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轉(zhuǎn)喻的半能產(chǎn)性與多種解釋
本文選題:邏輯轉(zhuǎn)喻 + 生成詞庫理論; 參考:《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年03期
【摘要】:本文通過對漢語中部分轉(zhuǎn)喻動詞的考察,從語言的生成和理解角度重新分析了邏輯轉(zhuǎn)喻的半能產(chǎn)性和多種解釋。文章認為,邏輯轉(zhuǎn)喻結(jié)構(gòu)本質(zhì)上是一種壓縮結(jié)構(gòu),其生成是壓縮過程,而其理解和解釋則是解壓縮的過程。邏輯轉(zhuǎn)喻的半能產(chǎn)性主要源于語言的規(guī)約化,其生成可以通過細化的規(guī)則來控制;其解釋是轉(zhuǎn)喻動詞和賓語名詞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轉(zhuǎn)喻動詞對生成和解釋有更細致的語義限制。
[Abstrac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some metonymy verbs in Chinese, this paper reanalyzes the semi-productive nature and various interpretations of logical metony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form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logical metonymy structure is essentially a compressed structure, and its generation is a compression process, and its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is a decompression process. The semi-productive nature of logical metonymy is mainly derived from the regularization of language, the generation of which can be controlled by detailed rules, and its interpretation is the result of the interaction of metonymy verbs and object nouns, and metonymy verbs have more detailed semantic limitations on gen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作者單位】: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漢語句法語義接口研究”(10CYY032)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的資助
【分類號】:H1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保亞;再論平行周遍原則和不規(guī)則字組的判定[J];漢語學習;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健軍;完句范疇的歸納及理據(jù)[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9期
2 甘智林;帶賓“V+一下_1”、“V+一下_2”格式的語序問題[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顯著性”與句中名詞的“有標性”——“出現(xiàn)、存在、消失”與“有界、無界”[J];當代語言學;2001年04期
4 張誼生;從量詞到助詞——量詞“個”語法化過程的個案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3年03期
5 熊仲儒;漢語被動句句法結(jié)構(gòu)分析[J];當代語言學;2003年03期
6 陸丙甫;語序優(yōu)勢的認知解釋(下):論可別度對語序的普遍影響[J];當代語言學;2005年02期
7 吳福祥;漢語體標記“了、著”為什么不能強制性使用[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8 楊艷;“A是A”格式的表達特點[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9 林新年;唐宋時期的“V+得+時量短語”[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岳中奇;“的”的有無與名詞性偏正結(jié)構(gòu)的語義差異[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利眾;俄漢科學語言句法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年
2 宋春陽;面向信息處理的現(xiàn)代漢語“名+名”邏輯語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3 李錦姬;現(xiàn)代漢語補語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文貞惠;現(xiàn)代漢語否定范疇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5 徐陽春;關(guān)于虛詞“的”及其相關(guān)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6 王葆華;動詞的語義及論元配置[D];復旦大學;2003年
7 延俊榮;給予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8 蔣華;現(xiàn)代漢語“這/那”類指示代詞的多維度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彭育波;“V1著V2”結(jié)構(gòu)多角度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偉;現(xiàn)代漢語代詞隱現(xiàn)的動態(tài)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天佑;關(guān)于VA了動補結(jié)構(gòu)[D];延邊大學;2001年
2 崔明玉;三組持續(xù)類時間副詞的多角度分析[D];延邊大學;2001年
3 白少輝;個體量詞的語義特征和對外漢語教學[D];黑龍江大學;2002年
4 李振中;單項定語的性質(zhì)與“的”字的隱現(xiàn)[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操禮新;英漢簡單完成句對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6 祁峰;定中式[A單+N]中“形名組合”的選擇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7 李敏;試論二價動詞構(gòu)成的雙賓句[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8 周麗萍;程度副詞對VP的選擇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靜;絕對程度副詞從近代漢語到現(xiàn)代漢語的發(fā)展演變[D];河南大學;2004年
10 朱華平;“PP+VP”句的否定表達[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8414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84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