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語義悖論與歷史轉(zhuǎn)義
本文選題:陌生化 + 語義悖論; 參考:《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09期
【摘要】:陌生化是形式主義文論區(qū)別文學與非文學的標準,它主張突出文學的獨特性,用手法技巧表達詩意性的人生體驗。陌生化以美學性修辭的方式曲折、隱晦地暗指現(xiàn)實,該理論與社會、歷史的復雜關系構(gòu)成了其內(nèi)部的闡釋張力。從審美客體、審美主體、文學建構(gòu)、文學演變等角度剖析,陌生化在語言與技巧、感知與認知、材料與形式、共時與歷時的處理上會出現(xiàn)種種語義悖論現(xiàn)象。因此,陌生化應突破藝術與現(xiàn)實、內(nèi)部與外部的界限,在美學話語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進行歷史轉(zhuǎn)義式的理解。
[Abstract]:Defamiliarization is the standard of formalism literary theory to distinguish literature from non-literature. It advocates highlighting the uniqueness of literature and expressing poetic experience of life with skill.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eory and the society and history constitutes the internal interpretation tension of the defamiliarization with the twists and turns of aesthetic rhetoric.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esthetic object, aesthetic subject, literary construction and literary evolution, defamiliarization will lead to various semantic paradoxes in language and skill, perception and cognition, material and form,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treatment.Therefore, defamiliarization should break through the boundaries of art and reality, internal and external, and understand the historical meaning between aesthetic discourse and social reality.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河南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H03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雪峰;;對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的幾點解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聞娛;本雅明技術復制藝術理論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3 蘇維娜;;陌生化的審美之維——讀《致羞澀的情人》管窺陌生化的藝術魅力[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4 郭國良;蔣茜;;簡評約翰·伯格《G》的立體主義文學實驗[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5 王瑜;劉鐵群;;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教學中的文學性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7期
6 孫啟夏;;潛顯理論和人文性理論下的“副+名”現(xiàn)象探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7 李莉;;后現(xiàn)代主義語境下的《讓子彈飛》[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8 黃裳裳;;理解“典型環(huán)境”觀念的理性基礎及多元視角[J];安徽文學論文集;2005年00期
9 管勇;;兩種技術主義文論的比較研究[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10 段宗社;;論宋明之間詩歌范古模式的轉(zhuǎn)換[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丙珍;;大興安嶺白銀納鄂倫春民族鄉(xiāng)田野調(diào)查——論鄂倫春族薩滿神話及薩滿傳承[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四[C];2006年
2 肖紹明;;教育學的話語分析轉(zhuǎn)向[A];教育領導研究(第二輯)[C];2012年
3 黃裳裳;;理解“典型環(huán)境”觀念的理性基礎及多元視角[A];安徽文學論文集(第2集)[C];2004年
4 呂美生;;姚鼐散文藝術論新解——“以詩為文”論桐城派[A];第三屆全國桐城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劉晗;;雙重批判與反思中的理論建構(gòu)——巴赫金話語理論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韓晗;;文化批評、媒介傳播與讀圖時代的審美癥候[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7 董學文;;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學說與文學本質(zhì)問題——兼及“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分析[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8 馬龍潛;;對文藝、審美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問題的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9 王杰;;當代中國語境中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理論[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10 李樹榕;;藝術是“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嗎?——對藝術本質(zhì)與意識形態(tài)關系的思考[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瑛;中國話語權(quán)生產(chǎn)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黃德先;文化途徑翻譯研究:爭議與回應[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賀彩虹;笑的解碼[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亭;土家族審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張才剛;數(shù)字化生存與文學語言的流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雪松;中國現(xiàn)代詩歌節(jié)奏原理與形態(tài)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遲蕊;魯迅雜文詩性品格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云雁;朱生豪莎劇翻譯—影響與比較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9 劉強;全媒體時代中國電影批評的“元批評”[D];山東大學;2011年
10 操奇;主體視界中的文化發(fā)展論[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麗莎;塔·托爾斯泰婭長篇小說《野貓精》詩學特征探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陽功慶;論特雷·伊格爾頓的文化批評觀[D];湘潭大學;2010年
3 任曉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策略探究與實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文娟;南帆文藝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5 程曉;論詹姆遜的馬克思主義文化詮釋學[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6 鄭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沈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山寨”視頻短劇考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曉鵬;美學視域下的后現(xiàn)代廣告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段菲;從英文臺詞看中美文化的交互態(tài)勢[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弓卓娜;新課程背景下中學語文對話式閱讀教學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魏家海;五四翻譯文學文體的“陌生化”與傳統(tǒng)化[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2 李輝;呂海英;;淺析修辭意義上隱喻的程度性[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年08期
3 田文強;文學語言陌生化的審美特征[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趙藝;;從認知角度看廣告語言的陌生化[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06期
5 李明芳;;淺論廣告語言陌生化的美學效果[J];作家;2009年10期
6 陳琪;;從接受美學視角看文學作品的陌生化翻譯[J];長城;2011年02期
7 藍利萍;試論“陌生化”原理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河池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8 袁義;;試析廣告語言中的陌生化[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9 林虹;;陌生化在廣告中的語用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10 陳桂瑩;;論陌生化與寫作訓練[J];教育探究;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鄭頤壽;;漫步向“文藝辭章學”百花園的佳作——張春榮《修辭新思維》評介[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張莉;網(wǎng)絡帶來語體變化[N];北京科技報;2001年
2 王毅;漢字書寫標準是靈藥還是文化恐慌[N];中華新聞報;2008年
3 劉悠揚;簡化字遠比“洪水猛獸”復雜[N];深圳商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周瑞敏;詩歌含義生成的語言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2 胡顯耀;當代漢語翻譯小說規(guī)范的語料庫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蔡亞敏;論E.E.肯明斯詩歌中陌生化手法的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2 高蕓;文學作品中陌生化現(xiàn)象的不可譯性及其解決方法[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3 劉俐;文學翻譯中“陌生感”的詩意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代利;情境語義學解悖方案探析[D];河南大學;2009年
5 李曉東;從語境角度看陌生化語言的翻譯[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1年
6 陳安慧;文學翻譯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7 馮展;類比式翻譯視角下文學翻譯中陌生化手法的再現(xiàn)研究[D];河南大學;2012年
8 齊海瀅;魯迅短篇小說文化信息翻譯比較[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9 張抗抗;漢字在作家語言創(chuàng)作中的功能[D];復旦大學;2008年
10 郝潔;得意莫忘形[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7645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76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