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句句式歷時演變研究
本文選題:除非 切入點:句式 出處:《北方論叢》2011年04期
【摘要】:"除……外"、"除……不"、"非……無以"和"非……不"這四個句式都與"除非"的產(chǎn)生有淵源關系,且"除非"在唐代產(chǎn)生時均表"排除條件"的語法意義。此外,唐代的"N+除非+如此+方"句式在"除非"由表"排除條件"轉變?yōu)楸?必備條件"的過程中起了關鍵性作用,為"除非"在宋代產(chǎn)生表示"必備條件"的句式奠定了基礎。
[Abstract]:The four sentence patterns "except.", "except. No", "no" and "no. No" are all related to the origin of "unless" and "unless" is grammatical meaning of "exclusion condition" when it comes into being in Tang Dynasty. The sentence pattern of "N unless so square" in Tang Dynasty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process of "unless" changing from "exclusion condition" to "necessary condition",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unless" to produce the sentence pattern of "necessary condition" in Song Dynasty.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中文系;
【基金】:復旦大學第三批國家重點學科優(yōu)秀博士生科研資助計劃資助
【分類號】:H14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大為;《醒世姻緣傳》中的兩種山東方言結構[J];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
2 張娟;;《世說新語》“以”字處置式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3 張德歲;;“V+Num+是+Num”構式初探[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曾海清;;近代漢語“把與”的來源去向及其句法語義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對象的數(shù)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6 汪紅艷;開啟之功 創(chuàng)新之力——略論漢語語法學的草創(chuàng)與革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7 李國慶;現(xiàn)代漢語的“不是P,也是Q”復句[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8 劉開驊;;選擇問句疑問語氣詞脫落的歷時軌跡與內(nèi)在動因[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9 褚福俠;;元曲“量詞+兒”用法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繼安;;民國初年管學研究的三種范式與評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沈家煊;;“名動詞”的反思:問題和對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3 郭銳;;語義等值和漢語虛詞的意義分析[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4 陳昌來;;特殊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5 周紅紅;;外來詞的界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祝東平;高彥怡;;副詞“就”的釋義[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陳鴻祥;;《王道詩話》若干相關史實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一輯)[C];2007年
8 劉稟誠;;“我A我B(我C/我D)”標題格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唐永明;王小捷;文娟;;基于關聯(lián)詞的復句語言模型[A];第三屆中國智能計算大會論文集[C];2009年
10 龐文斌;張國煊;曹恬;;基于規(guī)則和統(tǒng)計的漢語淺層句法分析的研究[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李海燕;現(xiàn)代性視野中的陳獨秀文藝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愛芬;胡適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吳藝彬;俄語三價動詞的語義配價與句法模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顧倩;現(xiàn)代漢語否定副詞“不”“沒(沒有)”“別”的對比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石娜;從形合意合角度比較《傲慢與偏見》兩譯本[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楊迎春;觀念、制度與春秋邦交模式變遷[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丁熠;“契合”類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師璐露;《國語》語言藝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崔顯麗;《清平山堂話本》連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晁瑞;;介詞“向”對“問”的替換——兼談方言介詞“問”的歷史演變[J];北方論叢;2005年06期
2 段曹林;;略論唐宋散文的句法修辭特點[J];長江學術;2007年01期
3 沙振坤;;從歧義分化看漢語析句方法的拓展與演變[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1期
4 饒星;古漢語的“為……所”句式[J];宜春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5 魏祖欽;;論盛唐七古對七言古詩詩型完善的貢獻[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彭宣維;“經(jīng)驗—人際”二元功能詞及其詞源學演變理據(jù)[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08期
7 李清泉;繪畫題材中意義和內(nèi)涵的演變——以宣化遼墓壁畫中的車馬出行圖為例[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8 宋仁桃;漢代婦女婚姻觀念的演變[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9 徐普平;子君悲劇形象淺析[J];銅陵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10 王清雷;從山東音樂考古發(fā)現(xiàn)看周代樂懸制度的演變[J];中國音樂學;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田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演變及分析[A];上海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與中國發(fā)展道路”理論研討征文集[C];2011年
2 周陽敏;;轉移支付的性質——制度資本理論的應用研究[A];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朱昱;;自發(fā)交易所的發(fā)展演變[A];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閆獻偉;夏少敏;;我國環(huán)境政策的演變及未來的價值取向[A];秩序與進步:社會建設、社會政策與和諧社會研究——浙江省社會學學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李新芳;;利用衛(wèi)星云圖對飚線天氣預報[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衛(wèi)星遙感應用技術與處理方法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6 于元勛;;試論編輯概念的歷史演變[A];學報編輯論叢(第二集)[C];1991年
7 管弦;;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高校分布的演變及原因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巫錫成;匡邦郁;劉集生;匡海鷗;陳玉慈;;中國養(yǎng)蜂用具演變源流考[A];海峽兩岸第四屆蜜蜂生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孫在;黃震;王嘉松;;室內(nèi)ETS亞微米顆粒物的數(shù)量粒徑譜與質量粒徑譜演變[A];第九屆全國氣溶膠會議暨第三屆海峽兩岸氣溶膠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孫建民;鄒慧君;田志斌;;活齒傳動機構演變及創(chuàng)新[A];第十二屆全國機構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于長江;推介藥品最佳法——FAB句式[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4年
2 本報記者 顧一瓊;青年一代 何以爆發(fā)“群體式寂寞”[N];文匯報;2009年
3 張仲景醫(yī)學院 沙濤邋沙恒玉 劉維慶;《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九種凝固句式[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8年
4 孫鳳忠;“×改”為何屢屢不成功[N];中華工商時報;2005年
5 行人;一個容易被忽視的文風問題[N];紹興日報;2007年
6 胡德桂;標題技巧舉隅[N];中華新聞報;2004年
7 池莉;沉下去浮上來[N];人民日報;2004年
8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附屬中學 曹陽;語言如何表現(xiàn)燦爛的思想[N];中國教育報;2003年
9 白丁;電影就是一根雪糕[N];中國文化報;2009年
10 劉靈芝;高考“句式仿寫”解題思路淺析[N];中國教育資訊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善志;中國學生英語句式發(fā)展風格研究——從顯性標注到可選標注[D];河南大學;2004年
2 吳平;漢語部分句式的形式語義分析[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3 丁加勇;隆回湘語動詞句式及其配價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4 趙國偉;走向憲政[D];吉林大學;2005年
5 王戰(zhàn)和;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開發(fā)區(qū)建設發(fā)展與城市空間結構演變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郭圣林;現(xiàn)代漢語若干句式的語篇考察[D];復旦大學;2004年
7 盧惠惠;古代白話小說句式運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8 張巍;中古漢語同素逆序詞演變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9 曾獻飛;湘南官話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衛(wèi)星;先秦至兩漢出土甲胄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zhí)m星;宗教改革與歐洲婚姻演變[D];四川大學;2005年
2 宋小偉;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秩序格局的演變與重建[D];山東大學;2005年
3 穆鍵;國民政府對印支之政策及演變(1941-1946)[D];安徽大學;2005年
4 馮越峰;標志設計形式與風格的發(fā)展演變[D];天津工業(yè)大學;2006年
5 王煒;陜西合陽靈泉村村落形態(tài)結構演變初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6 李紅玲;魯迅形象的演變[D];青島大學;2006年
7 成珊娜;清初新疆民族政策的演變[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珍珍;從“工頭制”到“科學管理”—20世紀20年代榮氏企業(yè)內(nèi)部管理體制的演變[D];浙江大學;2007年
9 儲桂節(jié);上海市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演變及其對策思考[D];華東政法學院;2006年
10 郭玉振;1949-1958年中國共產(chǎn)黨計劃生育思想演變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8年
,本文編號:16809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680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