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過程與存現(xiàn)構式中的“了”和“著”
本文選題:事件過程 + 存現(xiàn)構式 ; 參考:《語言科學》2011年03期
【摘要】:事件是事物從一種狀態(tài)到另一狀態(tài),再到又一狀態(tài)的連續(xù)或過遞變化過程。一個完整事件可以切分為活動起始、活動持續(xù)、活動終結、遺留狀態(tài)起始和遺留狀態(tài)持續(xù)五個前后相繼的事態(tài)。"了"可以標示活動起始、活動終結或遺留狀態(tài)起始事態(tài),"著"可以標示活動持續(xù)或遺留狀態(tài)持續(xù)事態(tài)。存現(xiàn)構式中存現(xiàn)動詞跟"了"或"著"的共現(xiàn)與動詞內(nèi)在過程特征有對應關系。具有"起始"過遞"持續(xù)"或"持續(xù)"過遞"終結"特征的呈現(xiàn)或附著動詞在存現(xiàn)構式中跟"了"和"著"都能共現(xiàn)。"了"、"著"可替換的存現(xiàn)句在反映事件過程的事態(tài)特征上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在語義、句法、語用和語篇中都有所反映。
[Abstract]:An event is a continuous or progressive process in which things change from one state to another and then to another. A complete event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uccessive events: activity initiation, activity duration, activity termination, legacy state initiation, and legacy state duration. " "activity start, activity end, or legacy state start state can be marked," "to" can indicate activity duration or legacy state continuous state. The co-occurrence of existential verbs in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 is related to the intrinsic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of verbs. The presence or attachment of verb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eginning" or "continuous" or "continuous" "end" can co-occur with "already" and "Zhe" in the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 " The substitutable existential sentences are different in the state of affairs, which are reflected in semantics, syntax, 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作者單位】: 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卡迪夫大學語言與交流研究中心;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9BYY006) 貴州省省長基金項目“句法結構的語義問題研究”的資助
【分類號】:H14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哲學過程論[J];北方論叢;1996年03期
2 唐玉柱;存現(xiàn)動詞的非賓格性假設[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楊素英;從非賓格動詞現(xiàn)象看語義與句法結構之間的關系[J];當代語言學;1999年01期
4 唐玉柱;存現(xiàn)動詞的雙內(nèi)論元假設[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5 王建軍;主謂謂語型存在句源流考略[J];古漢語研究;2003年04期
6 左思民;;動詞的動相分類[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7 稅昌錫;;附著事件、附著動詞及相關句法語義[J];漢語學報;2008年03期
8 陳忠;“了”的隱現(xiàn)規(guī)律及其成因考察[J];漢語學習;2002年01期
9 張黎;界變"論——關于現(xiàn)代漢語"了"及其相關現(xiàn)象[J];漢語學習;2003年01期
10 稅昌錫;;時量補語語義多指現(xiàn)象的認知解釋[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0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振宇;現(xiàn)代漢語時間系統(tǒng)的認知模型與運算[D];復旦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祁慶倩;;現(xiàn)代漢語心理動詞的內(nèi)部時間結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宋陽;;基于語料庫的中國英語學習者英文寫作中There-be結構習得的研究[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3 熊仲儒;;外圍格的論元地位[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4 沈剛;馮濤;;漢英存現(xiàn)結構中存現(xiàn)動詞對比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楊秋梅;;漢英存現(xiàn)句從結構上的異同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6 王婷婷;;試論句尾“了”的使用條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7 張夢茹;;“S了”的時體意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8 李智;;基于語料庫統(tǒng)計分析留學生助詞“著”的偏誤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9 陳榮澤;;近十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發(fā)展[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把OV在L”句的語義及與“在LVO”句的變換[J];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周明海;亢世勇;;語義角色句法實現(xiàn)的詞匯語義制約信息庫的建設及其應用[A];中國計算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9-2011)[C];2011年
2 邱林林;;A Brief Syntactic Research on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3 王淑花;吳尚義;;基于語料庫的學習者英語作文中there be結構的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4 姜蘋;;“從+NL”與“在+NL”的分工與交叉[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5 胡佩迦;;“差不多”和“差點兒”的認知考察[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嚴黎昀;洪明;;重視過程理論研究是科學發(fā)展的應然邏輯[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卷)[C];2008年
7 嚴黎昀;洪明;;重視過程理論研究是科學發(fā)展的應然邏輯[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韓巍峰;主題與主題標記結構的語序類型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元蓮仙;漢韓語言對比研究及在對韓漢語教學中的應用[D];南開大學;2010年
4 朱懷;概念整合與漢語非受事賓語句[D];吉林大學;2011年
5 王欣;漢日否定表達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王洪席;過程課程觀的構建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7 莫啟揚;語言中的時間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學;2011年
8 羅天華;施格語言的形態(tài)—句法關聯(lián)[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朱俊陽;現(xiàn)代漢語雙事件結構衍生關系的被動式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10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續(xù)性語義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友學;句首介詞“在”的隱現(xiàn)及其對外漢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苗世鳳;中國英語學習者英語存現(xiàn)結構習得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曹書華;“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俊麗;留學生存現(xiàn)句習得調查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錦煉;漢日歧義現(xiàn)象對比中國語と日本語の曖昧性現(xiàn)象の比較[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玉蘭;古代漢語動詞的概念結構及其句法后果[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周明海;核心語義角色句法實現(xiàn)的詞匯語義制約[D];魯東大學;2011年
8 馬淋淋;面向對外漢語教學的“‘V+O’+T”句式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關黑拽;現(xiàn)代漢語頻率副詞“頻頻”與“屢屢”的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李穎;基于空間參照框架理論的英漢存在構式對比研究[D];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曉黎;;“V著”前修飾成分的考察[J];安徽大學學報;1993年01期
2 李子云;;詞尾“著”和動詞的類[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3 孔令達;;動態(tài)助詞“過”和動詞的類[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4 盧英順;現(xiàn)代漢語中的“延續(xù)體”[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5 盧英順;關于“了_1”使用情況的考察[J];安徽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6 洪波;從方言看普通話“了”的功能和意義[J];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年01期
7 王麗欣;現(xiàn)代漢語助詞“了、著、過”與俄語動詞體的比較研究[J];北方論叢;2002年06期
8 胡樹鮮;“了”與附加成分同現(xiàn)現(xiàn)象探求[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9 郭明;英語的時與體[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10 張振海,魏來敏;“A了—Q”結構語義分析[J];濱州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Z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馬紅妹;王挺;陳火旺;;漢英機器翻譯中時間短語的分析與時制計算[A];機器翻譯研究進展——2002年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陳前瑞;漢語體貌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2 尚新;語法體的內(nèi)部對立與中立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胡培安;時間詞語的內(nèi)部組構與表達功能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彭利貞;現(xiàn)代漢語情態(tài)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5 王廣成;漢語無定名詞短語的語義特征:指稱和量化[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萬瑩;否定副詞“不”和“沒(有)”的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賈紅霞;現(xiàn)代漢語“NP+時量短語(+了)”結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吳春相;現(xiàn)代漢語時體與連續(xù)動作連動式[D];延邊大學;2003年
4 袁莉容;現(xiàn)代漢語句子時間語義范疇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5 曹敏;漢語表達“過去”的手段[D];四川大學;2004年
6 張亞明;漢語形容詞的情狀類型及句法選擇[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7 陳國良;現(xiàn)代漢語時制表達及相關問題[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8 王錦玉;情狀類型和句法結構對日本留學生習得漢語體標記“了”的影響[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9 曾少波;“沒有VP之前”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10 饒宏泉;漢族兒童語言時體習得[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勛寧;現(xiàn)代漢語的句子構造與詞尾“了”的語法位置[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年03期
2 蕪菘;能說“......正在......了”嗎?[J];漢語學習;2001年04期
3 鞠彩萍,王莉娟;試析《祖堂集》中的“了”字句[J];貴陽金筑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4 戴耀晶;論現(xiàn)代漢語現(xiàn)實體的三項語義特征[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2期
5 陳鳳霞;薊縣話的“了[·lou]”[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4期
6 宋桂奇;“明w被故恰懊髁恕盵J];采.寫.編;1999年01期
7 張振華;傣語中的助詞“了”[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8 洪波;從方言看普通話“了”的功能和意義[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9 邊勤奮;關于“了_1”和“了_2”[J];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10 鄒立志;“了”的一種超常用法[J];修辭學習;199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曉輝;;漢英語法對比的認知解釋[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鄧世建;張超;鄧潔;耿丙成;;VB事件發(fā)生時間與次序的分析方法[A];第十四屆全國煤礦自動化學術年會暨中國煤炭學會自動化專業(yè)委員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陳振宇;陳振寧;;怎樣計算現(xiàn)代漢語句子的時間信息[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郭中;易美珍;;篇章語序的認知功能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王紅軍;徐林;張繼宏;;一種模糊綜合決策漢語謂詞識別算法[A];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2004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動化與儀器儀表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多義現(xiàn)象的認知解釋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王德亮;;右偏置結構的認知解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張克定;;英語there-結構的認知解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鄭麗;;現(xiàn)代漢語詞類活用體詞謂詞化的認知解釋[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10 肖峰;;魁北克大橋垮塌的啟示——工程事故的社會成因[A];“工程科技論壇”暨首屆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工程哲學委員會學術年會工程哲學與科學發(fā)展觀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曉s,
本文編號:18498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849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