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伯克對修辭與人的定義看中西修辭學思想的差異
本文選題:漢語修辭學定義 + 伯克修辭學思想 ; 參考:《外語學刊》2011年05期
【摘要】:近年來,漢語修辭學界展開了多次討論,試圖沖破"語言表達效果論"的藩籬,開拓漢語修辭學研究的新天地。修辭學的發(fā)展不僅僅是應該拓寬視野、擴展研究內(nèi)容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從根本上改變修辭即調(diào)整語辭的觀念,對修辭學思想予以重新考慮。本文首先探討20世紀西方修辭學的主要代表人物肯尼斯·伯克的修辭學思想中有關(guān)修辭與人的定義,然后就中西修辭學思想的差異進行對比分析,以期能為更新修辭觀念提供一點借鑒。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discussion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rhetoric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 of "the effect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to open up a new world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hetoric.The development of rhetoric should not only broaden the field of vision and expand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but also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concept of rhetoric, that is, adjust the rhetoric, and reconsider the rhetoric thought.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rhetoric and man in Kenneth Burke's rhetoric thought of the western rhetoric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n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hetoric thoughts.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newal of rhetorical ideas.
【作者單位】: 曲阜師范大學;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伯克修辭學思想研究——兼論漢英修辭學思想的差異”(09BYY068)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譚學純;;全球視野和中國修辭學研究的學科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2 李秀明;繆俊;;修辭學的轉(zhuǎn)向——復旦大學首屆修辭學沙龍綜述[J];修辭學習;2006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馬海江;劉姣;;從“郎才女貌”到“郎財女貌”的轉(zhuǎn)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2 黃楚丹;;修辭學轉(zhuǎn)向試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3期
3 張智中;;毛澤東詩詞中雙關(guān)、頂真、警策的英譯[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4 方莉;;新興名詞性ABB式流行語探微[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任澤湘;;委婉語與社會[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6 張濤;;倫敦學派語境理論國內(nèi)研究成果綜述[J];保定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7 周春林;移就辭格淺談[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2年04期
8 于廣元;借代的認知解釋[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綜合版);2004年04期
9 廖逢珍;;成語中的夸張辭格分類探究[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施發(fā)筆;;新聞標題得體與否的正負偏離解析范式——《語海揚帆——王希杰語言隨筆集》讀后[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牛靜;;雄辯建構(gòu)事實?——從修辭學視角分析西方新聞報道的傳播技巧[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2 謝英;;現(xiàn)代漢語辭格研究中的用例問題[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余京輝;;港式中文對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影響及培訓策略[A];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田長生;;淺談《論語》中的復疊現(xiàn)象[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趙曉偉;韓群;;單用“X是X”的語義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吳校華;;淺析漢語象聲詞的轉(zhuǎn)義及修辭效果[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聶焱;;三一理論、三一學派縱橫談——三一語言學座談會紀要[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潔;建構(gòu)視角下的外宣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gòu)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文忠;修辭活動的民族文化特點[D];黑龍江大學;2003年
4 潘世松;不同年齡段語用主體語體特征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5 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肖劍南;東有啟明 西有長庚——周氏兄弟散文風格比較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7 趙靜;司法判詞的表達與實踐——以古代判詞為中心[D];復旦大學;2004年
8 李良炎;基于詞聯(lián)接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shù)及其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9 于屏方;動作義位釋義的框架模式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10 高小弘;成長如蛻[D];河南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姍姍;系統(tǒng)功能理論視閾下的“X是X”結(jié)構(gòu)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馮忠萍;俄漢語比喻成語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胡星;荒誕世界中的詩性語言[D];湘潭大學;2010年
4 曹碧波;突發(fā)事件報道中的國家形象構(gòu)建[D];湘潭大學;2010年
5 梁菊;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下的委婉語動機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6 趙秀娟;從敘事學角度看古代敘事詩的英譯[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曲曉慧;廣告的文化修辭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唐薇薇;漢語連詞的非連詞用法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周旭;馮小剛喜劇電影幽默臺詞建構(gòu)的語用策略研究[D];溫州大學;2010年
10 蔣宜軒;委婉語語義傳承認知研究[D];寧波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朱玲;“修辭立其誠”:中國早期修辭理論的核心——兼與古希臘修辭理論比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羅淵;毛麗;;從“狹義”到“廣義”:中國修辭學研究轉(zhuǎn)型及其學術(shù)意義[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3 南帆;;修辭:話語系統(tǒng)與權(quán)力[J];上海文學;1996年12期
4 趙剛;;“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和理論[J];社會學研究;2006年03期
5 朱大可;;國家修辭和文學記憶——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傷記憶及其修復機制[J];文藝理論研究;2007年01期
6 張清華;;時間的美學——論時間修辭與當代文學的美學演變[J];文藝研究;2006年07期
7 李秀明;繆俊;;修辭學和歷史學的對話——復旦大學第二屆修辭學沙龍綜述[J];修辭學習;2006年03期
8 劉亞猛;;修辭與當代西方史學論爭[J];修辭學習;2007年04期
9 郭貴春;科學修辭學的本質(zhì)特征[J];哲學研究;2000年07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班興彩;;談談漢語修辭學研究的對象[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4期
2 高萬云;曲金;;胡裕樹先生對中國修辭學的貢獻[J];漢語學習;2007年03期
3 高萬云;鹿曉燕;;關(guān)于修辭學理論與方法的再思考[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4 商珍;;修辭學淺述[J];考試周刊;2009年28期
5 劉媛媛;曾毅平;;學科融通視角下的修辭研究——中國修辭學會2009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綜述[J];修辭學習;2009年05期
6 周曉平;;隱喻的使用辨析——從修辭學、文學到傳播學的理解[J];云南財貿(mào)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7 董仁;;吳士文修辭學的創(chuàng)新思想探究[J];修辭學習;2006年05期
8 盧軍坪;郭宇飛;;中西修辭學研究:區(qū)別與聯(lián)系[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9 王培基;關(guān)于修辭學研究對象的爭論[J];青海社會科學;1992年02期
10 孫漢軍;;談修辭學及其任務[J];外語研究;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鄭榮馨;;大力倡導修辭學研究的辯證法——兼論中國修辭學研究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2 鞠玉梅;;關(guān)于修辭學的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秦旭卿;李勝昔;;《修辭學通論》:理論修辭學的科學化和精致化[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鄭榮馨;;論王希杰修辭學研究的科學精神[A];走向科學大道的修辭學[C];2010年
5 施發(fā)筆;;試探王希杰修辭學思想的發(fā)展軌跡[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陳炯;;修辭學界的江蘇學派[A];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暨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鐘玖英;;零度偏離理論研究述評[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徐學會;;王希杰先生的零度偏離觀[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鄭頤壽;;簡評臺灣修辭學研究之“廣”與“深”[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10 徐丹暉;戴軍明;齊愛霞;楊琳;印園園;;王希杰先生修辭學思想座談會會議紀要[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懷祖 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方法之中西差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中學教育凸顯中西差異[N];河北日報;2005年
3 嚴云受;開拓修辭學研究空間[N];光明日報;2002年
4 山東;世界漢語修辭學會舉行首屆年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5 譚學純;歷史與修辭相遇[N];光明日報;2005年
6 美國俄勒岡大學 大衛(wèi)·弗蘭克;國家修辭的核心是說服而非武力[N];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武凌;學術(shù)資源中的比較視野[N];中國教育報;2008年
8 劉永昶;關(guān)于新聞敘事學研究的一些思考[N];中華新聞報;2004年
9 鄧軍海;中國古典美學研究亟須解決的三個問題[N];光明日報;2007年
10 宗廷虎 復旦大學中文系;憶望道先生二三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彬;當代流行歌曲的修辭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2 馬曉紅;陳望道對中國語法修辭研究的歷史貢獻[D];復旦大學;2005年
3 袁影;修辭批評新模式構(gòu)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4 馬景秀;新聞話語意義生成的系統(tǒng)功能修辭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向陽;作為修辭的新聞語體[D];西北大學;2007年
2 鄭芷芳;艾米麗·狄金森與李清照:詩歌主題內(nèi)容與表現(xiàn)手法的對比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3 徐嬌嬌;從新亞里士多德修辭學角度研究奧巴馬的勸說策略[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吳志偉;奧巴馬總統(tǒng)競選演講稿修辭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勇;漢賦敘事修辭初探[D];山西大學;2007年
6 洪秀蕓;隔世重洋的叛逆女性解構(gòu)[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7 洪志英;從修辭的角度重新審視理查斯的“意義理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8 陳石軍;生命的形式[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李蕓;現(xiàn)代維吾爾語動詞的配價研究[D];喀什師范學院;2009年
10 丁小靜;儒墨語言理論比較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7512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751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