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英漢被動表示法歷時發(fā)展機制的對比及其對語序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8-02-13 20:02

  本文關(guān)鍵詞: 被動表示法 歷時發(fā)展 動態(tài)情狀 靜態(tài)情狀 語序類型特征 出處:《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11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英語被動態(tài)的歷時發(fā)展與HAVE的助動詞化具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have+past participle把be+past participle所表達的多重意義分離出來,成為專門表被動的方式,英語的動性被動表示法由此在歷時發(fā)展中得以加強,緊隨HAVE之后的be+past participle重新分析為表被動的動性組合。漢語的被動表示法所遵循的是完全不同的歷時發(fā)展路徑,沒有類似于HAVE的助動詞化參與主動和被動義的表達,也沒有系詞BE的參與,只有虛詞之間的更替,雙音構(gòu)詞法、體標記和補語系統(tǒng)的完善促進了意念被動式的發(fā)展。英漢被動表示法的不同發(fā)展歷程導致了英漢不同的語序類型特征,即英語的語序類型特征較漢語為少。
[Abstract]:The dynamic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English and the auxiliary verb of HAV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have past participle, which separates the multiple meanings expressed by be past participle and becomes a special passive way of expressing, thus strengthening the dynamic passive representation of English in diachronic development. Following HAVE, be past participle is reanalyzed as a form of passive dynamic combination. Chinese passive representation follows a completely different diachronic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re is no auxiliary verb similar to HAVE to participate in the expression of active and passive meanings. There is no involvement of the word be, only the replacement of function words, dicyllabic word-forma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of aspect marker and complemen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passive ideational form.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rocess of English and Chinese passive representation leads to different word order type characteristic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at is, English has fewer word order type characteristics than Chinese.
【作者單位】: 重慶三峽學院;寧波大學;
【基金】:2010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英漢語序類型特征形態(tài)句法基礎(chǔ)對比研究》(項目號:10BYY005)的成果之一
【分類號】:H314;H1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曉林;;補語、特殊句式和作格化[J];現(xiàn)代外語;2006年03期

2 劉曉林;王文斌;;論漢語動詞量化性成分的句法和語言類型效應——以英語動詞系統(tǒng)為對比[J];現(xiàn)代外語;2009年01期

3 劉曉林;王文斌;;動性弱化、語義自足、作格化與語序類型特征效應[J];現(xiàn)代外語;2010年02期

4 劉曉林;;也談“王冕死了父親”的生成方式[J];中國語文;2007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曉慧;動詞后“上”與“下”、“來”與“去”的語義演變及其不對稱性[D];浙江大學;2010年

2 李玲;維吾爾族預科生漢語完句成分學習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陳晨;留學生漢語體標記習得的實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余金枝;矮寨苗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梁敢;壯語體貌范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6 李華;《左傳》修辭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姚小烈;生成語法視角下的現(xiàn)代漢語“的”字結(jié)構(gòu)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8 張忠堂;漢語變聲構(gòu)詞研究[D];北京大學;2010年

9 金道榮;論阿爾泰語法背景下的漢語“把”字句偏誤的生成機制與教學對策[D];北京大學;2010年

10 唐樹華;有些隱喻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婧一;元代筆記分詞理論與實踐[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馬麗;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研究綜述[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玉紅;《世說新語》被動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魏秀秀;盂縣方言后綴“子”的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5 于麗潔;漢語V+le結(jié)構(gòu)與英語have+V-ed結(jié)構(gòu)的語法化對比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6 盧艷艷;動詞“打+N”的語義語法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徐奇;江西境內(nèi)贛方言動詞完成體考察[D];南昌大學;2010年

8 郭亞麗;《說苑》雙音節(jié)動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9 吳慧敏;《金瓶梅詞話》稱數(shù)法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0年

10 李平;蒼溪方言體貌范疇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思穎;;漢語被動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J];當代語言學;2008年04期

2 儲澤祥;謝曉明;;漢語語法化研究中應重視的若干問題[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2期

3 沈家煊;;現(xiàn)代漢語“動補結(jié)構(gòu)”的類型學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3期

4 袁毓林;;一套漢語動詞論元角色的語法指標[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3期

5 劉曉林;;特殊句式作格化的強弱及其類型學意義[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6 劉曉林;;補語、特殊句式和作格化[J];現(xiàn)代外語;2006年03期

7 劉曉林;王文斌;;論漢語動詞量化性成分的句法和語言類型效應——以英語動詞系統(tǒng)為對比[J];現(xiàn)代外語;2009年01期

8 沈家煊;;“有界”與“無界”[J];中國語文;1995年05期

9 張國憲;;“V_雙+N_雙”短語的理解因素[J];中國語文;1997年03期

10 鄧思穎;;作格化和漢語被動句[J];中國語文;2004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琪;從《孫臏兵法》被動表示法的變化看先秦時期語法特點及其規(guī)律[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2 王琪;從《孫臏兵法》被動表示法的變化看先秦時期語法特點及其規(guī)律[J];咸陽師范學院學報;1997年05期

3 曹國安;古漢語被動表示法的修辭功能及其差異[J];益陽師專學報;1995年03期

4 蕭劍華;;古漢語的被動表示法[J];中文自修;1996年06期

5 伍和忠;漢語表“體”助詞研究述要[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呂軍偉;;漢語名量結(jié)構(gòu)狀況的歷時考察[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7 韓陳其;;論古代漢語被動句的結(jié)構(gòu)層次[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04期

8 李云兵;;花苗苗語方位結(jié)構(gòu)的語義、句法及語序類型特征[J];語言科學;2004年04期

9 解惠全 ,洪波;古代漢語表示被動的“被”和“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5期

10 胡范鑄;;歷史不僅僅是歷史——錢鐘書歷史修辭思想札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金御真;漢語被動表示法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2 劉志生;東漢碑刻復音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王飛華;漢英語氣系統(tǒng)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張莉;現(xiàn)代漢語多義詞新探[D];山東大學;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焱;漢語外來詞的歷史發(fā)展、現(xiàn)狀及其規(guī)范[D];蘇州大學;2003年

2 王繼紅;重言式狀態(tài)詞的歷時發(fā)展及語法化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3 相玉玲;選擇疑問句的歷時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4 易美丹;“沒X沒Y”格式的句法、語義及語用考察[D];暨南大學;2009年

5 馬星星;《儒林外史》“就”“卻”類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6 吳金友;現(xiàn)代漢語“說X就X”格式研究[D];揚州大學;2010年

7 榮智慧;“愛X不X”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學彬;聲學、生理框架下的漢語基礎(chǔ)元音發(fā)展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9 陳曉光;動詞重疊式的歷時發(fā)展及語法化[D];蘇州大學;2006年

10 楊江;“與其”句式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

本文編號:150898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150898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e33e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