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的轉類與語法的轉類
本文關鍵詞: 轉類 浮現(xiàn)意義 語用模式 構詞模式 句法模式 語法創(chuàng)新 事件語義 出處:《當代修辭學》2011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轉類辭的意義是由創(chuàng)新性句法組合觸發(fā)的浮現(xiàn)意義。從修辭的轉類到語法的轉類是一個從語用模式到句法模式逐步規(guī)約化的結果。作為一種境遷語,修辭的轉類具有兩個特點:1)句法特征的不充分性;2)較弱的可類推性。修辭的轉類作為語法創(chuàng)新,是一個特定時期的語用模式。從歷時的角度看,修辭的轉類有可能走向不同的方向。哪些語用模式最終沉淀為句法模式哪些模式成為構詞模式涉及多種因素,包括文化因素。本文主要關注名詞指稱意義以及事件語義方面的動因。
[Abstract]:The meaning of metaphoric words is triggered by innovative syntactic combi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rhetoric to grammar is a result of the gradual regularization from pragmatic mode to syntactic patter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hetoric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1) the inadequacies of syntactic features and 2) weak analogibility. As a grammatical innovation, the conversion of rhetoric is a pragmatic model in a specific perio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hetoric may lead to different directions. Which pragmatic patterns ultimately precipitate into syntactic patterns and which become word-formation patterns involve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cultural facto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oun referential meaning as well as the semantic reasons of events.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漢語動態(tài)呈現(xiàn)語法研究”(編號:05AYY003)資助
【分類號】:H05;H0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譚景春;關于由名詞轉變成的形容詞的釋義問題[J];辭書研究;2001年01期
2 沈家煊;;從“演員是個動詞”說起——“名詞動用”和“動詞名用”的不對稱[J];當代修辭學;2010年01期
3 譚景春;;名形詞類轉變的語義基礎及相關問題[J];中國語文;1998年05期
4 張誼生;名詞的語義基礎及功能轉化與副詞修飾名詞(續(xù))[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彭賞;非范疇化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名詞狀語[D];湖南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紅;;具體名詞和抽象名詞的不對稱現(xiàn)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霍學民;;中美大學生英語作文中人稱代詞的對比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3 司顯柱;彭媛;;論基于語料庫的現(xiàn)代漢語轉類詞語庫的研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管志斌;;超常規(guī)“O被X”結構體探析[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5 于智榮,閆淑鳳;“疊韻”諸說質疑[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6 邱天;;從句式“比N還N”看語言的動態(tài)性[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期
7 聶科豐;;從詞類范疇化理論看“副詞+名詞”結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8 聶鴻雁;;現(xiàn)代漢語中名詞的功能增值現(xiàn)象[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譚景春;關于由名詞轉變成的形容詞的釋義問題[J];辭書研究;2001年01期
10 李立;;古漢語“疊韻”韻母、韻同說駁議及韻部相同說申訴[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譚景春;;關于由名詞轉變成的形容詞的釋義問題[A];中國辭書論集2000[C];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春陽;面向信息處理的現(xiàn)代漢語“名+名”邏輯語義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2 唐賢清;朱子語類副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雪芹;現(xiàn)代漢語重動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4 吳立紅;現(xiàn)代漢語程度副詞組合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5 曾煒;絕對程度副詞及相關形式的應用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6 趙國軍;現(xiàn)代漢語變量表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孫志農(nóng);詞匯意義與構式意義的互動關系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8 吳長安;“還”和“更”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錢兢;面向對韓漢語教學的“還”類副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文格;現(xiàn)代漢語形謂句優(yōu)先序列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構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黃冰;現(xiàn)代漢語“程度副詞+名詞”的多角度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魏春妮;“一樣”結構的語義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洪芳;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下轉類詞的及物性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5 向琦麗;現(xiàn)代漢語名詞活用的功能語言學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6 陳永Zs;試論現(xiàn)代漢語副詞的語義指向[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鄭麗;詞類活用的多視角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祁峰;定中式[A單+N]中“形名組合”的選擇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9 周麗萍;程度副詞對VP的選擇性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君;新時期漢語詞語造詞方式及其語法功能的變化與發(fā)展[D];黑龍江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銳;表述功能的轉化和“的”字的作用[J];當代語言學;2000年01期
2 唐華生;文言文名詞作狀語現(xiàn)象淺析[J];川東學刊;1994年03期
3 賈曉樺;淺論詞類活用之名詞活用作狀語[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S1期
4 王小溪;現(xiàn)代漢語非時地名詞作狀語微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5 何樂士;《世說新語》的語言特色——《世說新語》與《史記》名詞作狀語比較[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6期
6 張志華;古漢語中名詞作狀語的語義類型[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7 黃增壽;名詞作比喻式狀語質疑[J];金陵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8 劉正光;語言非范疇化的工作機制[J];外語研究;2005年01期
9 龍青然;成語中名詞性狀語的語義分類[J];邵陽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鄧錦楓;《過秦論》中名詞活用為狀語的幾種情況[J];鐵道師院學報;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冬梅,焦同梅;英語中動詞與名詞的轉類現(xiàn)象[J];焦作大學學報;1999年01期
2 徐宜良,黃兵;略論英語中一種特殊的修辭法:轉類修飾語[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3 林小蘭,劉悅聰;論名詞動用[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4 司顯柱;名詞定語,,還是形容詞定語?──論名詞轉類之形容詞[J];外語教學;1996年02期
5 李生信;詞的兼類、轉類及其演變規(guī)律[J];固原師專學報;2000年05期
6 許晉;;人體詞語轉類用法的文化語言學考察[J];術語標準化與信息技術;2006年04期
7 袁飛,周志高;論英語構詞中的名詞轉類[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8 劉紅松;試論名詞的修辭功能[J];安徽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9 吳軍;英漢介詞的轉類現(xiàn)象[J];殷都學刊;1996年02期
10 謝應光;名詞用作動詞時表示的語義關系[J];大學英語;1997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君;;從名詞用作動詞看轉類現(xiàn)象及其他[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2 柳志強;;標注公文附件應注意的問題[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3 滕慧群;;轉類生成的本性[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毛成友;;批轉性通知的格式[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5 王書生;;關于“請示”與對“請示”的回復[A];中國當代秘書群星文選[C];1999年
6 ;Shenzhen[A];培育生物產(chǎn)業(yè),發(fā)展綠色經(jīng)濟——第五屆中國生物產(chǎn)業(yè)大會·2011基因科學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會刊[C];2011年
7 趙興;余正濤;鄒俊杰;郭劍毅;毛存禮;;結合依存句法與實體的領域答案句模學習方法[A];中國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專業(yè)委員會A卷[C];2011年
8 詹紅生;;手法的力學效應研究進展[A];第11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骨傷科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9 鄒瓊;;移就的語言結構形式[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楚福明;劉亮;鄧友章;;頸椎病旋轉手法探討[A];第七屆全國創(chuàng)傷學術會議暨2009海峽兩岸創(chuàng)傷醫(yī)學論壇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謝小曼 實習生 謝凱龍;實現(xiàn)“轉類晉級”目標[N];潮州日報;2007年
2 記者 王建新;北京確定可燃放煙花爆竹品種[N];人民日報;2005年
3 盧國強;你對煙花爆竹安全知多少[N];中國安全生產(chǎn)報;2006年
4 寧公宣 公治;南京春節(jié)煙花爆竹燃放明確“三放寬”[N];江蘇法制報;2007年
5 王巍;滬綜指跌破4200點[N];河北日報;2007年
6 彭志凱;“九五”中國旅行社迎接挑戰(zhàn)[N];中國旅游報;2000年
7 鄭建鵬;大學修辭教學理論的困境與突圍[N];中華讀書報;2004年
8 寇建勛;補缺后仍有創(chuàng)新高可能[N];中國證券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文天心;燃放煙花爆竹 勿忘安全[N];黑龍江日報;2006年
10 李寧 朱斯煒 吳益;健全預備役軍官管理制度[N];中國國防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高航;現(xiàn)代漢語名動互轉的認知語法考察[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7年
2 丁志叢;漢語有標轉折復句的關聯(lián)標記模式及使用情況考察[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3 朱懷;概念整合與漢語非受事賓語句[D];吉林大學;2011年
4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詩歌:文體的言說[D];河南大學;2004年
5 盧星華;韓國語準口語形態(tài)學研究與韓國語教育[D];延邊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丹;基于北大漢語語料庫的雙音節(jié)形容詞轉類動詞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2 殷密超;俄漢語構詞變異錯合解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3 孫銘悅;概念合成理論對中國古典詩詞的認知解讀[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4 季娜;未登錄詞的語法功能猜測[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5 唐瀟筱;浮現(xiàn)意義的整合機理研究[D];燕山大學;2009年
6 孫碧蕓;反語的認知語用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7 洪芳;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下轉類詞的及物性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8 胡睿;新詞:論定中式復合名詞的構詞模式與構造過程[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孫崇飛;手部動詞“拿”的語義認知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2年
10 金碩;反義復合詞詞匯化過程中的語義發(fā)展[D];河北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5397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3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