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話源流焦點問題再探討
本文選題:天津話 切入點:衛(wèi)所移民 出處:《中國語文》2013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對《天津方言陰平調值的演變過程——兼論天津方言的源流關系》一文的結論"天津方言的底層是冀魯官話,不是移民語言"提出不同看法。通過歷史文獻的細致考察分析,可知明代天津三衛(wèi)的軍人及家屬是天津城的開拓者,他們中的一半來自南直隸(轄今安徽、江蘇),該群體通用的"南京官話"是天津話的源頭。自明永樂二年到清雍正三年長達320年的"天津衛(wèi)"軍城建制對形成天津話"另類"個性起重要作用,而600年來在周邊北京、冀魯?shù)裙僭挿窖园鼑局刑旖蛟挵l(fā)生流變,表現(xiàn)出了典型的語言接觸變異特征。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evolvement process of Yin and leveling value of Tianjin dialect-an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 and stream of Tianjin dialect "the bottom of Tianjin dialect is Jilu Mandarin, not immigration language." through carefu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different view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oldiers and family members of Tianjin Sanwei in the Ming Dynasty were pioneers of Tianjin City. Half of them came from Nanzhili. Jiangsu Yu, the group's "Nanjing Mandarin", is the source of the Tianjin dialect. The "Tianjin Wei" military city, which lasted 320 years from Yongle in Ming Dynasty to Yongzheng in the Qing Dynast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alternative" personality of the Tianjin dialect, and has been around Beijing for 600 years. Tianjin dialect, which is surrounded by Jilu and other Mandarin dialects, has a typical language contact variation.
【作者單位】: 南開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H17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熊正輝;官話區(qū)方言分ts t■的類型[J];方言;1990年01期
2 曾曉渝;;論天津話的源流[J];南開語言學刊;2010年02期
3 王臨惠;支建剛;王忠一;;天津方言的源流關系芻議[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4 云景魁 ,汪壽順;天津話形成初探[J];天津師大學報;1986年03期
5 李世瑜 ,韓根東;略論天津方言島[J];天津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2期
6 曾曉渝;;試論《西儒耳目資》的語音基礎及明代官話的標準音[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7 王臨惠;蔣宗霞;唐愛華;;關于天津方言語音演變的幾個問題的討論——兼論天津方言的源流關系[J];語文研究;2009年03期
8 王嘉齡;;優(yōu)選論和天津話的連讀變調及輕聲[J];中國語文;2002年04期
9 孫宜志;;從知莊章的分合看《西儒耳目資》音系的性質[J];中國語文;2010年05期
10 王臨惠;;天津方言陰平調值的演變過程——兼論天津方言的源流關系[J];中國語文;201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萍;;山東日照方言的優(yōu)選論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2 陳榮澤;;近十年漢語方言研究的新發(fā)展[J];安康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3 雍淑鳳;史國東;劉雅清;;中古知、莊、章三組聲紐在廬江方言中的讀音——以順港鄉(xiāng)為代表點的廬江城關片話的讀音為準[J];巢湖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黎新第;《中原音韻》“入派三聲”析疑[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4期
5 黎新第;《董西廂》曲句“著”“咱”二字的平仄——漢語輕聲的早期歷史印跡之一[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6 黎新第;也說“們──每──們”的反復變化[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7 張秀芹;洪再生;;近代天津城市空間形態(tài)的演變[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9年06期
8 劉俐李;二十世紀漢語聲調理論的研究綜述[J];當代語言學;2004年01期
9 馬秋武;再論“天津話連讀變調之謎”[J];當代語言學;2005年02期
10 賀俊杰;;管轄音系學的聲調理論:發(fā)展及應用[J];當代語言學;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顧曉微;劉玉珍;;天津方音變化的社會語言學分析[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2 毛洪波;;漢語連讀變調解釋性研究述評[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3 王嘉齡;;輕聲與時長[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4 張秀芹;洪再生;宮媛;;1903年天津河北新區(qū)規(guī)劃研究[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5.城市規(guī)劃歷史與理論)[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福美;清代沿海貿易與天津商業(yè)的發(fā)展[D];南開大學;2010年
2 洪梅;中古入聲韻在明清韻書中的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蘆蘭花;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吳媛;陜西關中西府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孫越川;四川西南官話語音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6 張秀芹;天津市重要城市規(guī)劃事件及規(guī)劃思想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7 貢貴訓;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語音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8 杜曉萍;十九世紀外國傳教士所撰福建閩南方言文獻語音和詞匯系統(tǒng)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9 高峰;晉語志延片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張燕來;蘭銀官話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相晉;濮陽縣方言語音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王曉斌;張掖方言語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3 艾溢芳;《北京話語音讀本》整理與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4 徐建;安徽太湖方言語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曹蘇;天津近代工業(yè)遺產[D];天津大學;2009年
6 馮天甲;文化基因解析在五大道歷史街區(qū)保護與更新中的研究與應用[D];天津大學;2010年
7 王寧;天津原法租界區(qū)形態(tài)演變與空間解析[D];天津大學;2010年
8 于;;重音參數(shù)理論觀照下的自然話語雙音節(jié)詞節(jié)律實驗研究[D];寧波大學;2011年
9 軒拴虎;[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10 劉洋;華縣方言語音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士元;劉漢城;張文軒;;聲調的音系特征[J];國外語言學;1987年01期
2 賀巍;獲嘉方言的連讀變調[J];方言;1979年02期
3 張成材;;商縣(張家塬)方言單音詞匯釋(一)[J];方言;1983年04期
4 俞敏;北京音系的成長和它受的周圍影響[J];方言;1984年04期
5 賀巍;洛陽方言記略[J];方言;1984年04期
6 錢曾怡 ,曹志峗 ,羅福騰;平度方言內部的語音差別[J];方言;1985年03期
7 錢曾怡;高文達;張志靜;;山東方言的分區(qū)[J];方言;1985年04期
8 石明遠;山東省莒縣方言音系[J];方言;1987年03期
9 儲誠志;;安徽岳西方言的同音字匯[J];方言;1987年04期
10 熊正輝;官話區(qū)方言分ts t■的類型[J];方言;1990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偉娥;交泰韻音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2 郭書林;《西儒耳目資》異讀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3 鄒湘梅;《等韻精要》音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興鋒;《南京官話》所記南京音系音值研究──兼論方言史對漢語史研究的價值[J];南京社會科學;1994年04期
2 麥耘;朱曉農;;南京方言不是明代官話的基礎[J];語言科學;2012年04期
3 楊東曉;;一百年前教外國人說中國話[J];新世紀周刊;2009年19期
4 江莉;;近代來華西方人認識中的漢語官話[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11期
5 巖田憲幸;;從日本江戶時代的材料看“南京”、“南京話”問題[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年02期
6 曹雯;;漢語會話在日本:明治早期的選擇[J];江海學刊;2010年04期
7 陳輝;;19世紀東西洋士人所記錄的漢語官話[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158457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8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