位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4 吳秀榮;《說文解字》表情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5 宋洪民;李賢的語言觀[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于峻嶸;《荀子》句式考察[D];安徽大學;2001年
7 戴紅亮;“女”部字語義與文化內涵透析[D];云南師范大學;2001年
8 李軼;詞義變異的認知分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1年
9 章文靜;江淮方言、漢語普通話和英語標準發(fā)音語音體系的對比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10 胡勇;從漢語被動結構的演變看漢語注重話題的語言類型特征[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懋燕;;簡評《漢語反義詞詞典》[J];辭書研究;1987年05期
2 錢益軍,占勇;反義詞的反義關系[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李占平;;《莊子》反義詞顯示格式探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譚達人;;略論反義相成詞[J];語文研究;1989年01期
5 謝文慶;;現(xiàn)代漢語反義詞的不均衡性[J];世界漢語教學;1988年03期
6 聶焱;;反義類聚與同義手段[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汪梅枝;;論反義關系存在的語言單位[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5期
8 ;問題征答答案選登(1984年第1期)[J];漢語學習;1984年03期
9 劉世余;;《說文·示部》語義關系研究示例[J];語文學刊;2006年13期
10 杜翔;;略論別義關系與別義詞[J];辭書研究;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美娟;;矛盾修辭法的語言學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劉倩;;單音節(jié)反義語素與相同語素組合后的詞義變化及變化因素[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占平;《莊子》單音節(jié)實詞反義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2 王冰;北朝漢語復音詞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3 袁善來;比工仡佬語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唐德正;《晏子春秋》詞匯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5 鄭Y靛,
本文編號:18721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872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