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話“特”類情狀方式副詞的歷時嬗變
本文關(guān)鍵詞: 北京話 “特”類副詞 歷時嬗變 出處:《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北京話"特"類情狀副詞主要包括"特"、"特地"、"特特"、"特意"、"特為"等5個。"特"是"特"類副詞中最常用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類副詞,是其語法意義的主要承擔者。從古至今,"特"的用法并非一成不變,發(fā)生了一些演變;在"特"的發(fā)展過程中,先后產(chǎn)生了"特地"、"特特"、"特為"、"特意"等副詞。但是,真正與"特"形成競爭、替換關(guān)系的是"特地""特意";"特特"、"特為"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趨于消亡。
[Abstract]:The adverbs of "special" type in Beijing dialect mainly include "special", "special place", "special place", "special", "special", "special purpose", etc. "special"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and important adverbs in "special" adverbs. Since ancient times, the usage of "special" has not been fixed, and some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al", adverbs such as "special place", "special special", "special purpose", "special purpose" and "special purpose" have been produced successively. Real competition with "special", the replacement relationship is "special" "special"; "special", "special" in the later development process, tend to die out.
【作者單位】: 中國礦業(yè)大學理學院;蘇州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北京話虛詞史”(08BYY049)
【分類號】:H172.1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魯曉琨;;焦點標記“來”[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2期
2 黃瑞云;詞義探微·特[J];咸寧師專學報;1998年01期
3 文士其;說“特”——常用字義源流簡析之五[J];咬文嚼字;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剛;連詞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歷史要略[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2 林源;唐永寶;;《水滸語詞詞典》補正[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3 李先華;;唐詩詞語隱含義個案考察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魏艷伶;;“頭”綴的產(chǎn)生時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5 王大麗;;《敦煌變文集》中的處所介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6 高玉潔;;《清平山堂話本》中的處置式[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葉建軍;《金瓶梅詞話》中的反問副詞[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8 葉建軍;《醒世姻緣傳》中的反問副詞[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9 葉建軍;《醒世姻緣傳》中的比擬式[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10 時昌桂;;介詞“替”的用法及虛化歷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沈家煊;;漢語“動補結(jié)構(gòu)”的類型學特征[A];漢語口語與書面語教學——2002年國際漢語教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吳萬和;;從中古漢語詞匯語法現(xiàn)象看《列子》是托古偽書[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劉精盛;;釋《詩經(jīng)》“來”字[A];詩經(jīng)研究叢刊(第十六輯)——第八屆《詩經(jīng)》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選刊之一[C];2008年
4 武振玉;;試論副詞“總”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A];天津師范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學術(shù)論文集(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四卷)[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芳;幾組趨向動詞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2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詁》詞_Y訓詁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黃月華;漢語趨向動詞的多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卜雅娜;明清以來漢語介詞的演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5 萬曼璐;《華陽國志》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宋桔;《語言自邇集》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7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曾檢紅;限制副詞“只”與“X”的粘合[D];南昌大學;2010年
2 于衛(wèi)平;“卻”的語法化[D];溫州大學;2010年
3 張歡;現(xiàn)代漢語名詞的復數(shù)表達形式及其標記問題[D];南昌大學;2010年
4 林青松;《西游記》動詞重疊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樓浙瓊;《新編五代史平話》程度副詞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0年
6 黃國津;試論先秦時期否定副詞“勿”與“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7 郭艷芳;《顏氏家訓》副詞研究[D];三峽大學;2010年
8 陳丹丹;《朱子語類輯略》中“來”的用法考察[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秋玲;《元刊雜劇三十種》被動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質(zhì)群;《兒女英雄傳》副詞研究[D];寧波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袁毓林;句子的焦點結(jié)構(gòu)及其對語義解釋的影響[J];當代語言學;2003年04期
2 儲澤祥;曹躍香;;固化的“用來”及其相關(guān)的句法格式[J];世界漢語教學;2005年02期
3 辛承姬;連動結(jié)構(gòu)中的“來”[J];語言研究;1998年02期
4 ;商務印書館今年計劃出版的哲學譯著[J];哲學研究;195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閻紅生;從北京的人文背景中看北京話的發(fā)展[J];瓊州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2 王成;聊聊“北京話”[J];中國職工教育;1999年05期
3 崔金生;北京話與京味小說[J];新聞與寫作;2001年12期
4 李尚志;“都應該講‘北京話’”——在先念同志身邊采訪的回憶[J];新聞記者;2002年03期
5 李維榕;被全人類拒絕的男孩[J];獨生子女;2003年10期
6 祖佳;;北京話會消失嗎[J];晚報文萃;2007年11期
7 悠悠;和老舍說北京話[J];北京紀事;2004年02期
8 金汕;北京話走進現(xiàn)代[J];北京社會科學;1996年02期
9 戴昭銘;天臺話的幾種語法現(xiàn)象[J];方言;1999年04期
10 胡培周;一本和葡語、粵語、北京話有關(guān)的字書[J];方言;1999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艷松;;北京話上聲三字組變調(diào)的實驗研究[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2 朱春躍;;北京話的語音脫落[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3 苗青;;普通話與北京話[A];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第九次年會交流論文論文集[C];2004年
4 彭宗平;;北京話口語音的若干變異形式[A];新世紀的現(xiàn)代語音學——第五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1年
5 高海洋;;北京話高頻詞使用狀況分析[A];首屆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彭宗平;;北京話兒化詞在北京地區(qū)主要報章中使用情況調(diào)查[A];首屆社會語言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7 陶揚;;喉牙音腭化問題補說[A];語海新探(第五輯)——信息網(wǎng)絡(luò)時代中日韓語文現(xiàn)代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吳英成;;音系與詞法交叉:北京話詞語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分析[A];第六屆全國現(xiàn)代語音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9 付莉;;淺談北京話音系的感知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10 木村英樹;;北京話“給”字句擴展為被動句的語義動因[A];漢語被動表述問題研究新拓展——漢語被動表述問題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玉蛟龍;北京話 是否還有明天[N];北京科技報;2004年
2 劉平;圈點上半年北京話劇舞臺[N];北京日報;2003年
3 向杰;有什么樣的孩子,有什么樣的未來[N];科技日報;2010年
4 整理/本報記者 魏陳靜;京味兒越和越出彩[N];北京科技報;2004年
5 國昌;北京話[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6 劉亞力;怎樣盤活北京話劇市場[N];北京商報;2007年
7 袁鴻;找尋市場的脈搏[N];中國文化報;2000年
8 劉平;話劇創(chuàng)作如何面對市場的檢驗[N];中國文化報;2001年
9 萬民;干部要講好“三種話”[N];江蘇科技報;2008年
10 孫曼均;京味俚語透視北京人心態(tài)[N];北京科技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世s,
本文編號:154955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49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